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景觀營造分析
時間:2022-06-18 08:36:04
導語:山地人居景觀營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從建立美好山地人居的初衷出發,探討山地景觀設計的可行性營造手法。基于藏龍鎮湖山里項目的具體景觀設計方法,討論了如何處理地形高差,如何處理景觀水、排水等問題,如何有效利用地形資源,形成好玩有用的景觀,如何進行綠化配置,如何孵化配套,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帶動一個避暑小鎮成為一個全年都可以很好玩的全季度假生活社區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山地景觀;居住區景觀;高差處理
在我國,山地面積大約占到國土面積的70%,眾多的名山大川,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在近幾年房地產開發突飛猛進的市場行情下,在城市不斷霧霾和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下,開發商轉入山地,打造山地度假大盤,山地開發項目備受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如何規劃設計山地住宅的景觀,不僅關系著住宅銷售的好壞,重要的還是未來居住在這里的人是否居住的舒心。針對項目需要,筆者也參觀考察了北京及河北周邊的一些山地項目,如北京周邊的奧倫達小鎮,安吉綠城桃花源、鯨奇谷等項目,將考察的經驗也一并分享給大家。藏龍鎮項目位于河北省石平山縣,被太行山脈所環繞,毗鄰黃金寨原生態旅游風景區。這里幽遠寧靜,空氣清新。山中植物以刺槐、油松、柿子、黑棗等植物為主,植被茂盛。受山中小環境影響,藏龍鎮夏季涼爽宜人,是理想的度假避暑勝地。建筑依山而建,臺地式布局,布置靈活,保證每棟樓都有很好的景觀效果。山地開發不可避免的就是建筑布置完后留下的擋墻,以及臺地布置后的高差,整個項目高差從幾米到幾十米不等。如何構建人工與自然相融合的人居環境,如何有效處理開發后的擋墻高差,如何提供更好的景觀效果,是探討的關鍵性問題。
1景觀營造原則
1.1生態優先,因地制宜,保護與開發兼并原則。山地的自然起伏變化使得山地景觀天然具有了立體空間,在設計規劃時,應盡量減少土方開挖,形成臺地式的規劃布局;盡量少破壞植被及生態,利用生態修復的手法處理開發后的場地;順應地形,尊重場地,巧借山水,形成景觀亮點,彰顯山地景觀特色。1.2以人為本原則。2017年,在報告上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景觀的功能就是為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作為山地度假大盤,作為購房者的第二居所,更應從人的需要出發,營造一個人們可以養花養草、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四世同堂的社區環境;利用景觀處理的方法,變高差為坡道,讓無障礙設計遍布整個社區環境,讓每個生活在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有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安全、方便、舒適、好玩的人居生活環境。1.3五感體驗原則。五感即人的5種感覺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綜合五感體驗,通過交通組織、視線組織、臺地變化、空間圍合、公共設施設計等景觀手法,將人帶入環境中,在不同場景中看到和感知的景觀均不同。日本建筑大師黑川紀章就曾提到過理想居住的4個必備條件:一是親近自然;二是感知時節;三是空間通透;四是確保私密但又不妨礙鄰里之間的了解和交流。這也是我們在山地人居設計時應認真踐行的標準。
2景觀營造手法初探
