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設計研究

時間:2022-09-12 11:22:41

導語:高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設計研究

摘要:對廣東省應用型高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開設現狀進行研究,通過把握課程開設現狀,提出了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理念及可操作性,為處于轉型期的應用型高校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促使學生樹立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等理念提供借鑒。

關鍵詞:應用型;體能訓練;教育;課程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部分本科院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廣東金融學院依托行業發展為立足點,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列為學校存在和發展的首要目標,率先成為廣東省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試點學校,完成了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應用型高校轉型,并將建設為應用型金融品牌大學列為“十三五”時期的中心工作。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進地區,雖然在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廣東省各類高校體能訓練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所有高校至今仍沒有開設專門的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目前全省各類高校大學生的體能訓練基本上被融入到專項體育項目訓練課程中,并沒有開設專門的體能訓練教育課程。基于此,結合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高校體育教學實際,對體能訓練教育課程進行科學設計論證,對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服務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課程理念及相關概念界定

1.1體能。關于體能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界定,不同的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釋。體能(PhysicalFitness)一詞源于美國,在英文文獻中指身體對某種事物的適應能力。體能在法國被稱為“身體適應性”,在德國被稱為“工作能力”,在日本被稱為“體力”,在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被稱為“體適能”。我國1984年的《體育詞典》指出,體能是人體各器官系統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1992年的《教練員訓練指南》指出體能是運動員機體在運動時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和靈敏。2000年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認為體能是指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1.2體能訓練。體能訓練是一門正在形成中的新學科,關于它的理論與思想,國內外專家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國外一些專家認為體能訓練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Training,即在運動生理、運動生化和醫學等有關原理的指導下所進行的提高機體對訓練負荷和比賽負荷適應能力的訓練;二是Coaching,即運用生物力學和專項理論知識所進行的技術、戰術訓練;三是Conditioning,即應用心理學、營養學和管理學等原理是運動員處于最佳競技狀態。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內學者對體能訓練理論進行了探討,如吳東明(2005)、張英波(2006)、楊世勇(2007)、沈劍威(2008)、李萍美(2009)、王向宏等(2010)等人分別研究了體能訓練的理論、方法以及實踐。大家總體上認為體能訓練是采用各種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運動員的各生理系統的技能和代謝水平,改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以及發展期運動素質的健康素質,從而使運動員的機體適應訓練負荷和比賽負荷的專門身體訓練。1.3體能訓練教育課程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是指在校大學生學習身體訓練活動的知識以及接受身體訓練理念的教育過程。體能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沒有體能就沒有人類的生命存在,是個體重要的動力基礎。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等方面,體能訓練就是對這些方面的訓練。通過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開設,不僅能使在校大學生的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且還能夠達到進一步提高生活、工作和學習質量,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的目的。

