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視角下住區慢行系統景觀設計

時間:2022-09-14 11:38:19

導語:健康視角下住區慢行系統景觀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健康視角下住區慢行系統景觀設計

摘要:從健康視角出發,闡述住區慢行系統景觀的發展機遇,并診視我國住區慢行系統的景觀設計及建設現狀;通過對國內外成功案例的探討,提出針對住區慢行系統景觀的4點優化策略,以期為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健康視角;住區慢行系統;景觀設計

1引言

隨著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公眾對健康的需求也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身體狀況的良好,而是轉向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三者統一的全面健康。同時,公眾健康問題也不再局限于醫學領域,而是呈現多學科交叉的趨勢,包括環境心理學、景觀設計學等。如何提高公眾健康水平,尋求專業層面的實現途徑,已經成為各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21世紀以來,在快節奏、高強度的生活環境下,國內開始流行“慢生活”理念,并且激發了以慢跑、健步走、健身操等為代表的“慢行”潮流興起?!奥小币云溥\動時間自由、場地條件靈活、運動量適度等優勢獲得人們的青睞。而“慢行”發生的場地載體,則通常被稱為“慢行系統”。它是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空間移動動力的交通系統,主要包含3個要素,即人——主體要素、慢行空間——環境要素、慢行行為——行為要素。近年來,由于城市住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居民慢行行為產生的起止之所,也是滿足居民交流往來、親近自然、休閑棲息等需求的場所,因此,慢行系統的概念也被逐漸引入住區建設之中,并受到越來越多從業者和學者的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提道:“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應當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加強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可見,住區慢行系統建設既符合國家政策導向,也是提高公眾整體健康程度的必然選擇。慢行系統的景觀配套不僅僅包含慢行路徑,還包括了慢行系統沿線的空間環境。良好的住區慢行系統景觀,可以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提高外部活動空間質量,為居民創造健康、友好的環境品質。由于慢行景觀中使用者的行為特征是“慢行”,因此慢行系統景觀往往呈帶狀,應當采取有針對性的設計策略,使其具備慢行的功能,符合慢行的視覺特點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務。

2我國住區慢行系統景觀現狀分析

目前,在很多住區的景觀規劃及建設中紛紛將慢行系統融入其整個過程。但是由于我國研究起步較晚、理論不夠完善、居民要求不斷提升等,住區慢行系統景觀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具體如下。2.1路徑規劃失衡,影響生理健康。路徑規劃是慢行系統最基本的環節,對慢行系統的空間質量起到根本性的影響。合理的路徑規劃能夠提升居民外出活動的頻率和時長,從而改善住區居民的生理健康狀況。住區慢行系統路徑規劃失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住區慢行系統路徑不連續,這是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不連續主要指4種情況:(1)住區慢行路網未做環形閉合式設計,出現盡端路;(2)住區內慢行路徑與機動車道產生交叉,易產生安全問題;(3)住區機動車停放混亂,擠占慢行系統道路;(4)慢行路網未能覆蓋住區居民經常性往來的場所。其二,某些住區慢行系統的豎向景觀設計處理不當,給老年人及兒童群體的出行帶來諸多不便,也不利于提升居民外出活動的積極性。2.2沿線景觀乏味,影響心理健康。沿線景觀是住區慢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可以營造住區文化特色,為居民帶來領域感和歸屬感,又可以構建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景觀環境,起到舒緩壓力、放松心情的作用。然而,現有的住區慢行系統沿線景觀往往“千景一面”,沒有起到傳承地域文化和體現住區特色的作用。以沿線種植設計為例,容易造成植物搭配方式不符合慢行行為與視覺要求的問題,如植物品類單一,缺乏季相變化;植物疏密和尺度組織不當,導致漫步者形成視線交匯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居民在進行慢行運動時難以獲得高層次的、愉悅的精神感受,不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2.3缺少交流空間,影響社會適應健康。住區慢行系統及周邊景觀環境也是居民主要的交往空間之一,且此類交往活動具有短時性與伴生性,即交往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散步、跑步、遛狗等活動進行的。然而,現有的住區慢行系統景觀空間往往缺乏可供停留的、可產生隨機交往的駐足景觀。與此同時,居民在進行隨機交往時,往往還需要提供不同使用情境的交往空間。例如與朋友、家人進行交往活動時,人們往往傾向于私密性較強的交流性空間;而進行公共性交往活動時,則更需要開放性較強、能供人集散的開敞空間。就現狀而言,目前很多住區景觀還缺乏對居民日常交往類型的綜合考量,這會導致住區內居民交往頻次降低和交往時間減少,不利于住區居民擁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健康。