山地項目區別于城市住宅區的最大特點就是獨特的依山傍水自然環境,清新的空氣,放空自我的氛圍。因此,借勢與自然環境打造的景觀亮點,也就帶有了獨一無二的景觀特色。藏龍鎮項目布局在三面環山,一面迎水的理想風水格局間,設計上充分利用山勢、水勢,打造“踏云”、“觀山”、“游谷”、“枕水”、“親自然”5大景觀特色。2.1利用高差形成景觀亮點。由于藏龍鎮的開發是順山勢而上的建設,因此,在規劃和建筑設計中,留下了很多毛石砌筑的擋墻,其一,開山挖出來的石塊并不美觀,其二,從幾米到幾十米的擋墻又很多,不能用單一化的景觀手法來解決。因此,從調研考察山地項目開始,就非常重視山地高差處理的手法,設計中大致采用了以下措施:2.1.1擋墻景觀化處理手法。第一,仿生處理,形成一整副叢林畫般的效果。設計通過仿原生石塊的技術手段,配合上自然山林的彩繪,在砌筑時分段留下種植槽,選擇花灌木,種上爬山虎從下往上爬,同時人工的放上一些枯藤,在爬山虎還未完全爬滿時也依然能開起來像真實的原始叢林的感覺。與之相應的廣場的主題定位恐龍樂園,以仿生景墻為背景,還原恐龍生活的環境,配合恐龍的雕塑、鋪地、各種恐龍蛋等元素,打造兒童主題游戲樂園。第二,在重要的景觀視點上,采用了打造落水瀑布的手法,在修整自然疊石表面后,在高處做水池,從小鎮最下面的湖里取水,形成落差在十幾米到幾十米之間的瀑布,效果蔚為壯觀。不僅有了視覺上的沖擊力,聽覺上也讓人有種置身山林間的感覺。這樣做的另一種好處便是春夏時節,一陣微景觀設計風拂過,帶著花香草香和陣陣水氣拂上臉頰,帶給人一份清涼和滋潤。此種手法分別在二期和三期進行了嘗試。冬季時節,小鎮的溫度會比市里面低上5~6℃,但是沒有霧霾,山中會生氣霧氣,望向窗外,置身云間。冬季的景墻不再是瀑布的形態,通過人工的澆筑,變成一淙淙冰瀑,開發商還準備了造雪機,于是一個避暑勝地搖身變作玩雪的勝地。第三,攀援植物及綠籬。此種方法雖然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效果,但是確實最經濟實惠和最為生態的處理擋墻的手法。在設計中大范圍用于建筑側面和后面的擋墻,一方面降低成本,二來也為整個小鎮增加更多的綠色。第四,墻體文化手法處理,包括矮墻的貼面、文化石,鏤空不銹鋼板加燈帶,堆土形成草階、花階等。通過光照,形成夜晚夢幻的效果。2.1.2巧借高差,形成可玩景觀。在設計之初,就調研了目前較好的山地人居項目,包括北京延慶古崖居邊的奧倫達,綠城安吉的桃花源鯨奇谷,秦皇島阿那亞社區等,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從上而下的大滑梯,很好地利用了山地的地勢,還給了孩子們一個挑戰自我、釋放天性的游樂空間。因此,其目的是做好玩的景觀。藏龍鎮的恐龍樂園廣場上連接了2個大滑梯,分別是從周邊兩個十余米高度建筑平臺上連接而下的。建筑受地形限制,和廣場的高差非常大,人們到達廣場非常的不方便,設計中也仿照鯨奇谷的入口,設置了家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做的旋轉大滑梯,即好玩也有限便捷的解決了高差問題和連接性的問題。2.2因山水而活的景觀。我國山水千姿百態,得天獨厚,形成了豐富的中國山水文化。山水美自古時起就被寄托了精神價值,儒家和道家的創始人,把對山水的崇拜升華為一種審美境界。孔子強調道德品質的修養;老子主張返歸自然,以保持純真的天性;莊子則向往和追求自由,“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設計中,一定要注重山水中的文化性,讓自然山水和人工山水相得益彰。2.2.1注重傳統山水文化。山林文化也可稱為隱逸文化或者閑情文化,在休憩間能寄情山水,也是很多購房者的需求之一。“每個人的心中皆有‘山水’,那是一種對自然的理解與記憶,對外部世界的情感體驗。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藏龍鎮風景的代名詞,將居住者的感情與環境融為一體,對山水的向往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理念,形成特有的“山水生活、居住文化”,返璞歸真、自然灑脫像儒家把山水作為道德推崇的寫照,山一樣的高大、自然和質樸是人們向往景觀完美的追求。項目還與國家文學協會合作打造獨特小區文化,挖掘藏龍鎮緣起的傳說,講述劉秀在此起兵建立東漢江山的故事,將藏龍鎮命名為金龍灣、瑞虎臺、紫軒居3部分,寓意通過風水文化,打造項目的獨特亮點,取為藏龍臥虎之地之寓。2.2.2防洪及水景設計。山中的建設,必然首要考慮的是山地匯水及防洪問題,通過收集歷年降雨數據,同時進行GIS分析,得出結論,設計泄洪溝,來滿足雨季的泄洪要求和場地的安全。藏龍鎮湖山里項目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于項目地的最北側有個珍珠湖,可以利用水庫的水源,保證設計中的景觀用水,同時通過泄洪溝渠,將雨水匯集到水庫中。在二期的核心景點處,通過落差設計大瀑布水景;設計還充分利用了山地溝谷形成的匯水渠,通過地形的梳理,形成分布在溝域里的不同形態的水景,有奔流的小溪,也有小池塘,親水而居的生活永遠是人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從小池塘舀水出來就可以澆灌自家的菜地,男耕女織的生活就形成了。冬季人們會在一期的湖面上滑冰、堆雪人;在二期的泄洪溝里造上冰雪,放上雪圈,就是孩子們的雪道;三期的冰瀑裝點著小鎮,或許有一天,這里也能成為攀冰愛好者的營地,不出社區就能體驗各種冰雪項目。