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互動性理論景觀設計分析

時間:2022-04-25 03:15:39

導語:人地互動性理論景觀設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地互動性理論景觀設計分析

1平遙古城下西門景觀的背景與現狀

1.1景觀強調視覺層次美,缺少多感官的互動體驗性能。平遙古城自發展旅游城市以來,對古城內外景觀環境進行了一系列規劃、設計,以求達到符合旅游城市的標準。但由于對古城價值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往往將重點放在對實物遺址的關注與維護上,多年下來,整體古城文化景觀設計不甚理想。結果為:一是景觀樹單一,缺乏生態多樣性,且植物配置也不合理,缺乏地方特色;二是由于多數景觀帶都被大理石欄圍擋,公共設施也不完善,因此,游客只停留在視覺層次,缺少多感官的互動體驗。城門入口處作為游客造訪平遙的首要駐足點,如不合理規劃,視覺上做不到引人入勝,將會影響對古城的整體觀感。1.2停車的空間體量與整體統一性的缺失。隨著自駕游出行方式的快速興起,平遙古城作為旅游城市,顯然準備得不夠充分,現有停車場遠不能滿足高峰時期的停車需求,且有不斷惡化趨勢。導致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外部因素,根據調查顯示,古城各個城門入口處的停車場均不能滿足現有停車量,這種情況在五一黃金周、國慶七天長假等游客出行高峰時段更為嚴重。就拿古城下西門來說,停車場容量不足,設施滯后,管理不到位,由于毗鄰城門,直線距離不到20米,這條路段時常發生交通擁堵現象,更甚者發生交通事故引起糾紛乃至斗毆;二是內部因素,平遙古城遠在西周時期便是軍事重鎮,到明清晉商崛起,生活富足,人口出生率高,到目前平遙已是山西第三大人口縣了。雖不斷有人口遷出到城外生活,城內仍有4萬多居民,在這其中,私家車擁有者不在少數。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停車場吞吐量不足的困境,面臨外來車輛的急劇增多,令本就不足的停車位更加緊張。1.3指示性和人流量之間的內在矛盾。此外,景觀指示性不明與擁擠的人流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4年度平遙古城接待游客總量達到創紀錄的156.8萬人次,而在黃金周期間,共接待游客54.9萬人次,同比增長3.7%。而景區指示性標志卻嚴重不足,除部分指示牌字跡清晰,其余或是由于氣候因素,風化嚴重,導致無法有效識別,或是在平時工作中缺乏管理,指示牌遭人為拆除或涂鴉。另一方面,城西門與火車站直線距離不到600米,面對如此大的人流量,顯然不能應對現有游客規模。1.4公共藝術設施造型及技術單一,缺少創新。古城城西門地處平遙縣最繁華的商業區,這里匯聚了一定數量的公共藝術設施。但是,隨著古城整體規劃進程的不斷推進,這些供人們欣賞、服務的公共藝術設施損害嚴重,技術與造型單一,缺少創新,且功能具有滯后性。譬如:城門入口處欄桿、導游板、指示牌、長凳、小賣部等。

2平遙古城下西門景觀改造探討

2.1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平遙古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尤以“晉商文化”頗為著名。古城宅院建筑極為考究,是我國漢族中原地區縣城建筑體系的典型代表,是歷史的見證。平遙古城自申遺成功之日起,旅游業迅速崛起,有效帶動晉中地區乃至山西旅游業的發展。源引平遙縣政府提供的2012年數據表明,全縣生產總值926534萬元,其中,全縣旅游總收入達到40億元,占總生產總值43%。由此可以看出古城巨大的商業價值。然而,在積極開發古城歷史與商業價值的同時,卻忽略與古城整體景觀形象的關系,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矛盾。主要表現在古城文化景觀規劃設計滯后,缺乏有效地監督管理,很大程度上會使古城整體形象大打折扣。在日益提倡綠色出行,環保出行的今天,古城的綠色文化建設、生態建設顯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2.2新型旅游模式對古城景觀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的出游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呈現出“環保、自駕、自助”三大特點。自駕游成為人們普遍出游的首要選擇,這就對古城文化景觀提出新的挑戰與要求,尤其是城門入口處景觀。如何將傳統的古城入口景觀打造一個既能體現地方特色,又能與新型旅游模式相匹配的文化景觀,值得我們去探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多媒體網絡時代旅游模式也悄然興起,這種模式通常是人們在選擇出行目的地時,預先在互聯網對目的城市進行了解,檢索包括旅游城市評價、路線交通、停車場、當地生態環境等內容。檢索結果也往往決定人們是否前往該旅游城市,因此,設計與新型旅游模式匹配的古城文化景觀尤為重要。目前,在國內有些景區成功地對景區入口改造并獲得預期效果。以石門古鎮為例,古鎮利用生態資源完好的優勢,以青山為依托,將山體景觀與古鎮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實施區域聯動、文化提升、多元優化的策略,使其適應新型旅游模式,成為國內外著名旅游景區。2.3古城景觀的美好夙愿——自然與古城的和諧交融。隨著人們思維方式的不斷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對古城而言,游客已經不再滿足博物館式的觀光游覽,更加注重滿足現代審美要求和功能要求的互動城市景觀視覺印象。在這種背景下,追求基于人地互動理論的城市文化景觀形象便成為一種新趨勢,并在實踐中大量應用。因而,平遙古城將這一理論與現狀相結合,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觀形象,從而使得自然與古城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增強人與整體古城景觀形象的互動。