3案例分析

3.1促進生理健康——菲茨杰拉德復興項目。該項目位于美國底特律菲茨杰拉德,雖為國外住區景觀更新項目,但其采用的設計策略亦可為我國住區慢行系統建設提供借鑒。底特律曾是美國的重工業制造中心,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一地區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的中心,一度面臨破產的窘境。底特律的城市住區也正面臨著損毀和空城化的問題。該項目基于以上的時代背景,以住區復興為導向,以“健康景觀”為框架,大膽地將目光投向整個住區環境,而非逐一解決損毀的房屋。該方案通過平面規劃,將空閑的土地連接合并為全新的林蔭道和公園,并將200個閑置地塊改造為住區活動中心、果園、授粉生物棲息地以及雨水處理場地,展示出一種以景觀為驅動力的、全新的住區復興方式(圖01)。根據方案構想,住區慢行林蔭道將承載出行和日常鍛煉的基礎性功能。主林蔭道將貫穿整個社區,為各處景觀帶來更多路徑上的選擇。次林蔭道貫穿了社區中的空置地塊,與周邊的街角花園和果園共同增加了社區景觀的豐富性。另外,新建成的慢行系統路面將利用標線漆繪制印花圖案,在起到安全引導作用的同時,賦予道路獨有的特征,增加了使用的領域感和場所感。3.2促進心理健康——“鄉愁設計”回遷住區景觀營造。該項目地處北京西南五環外的長辛店老鎮,區域自然優勢顯著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鋼筋水泥的高層住宅取代了傳統的村落,住區景觀呈現基礎設施落后、歷史文脈斷裂、地方特色缺失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設計師提出5L理念來延續并提升場地內的人文及自然優勢,分別是:低維護、低成本、當地文化、就地取材和場地記憶,并以景觀設計為媒介,重新建立起居民與環境的聯系。住區慢行系統景觀將居民懷念鄉村生活的心理納入考量,不僅保留了場地內的古廟和原生樹木,還結合特色竹廊、雨水花園和種植設計,在慢行系統周邊構建了類似鄉村自然環境的景觀,形成了鄉村野趣風格的住區人造自然。以此喚起居民對自然的向往、對場地的追憶、對聚居的渴望,喚回丟失已久的一抹鄉愁(圖02)。3.3促進社會適應健康——“緣圈”青年人住區。景觀設計該項目位于江蘇省南京市,以青年人為服務對象,旨在打造集社交、會談、聚會、體育活動等功能為一體的青年住區景觀。項目以“緣圈”為景觀設計策略,即以圓形為基本元素布置各種主題功能,并通過慢行系統步道串聯各個功能分區,形成緊湊有序的開放空間。設計者希望通過富有特色的景觀設計,促進青年人走出居所來到室外環境,并結合自身興趣,結識與自己有相同愛好的居民,由此探索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住區內慢行系統貫穿場地形成環路,且與城市人行道路保持了良好的銜接,同時很好地消解了場地內的高差,增強了通達性。道路局部呈現波浪形,增加了游賞的趣味性。沿線種植采用了灌木—花灌木—喬木的種植層次,結合道路狀況形成有節奏的空間形態。住區慢行系統周邊分布著運動圈、分享圈、閱讀圈、互動圈、聚會圈等可供隨機交流的場所,以便興趣相投居民的日常交往及聚集活動。另外,活動場地有大量的裝置以供青年人使用。裝置以明亮的黃色為主,既契合了青年人的審美,也奠定了場地的整體風格。考慮到青年人的行為特點,裝置為不同姿態的運動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健身圈”中的環形裝置,結合了休息座椅、綠化和健身設施,為居民提供了多樣的使用方式和宜人的健身環境(圖03)。

4社區慢行系統景觀優化策略

4.1合理規劃路徑,形成環形流線。合理、科學的路徑規劃是慢行系統發揮作用的第一步,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日常步行出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居民整體健康水平。因此,社區慢行路徑應當注意以下3點:(1)保證社區慢行系統的便捷性以及與城市交通系統的良好接駁,為居民創造在進行必要性活動時采取步行的景觀條件;(2)住區慢行路網應當覆蓋住區居民經常性到訪的場所,提高自發性健康活動、促進活動發生的頻率;(3)場地內慢行道路應盡量形成閉環,便于開展較長時間的體育鍛煉。4.2優化沿線種植,增加游賞趣味。住區慢行系統的沿線種植有著優化景觀體驗、增加游賞趣味等作用,有助于增加住區居民單次戶外活動的時間長度,以增強居民的身心健康。良好的沿線種植設計應當強調以下幾點:(1)在對住區居民慢行行為特點研究的基礎上,營造慢行場地微地形、組織有季相變化且適宜步行觀賞的林緣線,增加游賞的趣味性;(2)利用植物的疏密程度優化沿線的空間體驗,避免植物郁閉度較高或植物種植密度過低給使用者帶來不良的心理感受。4.3豐富停留空間,促進隨機交流。住區慢行系統周邊的停留空間,是居民隨機交流行為產生的主要場所。駐足景觀的布局及質量能夠影響居民的交往行為,從而進一步影響居民的社會適應健康程度。因此,駐足景觀的布局應當符合慢行行為的特征,特別是要顧及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使用體驗。另外,在駐足景觀的營造上,應當結合綠化種植、建造材料、景觀小品、色彩搭配等因素進行系統設計,以打造宜人、舒適的駐足景觀。4.4結合住區文化,營造慢行特色。富有住區特色的慢行系統景觀能夠強化居民的領域感和歸屬感,從而影響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健康狀況。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體現因地制宜的特色化空間效果,還要發掘和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以創造符合城市大環境下的住區慢行景觀。此外,還可以通過公眾參與的方式,讓社區居民參與到住區景觀營造之中來;結合交流空間,設置社區文化展示廊道,以便住區居民了解住區文化,增強鄰里感和歸屬感。

5結語

住區慢行系統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所,對使用者的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其景觀設計質量更應當引起人們的關注。由于我國慢行系統研究與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住區慢行系統的景觀建設與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何設計好服務于居民健康的慢行景觀,仍需長期關注和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李曄.慢行交通系統規劃探討:以上海市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8(3):78.

[2]張婷婷.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住區慢行交通規劃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3]楊茜.居住區慢行系統中的景觀環境設計優化方法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5.

作者:林墨飛 高藝航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