城市景觀轉型設計理論綜述

時間:2022-05-13 04:20:00

導語:城市景觀轉型設計理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景觀轉型設計理論綜述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景觀”一詞出現的頻率劇增,人們對生活環境景觀品質的追求不斷提升.中國城市景觀在引進外來景觀文化的同時,本土特色卻遭到了空前的抹煞,在景觀營造方面經歷了10余年盲目跟風和粗糙經營之后,人們應該冷靜下來,環顧四周,反思一下自身所處城市景觀的現狀,才能對未來的景觀規劃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鑒于此,我們不妨以日本和北歐國家的景觀建設為例,分析其成功轉型的經驗和設計思想,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迪.

1日本城市景觀的轉型

日本不但善于學習他國的先進文化,根據本土情況進行提煉和吸納,通過傳承轉變為自己的傳統,同時,還能夠堅持、弘揚和發展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城市景觀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日本較好地處理了城市空間景觀設計對本土園林景觀文化的借鑒和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面貌.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日本園林景觀已形成自己的特點,從單純對他國的模仿變成了多元發展.日本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同樣接受了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和方法.然而在接受的同時,日本也最大程度地尊重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通過細致的研究,嘗試將其同現代城市建設聯系起來,業已取得了驕人的成效.日本城市公共空間也經歷了傳統園林景觀向公眾開放,到近現代城市景觀的發展和繁榮等階段.現在,日本有很多城市就城市景觀的發展,制定了城市景觀管理計劃.正如美國景觀設計師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在綜合基址考察上運用的區域地質學的多層奶油蛋糕表達方式[1],設計師從生態、歷史、社會、市政設施以及對市民問卷等方面著手,對現有公共空間進行質量分析,以便確立未來城市公共空間設計的方向,讓不同城市都有關于本地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和原則,使城市形象統一.在景觀建設過程中,日本設計師重視分析研究、發現問題,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

(1)在景觀設計研究過程中,日本設計師發現了東方民族同西方民族關于空間理解的不同點.日本人口眾多,城市密集度和市內建筑密集度都相當高,并且地震和相關環境災害較多.不同于美國研究人員注重人的社會交往生活的研究,日本的研究人員更多地關注人群在外部空間中的流動、疏散和避免災害等行為模式.20世紀60年代,槙文彥提出了“場所形成”理論.1982年,渡邊仁史在《環境心理》一書中對日本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總結.著名建筑師盧原義信歸納了多學科的研究,并結合日本實例,寫出《外部空間設計》一書,闡述外部空間設計的原則;

(2)日本景觀設計師十分重視人與場所的關系.場所乃是人在空間中把握世界和觀照自身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的、眾多的場所構成了形態各異的景觀.景觀的特色和差異性依賴于人們對場所不同的體驗,景觀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其場所的組織秩序是否與人對場所的認知和期待相吻合,能否滿足人在場所中各種合理的行為要求.抓住了對人的要求的滿足,也就奠定了景觀空間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日本的城市景觀并不醉心于形式和花樣的翻新,而是從關注人們的內心入手,務實地為人們創造出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所.日本的城市空間十分重視開放性,不管是大規模的城市公園、濱水地帶、鄰里公園、街邊綠地,寺觀庭園,大部分都對公眾和游人免費開放.公共空間內設施齊全,充分考慮人們的行為方式和心理需求.除此之外,日本城市空間景觀設計也很注意對人的體能和精神的放松.一些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吸納了“波普文化”的特點,僅僅是一些直觀的視覺沖擊,并不追求深刻的人生寓意,從而使人達到精神上的放松.從另一方面也看出了現代快節奏生活對人們的影響,呈現出景觀多元化的局面;

(3)在滿足人們的行為需要和心理需要的同時,日本公共空間設計還追求濃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體現出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櫻花精神(也稱武士道精神);簡單樸實、緩慢優雅的茶道精神;寧靜致遠、空明頓悟的禪宗精神等.日本著名景觀設計師枡野俊明的設計作品,便是在公共空間設計中運用傳統日本庭園的設計手法和技術手段,滲透進了禪宗的精神.將人們的心靈世界同對自然的高度抽象化融會合一,這一點同中國人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一脈相承.另外,不少民族文化如民間工藝、民俗等非物質因素也融進了景觀中;