3人地互動關系下的平遙古城下西門景觀改造措施

3.1遵循地域性文化及人地互動理念原則。平遙古城作為研究古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宗教和藝術的實體標本,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形制是按漢族文化思想和建筑風格修建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建筑風格的重要文物寶庫。因此,本文著重于以地域性、文化性、景觀協調性為設計原則,進行改造文化景觀設計。設計構成有法無式、布局自然、隨機變化,基地內包括功能性小品、飾景小品不追求過于人工化的規整布局,與當地環境自然融合,與整個景區協調。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整體創作要求就是:順其自然、飾其空間、巧其點綴、取其特色、求其因借,使游客在觀賞時有步移景異、變化無窮的感覺,互動性顯著增強。雕塑是飾景小品中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本項目中,選用晉商文化題材的民俗類雕像,如晉商領袖雷履泰書寫信函雕塑、商人走西口雕塑等。此外,基地功能性小品包括休息桌椅、宣傳牌、標志牌、飲水及洗手小品、垃圾箱、涼亭等。具體設計而言,譬如:雕塑采用鐵鑄造,同時進行防氧化處理。宣傳牌、涼亭采用木質材料,依古城建筑風格設計。古城道路使用復古青磚鋪砌;街道兩旁的電線桿及天線由地上轉入地下,做到城內外文化景觀的協調,充分展現古城魅力。3.2統一與變化,分散與集中的豐富藝術格局。古城整體規劃原則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為核心,塑造平遙古城整體文化景觀相協調的新格局。宏觀上,參照國際性歷史文化旅游型城市的基礎進行規劃,重點突出城市特色,做到古城整體規劃的統一與變化,分散與集中的藝術格局。古城綠化景觀設計要注重景觀整體性和多樣性的塑造。譬如:在以古城內文化景觀為整體統一的前提下,在環城景觀帶上結合護城河打造綜合性的文化景觀格局,突出顯示統一前提下有秩序的變化。3.3“觀、賞、游”三位一體的人地互動需求。隨著國內旅游市場的漸趨成熟,旅游型城市也在爭相發展。無一例外,他們都把人地互動體驗作為吸引游客的重頭戲。因此,平遙古城公共藝術的改造也是基于互動理論上的全面提升。在本文中,古城城門入口處是改造重點,針對目前現狀,將采取以下措施:(1)在城門入口處的顯眼位置增設電子導游圖板,功能涵蓋古城導游路線查詢、城內各個景點簡要介紹以及餐飲住宿分布情況,游客可通過電子設備預先做好行程安排。(2)在毗鄰城門入口處的環城景觀帶上,設置大型LED電子顯示屏,并以紀錄片的藝術形式介紹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通過動態影像和聲音達到與游客的互動。(3)服務類景觀建筑,設置商業服務設施目的只有一個,為游客提供方便。根據城門入口處游人普遍需求,在此設置的服務類型特點主要以糖果飲料類和攝影類為主,攝影類小賣部主要是為了方便游客在此攝影留念。(4)大型情景劇的日常巡演,如:縣太爺巡城,使游客近距離感受平遙民俗文化,并且游人可參與其中,身著官服,如同夢回清朝,游客置身其中,宛如穿越時空。(5)從人性化角度出發,基地內增設無障礙設施,以應對特殊群體的需求。另外在植物配置上,遵循合理的尺度和比例造景,根據基地地形、鋪地材料、景區內構筑物等,采用對植、叢植、重疊等手法進行品種、大小、色彩搭配,提高觀賞價值,方便游人欣賞等。3.4數字化與機械化的時代感——新型停車方式。針對停車場不足的問題,對城門入口處現有停車場進行全面升級。由于現有區位格局所限,不再擴展停車場地上面積,而是建設可容納5000輛不同車型的大型地下停車場,形成以地下為主地上為輔的停車新布局。按功能劃分,地上停車場主要停泊古城游覽車、火車站擺渡車,地下停車場則是應對古城居民私家車和自駕游外省車輛的停泊。參照英國愛丁堡新型停車場,將數字化、機械化模式引入古城停車場,司機只須將車輛駛到停車場內的平臺上,智能機器人就可把車輛運到空的停車位上,游人在取車時,通過身份認證,停車場內部數字化系統就會自動將愛車運至平臺上。這種新型停車場既擴大了汽車吞吐量,又節省人力,此模式在其他古城入口處均適用。

本文以筆者的家鄉平遙古城城門入口處改造景觀設計為課題,一方面,可以加深對古城歷史文化的感知,同時有助于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本文選取眾多問題中比較突出的幾個矛盾問題進行探討。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發展好古城的建設是我們應盡的責任,這也有利于我國第三產業更趨完善。

參考文獻:

[1]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增訂本[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曹昌智.畫說平遙古城[M].山西:山西經濟出版社,2010.

[3]宋薇.公共藝術與城市文化[J].文藝評論,2006(6).

[4]徐怡菲.互動藝術在公共領域的應用[J].藝海,2010(12).

[5]丁山.景觀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6]過偉敏,史明.城市景觀形象的視覺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7]馮信群,姚靜.景觀元素[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8]朱蓉.城市公共環境設計[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9]薛健.世界園林,建筑與景觀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安 琪 梁明華 陳志鵬 吳彬溪 張 棟 梁明中 梁定貴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