2.2.3豎向設計及排水設計。藏龍鎮依山而建,整體山勢呈現兩邊高中間低,由于地形高差變化較大,雨水排水基本采用明溝及自然散排,沿道路一側設計排水及截水溝,收集山地及擋墻匯水和道路散排的雨水,匯入泄洪溝。場地內部排水以透水鋪裝和散排為主,局部設置不銹鋼邊溝,再就近匯入排水溝。所有山地匯水及場地雨水通過泄洪溝進行收集,最終匯入下面的珍珠湖,用于景觀用水、澆灌等。2.3五感體驗的景觀約翰•O•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中寫到:“人們規劃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內容,人們規劃的是體驗。”第二居所的打造尤其應注重人們的生活需要和休閑體驗。針對五感景觀體驗,設計從“踏云”、“觀山”、“游谷”、“枕水”、“親自然”5方面進行設計,利用山勢,做登山步道,種植桃花園,春夏賞花、秋賞葉、冬賞雪景。利用山谷設計開發參與體驗性服務配套,從兒童、青年、中年、老年全年齡段人群的需求出發,讓人們能在這里找到停歇和寄托之處。策劃設計了桃林畫室展館、童話小屋、波若禪室和愛學圖書館,激活人們相互交往和尊重的空間,為心靈、意識、情懷、童真留一處安放的空間。建筑與山林自然生長,日出而開日落而息,自然通風和采光。山地間的聽覺體驗也很獨特,不僅是“枕水”形成的水聲,還有來自于大自然的聲音,風聲、雨聲、鳥鳴聲、季節交替變化的自然之聲等。充分帶動五感去感知時節,參與耕作,設計利用溝域較平坦的地勢,設計了業主菜地、保留了現狀成片的核桃林,并劃分給每戶的業主,可以在核桃成熟的季節收獲一樹的核桃。現有的黑棗樹、柿子樹也都做了保留,都是未來生活在這的人們豐收的果實。2.4種植設計體現景觀。山地植被是山地景觀最為基礎的特色,在開發和建設中,以保護和利用現有植被為原則,注重鄉土植物的選用與珍貴花木的搭配,注重喬灌木與地被植物的分層結構搭配,注重宿根花卉的花期、色彩搭配,還要盡量實現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效果。山地植物配置時,大概分為以下區域考慮,從而保證其層次豐富:第一,頂部植物配置。在整個依山而建的臺地中,為突出其山體高度及造型,在山頂及山脊線附近應植高大喬木,山坡、山溝、山麓則應選用較為低矮的小喬、灌木;山頂及山坡亦適宜搭配大片花木或彩葉樹種,已達到遠觀層層疊疊的效果。第二,山坡、山谷植物配置。原則上遵從山坡原生植物群落,強調山體整體性及成片效果,常用常綠落葉混交林。景觀以春季山花爛漫,夏季郁郁蔥蔥,秋季漫山紅葉碩果累累,冬季蒼綠雄渾為好。山坡設計考慮陰坡陽坡,選擇適合生長的樹種,配置應與山坡渾然一體。第三,山麓植物配置。靠近道路及園路廣場的地方,應精細化種植,選擇一些常見的園景植物,從造型、養護、選種時都應考慮整體的設計氛圍,滿足園林景觀的需要,既能體現設計藝術,又能和山林相映成趣。3結語阿那亞總裁馬寅曾說:“開發阿那亞的過程,也是我生命成長的過程,是阿那亞讓我真正懂得,大海不僅僅是一種景觀式存在,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生命樣式,一種心靈狀態,一種精神屬性,一種生活方式”。回顧整個藏龍鎮的設計,以期傳遞給甲方和業主的也不僅僅是一種依山傍水的簡單景觀式存在,更是期望業主們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寄托,找到精神的歸屬,找到一種與自然融合而樂在其中的生活方式。隨著房地產業產能過剩、去庫存壓力逐漸增大,單純的地產項目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需求,尤其是極為依靠旅游度假和服務配套的二居所項目。通過在有限的空間,利用景觀手段,打造功能性景觀,滿足人們身心靈的需要,滿足從孩子到老人的全齡化需求,才是未來景觀更應該多去探索和實踐的方向。未來的文旅地產項目發展必將迎來更多景觀上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洪東濤.縉云山下的山地人居實踐———“紫泉楓丹”項目的規劃設計實踐探討[J].重慶建筑,2018(7)
[2]劉圓圓,劉聲遠.城市居住區景觀五感體驗式設計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3(2)
[3]袁松亭,基于區域文化意識的文旅景觀特質的塑造———以阿那亞黃金海岸項目及丹寨旅游小鎮項目為例[J].園林,2017(11)
作者:鄧雪嬌 單位: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上一篇:大學校園景觀設計思路與路徑
- 下一篇:文化類電視節目創新傳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