(4)從物質建構上看,不少日本城市景觀采用傳統的園林構景材料,如山石、植物.日本多山,巖石資源極為豐富,因而,設計師充分利用本土豐富而廉價的石材,在城市公共景觀中大量用石構景,道路鋪裝也大多采用石料,卵石、塊石、條石或砂礫等等.日本從政府到公眾都特別重視綠化,植物亦是城市景觀的必要元素之一.在景觀中,形態各異的景石與樹木、花草相映成趣,自成一格.各種景觀設施也盡量利用本地自然材料,石質或木質的,既經濟又生態化.近年來,日本對河流的整治方法和濱水地帶的景觀營造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日本人民對河流的景觀也提出了要求,如:①清澈的河流———不斷流、水質清潔;②生動的河流———不呆板、不單調;③多樣的河流———能形成多樣的景觀和生態系統;④獨特的河流———能反映本地獨特的景觀、歷史、文化、風俗;⑤美麗的河流———充滿鮮花,有人工景點,公園化;⑥舒適的河流———涼爽、舒適,并能給市民提供休閑、娛樂、體育活動空間;⑦文化的河流———充滿文化、藝術、科學氣氛,具有現代氣息;⑧生命的河流———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機盎然;⑨親水的河流———人、水關系協調,引人入勝,便于人水親近[2].由此看出,人們對濱水景觀的要求已經由追求青山綠水的自然景觀美,轉變到對濱水園林、水鄉、水城、親水建筑和水文化氛圍等人文景觀美的追求,并希望能夠融休閑、娛樂、文化、景觀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在這種背景下,原日本建設省提出了建設多條自然河流的方針,即:自然的多樣性;自然的水循環;形成水體和植被整體網絡.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日本開始由“兩堤一河”的水利建設向流域的全面治理轉變.日本對河流治理和濱水景觀的營造包括工程建設和非工程建設兩部分,工程建設部分主要有:①流水儲存———建設地下水庫、地下水涵養;②水質凈化———直接處理凈化、土壤滲透凈化、普及下水道.保持河流環境用水;③生態修復———建設多自然河流、生物控制、建設生態網絡;④有效利用———排水的余熱利用、處理水用于中水和環境用水等.非工程建設部分有:①視覺效果———水體、綠化與城市景觀的相輔相成,如倒影、夜景等;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態,包括河道輪廓、流態,如瀑布、河彎、深潭、蜿蜒、沼澤、濕地等;②文化氛圍———創造市民交流和活動的場所,理解市民在信仰、旅游、園藝等方面的要求,滿足藝術家在詩歌、繪畫、文學創作等方面的要求;創造地區的風俗、鄉土文化;創造對市民進行環境教育的場所[2].

同西方國家相似,日本也十分重視城市內袖珍公園的建設.相對于普通公園而言,袖珍公園面積較小,往往處于市內高大建筑群的夾縫中.在這里通過人工植樹,栽花種草,建立水體,也可以形成較好的小生態環境,成為都市居民逃避鬧市喧囂的理想休閑和游憩去處,即可滿足人們對外界的瞭望和信息獲取,又不受太多的干擾,可謂亂中取靜.近年來,袖珍公園在日本發展速度很快,極受公眾的歡迎.較優秀的設計案例是由日本藤田工業公司環境科學家直明內山所創建的袖珍公園,是一所辦公樓的組成部分,不僅營造了優美的自然環境,而且生態性極強.水的處理經過以下流程:處理后的衛生間污水→園內的植物;大樓污水→大罐→養殖罐中水藻→魚類的食物→魚類的糞便→花木的肥料.此外,還利用園中植被,凈化大樓、展廳內的污濁空氣,效果非常好.通過袖珍公園這種形式,即使在高樓林立的市中心,也可營造清新優美的自然環境,人們高興地將其稱作“都市綠洲”.現在,日本已經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融會本土園林景觀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典型的日本氣質和意境追求的景觀設計理論體系,成為現代東方景觀設計的代表.