2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可行性

2.1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有利于深化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普通高校通過開設體能訓練教育課程,不僅可以傳授大學生體能訓練知識,而且還使其樹立全民健身的理念與意識,讓他們畢業后既能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并影響身邊的其他社會成員從事體育活動。教育部文件教體藝〔2014〕4號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開設不少于15門的體育項目”。由于當前廣東省各高校體育課程開設形式不一(雖均為開設專項課,但教學周期時數不同),綜合實驗地點、內容設計等多方面因素,所以,我們將實驗時間擬定為一學年共2個學期。2.2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有利于推進學生體質健康。每年一次的在校大學生體能測試,是各級院校培養學生體育素質成果的體現之一,也是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重要舉措。它旨在健全并督促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有效機制,不斷增強大學生的體質。2014年7月,教育部出臺的新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規定,大學生需要完成七項測試指標的測試:分別是身高體重指數、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1分鐘仰臥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并同時出臺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大學生體質測試成績列入學生檔案,按照相關指標權重至畢業時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處理(因病或殘疾學生,憑醫院證明向學校提出申請并經審核通過可準予畢業)。這意味著體測不達標的大學生則無法得到畢業證書。經過調研發現,目前廣東省的大學生體質狀況令人堪憂,學生談“測”色變,測試時出現昏厥、骨折、突發性疾病的情況相當多。以2014年的體測為例,東莞理工學院體育系主任趙全表示反映學生身體素質的跑步、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等方面的素質大幅度下滑。如果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能有一半的學生達標就不錯了,有的肥胖學生連1個引體向上都無法完成。廣東醫學院在女生跑800米時甚至設有專門的救護車及醫生,因為女生身體耐力性太差,老師們最害怕的是跑完了出事。而有些班級起碼有三分之一的男生引體向上不合格。針對學生在高中集中所有精力學習文化課備戰高考而忽視了應有體能訓練的現狀,我們認為如果廣東省各高校在第一學期專門開設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指導大學生科學合理地訓練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將十分有利于提高體能測試成績,全面增強其身體素質。2.3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有利于廣東省在校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總體上看,目前廣東省各高校對大學生的體能訓練存在著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的情況,在校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完全體現:一方面,傳統體育教育重技能輕體能的意識非常強大,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中根本沒有體能訓練教育課程,只有體育專項訓練課程。由于體能訓練是一個長期漫長過程,短期內不容易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鑒于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的學生評教、考核評估等教學監督的壓力,所以,普遍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自然就回避了困難,一般以專項訓練課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單一的體能訓練過程相對枯燥乏味,同時又是一個極為艱苦的過程,對于人的意志品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目前的大學生基本上是在獨生子女家庭環境下長大的,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提高明顯,學生成長條件也比較優越,吃苦耐勞的精神也就相對缺乏。因此,學生對體能訓練的畏難情緒影響身體素質的提高,具體的表現就是接近體能測試的時候采取練習測試項目,最為突出的是大三、大四學生平時基本上不練習體能,學生終身參與體育的意識非常薄弱。

3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指標的構建與實施

3.1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指標的構建。體能訓練教育課程指標的構建的主要包含兩大類:一是體能訓練指標,二是體能教育指標。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主要分為身體形態類、身體機能類和身體素質類三個方面。因此,本項目將速度、柔韌、耐力和力量作為體能訓練的二級指標,而將50米跑、坐位體前屈、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引體向上(男)和1分鐘仰臥起坐(女)以及立定跳遠作為相對應的三級指標。另外,考慮到在校大學生終身體育理念的實際教學內容需要,我們將健康教育理念、素質教育理念、終身體育理念作為體能教育的二級指標,如表1所示。3.2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具體實施與保障。在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廣東省各高校均具有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體育教學運行制度,保證了體育課程的正常設置,通過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開設,可以更大程度的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要。此外,目前廣東省各高校已擁有一批相對成熟的體育專業人才隊伍,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實施的背景下,全民健身的理念易于被普通高校大學生及專業體育教師所接受,加上全國體育類專業院校均有體能專項基礎理論課程,為普通院校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開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在教學內容選取上,體能訓練教育課程不僅僅教授學生體能訓練的方法,更注重學生體能教育思想的灌輸和引導。結合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通過一些具體的訓練內容的練習,融入健康教育、素質教育、終身體育等教育理念,使在校大學生通過學習身體訓練活動知識以及接受身體訓練理念的教育過程,促進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就業崗位之前樹立終身體育理念、享受體育活動所帶來的樂趣,全面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例如,在1000米跑(男)和800米跑(女)項目指標上,我們擬采用3分鐘跳繩、變速跑等內容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耐力素質;此外,設置一些游戲組合(追逐跑等)內容,使學生在娛樂身心的同時,提高自身體能,掌握體能訓練方法,逐漸樹立健康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理念。

4小結

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開設不僅可以傳授大學生有關如何通過身體訓練活動提高身體素質的知識,而且可以使大學生建立終身進行身體訓練活動、提高身體素質的理念,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深化教育改革和貫徹全民健身理念下,應通過多渠道加之推廣。如進行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宣傳、營造環境;培訓普通高校專業體育教師體能訓練教育方面的專業知識;積極鼓勵專家學者編寫體能訓練教育的教材;鼓勵專業教師對體能訓練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創新等。

參考文獻

[1]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2]王向宏.體能訓練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

[3]方進隆.概念導向的體適能教學[M].臺北:臺灣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朱偉強.基于概念的體能教育課程模式[J].教育學術月刊,2008(7):19-22.

[5]江炬,王紅震.廣東省普通高校體能相關課程現狀及趨勢研究[J].運動精品,2017(9):13-14.

作者:王紅震 單位:廣東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