2北歐國家的景觀設計思想

北歐國家也稱為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即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冰島五國.北歐國家的景觀設計有著相似的特點,都追求樸實、實用和美觀,其風格自成一體、獨樹一幟,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北歐國家綿延于歐洲的最北角,均位于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部分地方接近北極圈,冬季十分漫長,冬季夜晚也比白天長.北歐五國飽受極地寒冷氣候的困擾,使這些國家在文化和商業上產生共鳴,同時還保持著頗具社會影響力的“利他主義”行為模式.北歐特殊的氣候條件使人與建筑、室內外環境的關系特別密切,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了設計.“也許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能如此雄辯而鮮明的例證作家勞倫斯•達雷爾所提到的“地方精神”———那就是通過野花、氣候和環境所造就的風俗習慣、豐富的表達出當地特色.斯堪的納維亞的風景塑造了它的人民及其生活方式,別無選擇的氣候條件永遠是該地區優先考慮的事.物質需求造就了其價值觀,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表達方式在北歐人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設計領域尤為突出”[3].

北歐國家屬于高稅收、高福利國家,人民生活水準普遍較高,沒有過于突出和明顯的階層差別,知識分子、中產階級、工人階級上層作為主流社會人員構成.因而,藝術的發展主要依靠普通民眾,而不是貴族和精英階層.在設計界,始終以功能主義為主導,而不是像美國、法國那樣向奢侈主義方向發展.建立在為廣大人民設計審美、實用、耐久的產品初衷上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在北歐也得到了普遍的歡迎.為普通人而設計,但同時精良的設計是北歐國家設計領域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一原則也體現在城市景觀設計領域.北歐國家地表起伏柔緩,有著完整的植物群落,平靜深邃的湖泊,海岸線曲折,形態優雅,自然景觀極具高寒地區特色.人們對自然有著強烈熾熱地依戀.因此,城市景觀設計表現出對大自然的向往.北歐的城市景觀設計也特別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善于從傳統中汲取設計靈感,通過對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學習和變通,從而具有鮮明北歐本土特色.材料上同樣是以本土所產磚、木材料為主,既重視經濟性又追求生態性.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上,北歐的設計師從不嘩眾取寵,追求花樣翻新和豪華奢侈,而是把舒適和實用作為第一要求.始終以嚴謹扎實的設計態度在漸進中尋求解決設計難題的途徑,從不異想天開的期待新奇事物的冒出.北歐國家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以人們平淡的日常生活為基點,講究實用性,而實用的同時,也不乏浪漫溫情.景觀設計師常常采用自然或有機的形式,創造出柔和、簡潔并富有詩意的城市景觀.北歐的景觀設計師尊重傳統和自身的民族特色,幾十年來較少地受到外部環境流行風格的影響,走出了一條既具本土化,又是現代化的道路.

北歐的景觀設計師把城市景觀設計奉為一門藝術而推崇備至,但從不以破壞自然為代價,因而,他們的設計在世界性大展中屢屢獲獎,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典和丹麥的設計,如從1910年開始,瑞典植物學教授色南德(RutgerSernander1866-1944)就提出要根據現有景觀的形式來設計公園的新風格.他認為一定要關注基址的自然資源,只有在保持當地景觀的前提下,再結合草地、樹叢進行設計,探索新的可能的形式.因為現有的景觀資源一旦被破壞,不可能人為再造,所以要考慮到景觀的可持續性,不僅為現在,也要讓將來的后代擁有寶貴的本土自然資源[4].丹麥設計師安德松的作品相當和諧地結合了丹麥的文化、藝術和環境特點,形式清晰簡潔,接近自然,滿足各種需要.北歐國家以外的人可能認為這過于平和,缺乏震撼力.但是,這恰是設計師的獨到之處,達到這種境界絕非易事,設計師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3結語

綜上所述,日本城市景觀營造者既較好地繼承本土景觀傳統,又不拘于其限制,大膽采用新技術,開拓各種類型城市景觀形式.這不僅滿足了人們的行為需要,而且也照顧到心理需要.在緊跟時代的同時,日本景觀設計師也弘揚發展了民族文化的精粹.北歐國家的城市景觀設計師也同樣建構在尊重本土文化和人本精神的基礎上,精心維護本土自然景觀和對民族文化特色的傳承.對我國城市景觀設計來說,日本和北歐國家的成功經驗,理應具有珍貴而積極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