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體育課程設計論文
時間:2022-12-01 10:37:27
導語:高職體育課程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體育課程作為鍛煉高職學生體能與培養其體育能力的體育知識、體育項目等開展教學和訓練的載體,在高職院校內按照院系設置去設計專業對應性的體育課程,以直接開展職業體育技能研發、職業體育技能推廣與職業病預防。根據高職學生的就業職業類型及其職業體能類型,設計項目融合、技能藝術化、過程娛樂化的體育課程,讓其能在業余時間開展快樂的體育鍛煉與體育娛樂活動。
關鍵詞:職業體能;高職;體育課程
根據高職學生所學習專業及其對應性職業,設計對其職業體能具有鍛煉、提升、優化,以及具有職業病預防與其他疾病治療的體育課程,讓學生去習得處方性的職業體育技能,并培養其因職業、因地點、因時間等制宜的職業體育創新能力,把“發展學生從業所需身體素質”與“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統一起來[1],為其職業發展、職業創新與職業理想追求打下堅實的身體健康基礎。
1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類型
高職學生作為未來的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的骨干,設計對其未來職業具有支持、激勵與提升作用的體育課程,是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與個性化體育能力的關鍵之一。1.1職業疾病預防與保健課程。隨著體育教育的普及與持續,健康第一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設計與開展職業病體育預防與體育保健課程教學是眾望所歸。作為高職學校可以在現行的高職學校體育課程的框架內,科學與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在課程設計與開設方面的自主權,把具有醫療功能的傳統武術、氣功、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醫療體育項目,以及眼保健操、頸椎保健操、肩周保健操與膝蓋保健操等現代保健項目,整合并創設為職業病預防與保健類的體育課程。通過專業的課程設計對高職學生開展系統的技能教學和職業體能保健啟發,助力其享受未來的職業生涯。1.2藝術與健美課程。打造與保持健美的外在形象與通過體育藝術活動享受藝術生活,是當代職業者的體育意識提升與藝術追求發展的統一。隨著現代體育科技設施的研發與普及下,開設藝術與健美類課程成為現實。實踐較多且效果比較好的,以各種配樂的項目為主,如體育舞蹈、健美操、健美舞、肚皮舞、鋼管舞、瑜伽、鬼步舞、街舞與剛剛被納入巴黎奧運會的霹靂舞等。這種課程的設計既要對高職學生開展現有的項目及其技能教學,也要開展體育藝術或藝術體育技能的創編技術技能培養,讓其能結合個人職業實際、各種身體要素實際,開展個性化的健美與體育藝術的創新活動。例如,曾經上過央視《星光大道》欄目的清潔工人以掃帚為道具,所創編的健身操或舞蹈等。1.3時尚體育課程。時尚體育項目的時尚特點是其重要的魅力源泉。設計時尚體育課程有助于激發高職學生體育興趣與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尤其是在職業壓力、生活壓力與行業競爭壓力下,為高職學生開設時尚體育項目課程對其以后的職業與人生過程中釋放壓力,具有直接、高效與穩定的啟發作用。立足高職學校體育硬件建設現代化與各種社會性的體育場館建設的實際,在協調各種資源的基礎上,為學生開設攀巖、跑酷、極限自行車、自由搏擊、滑板與一些越野挑戰活動等。例如,對航空安保專業的高職學生開設自由搏擊與防衛技能的時尚體育課程,能鍛煉和提高其“體能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有助于其在未來的職業中“防范非法干擾行為”[2]。
2學生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類型
設計“引進課外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與“加強體育保健知識的教育和創新體育教學評價方式”的高職體育課程[3],是確保教學與對學生未來職業服務有效性的基本。2.1職業共性職業體能課程。根據高職學校現有的專業設施與未來的職業,去設計對職業體能具有共性要求的職業體能課程,以確保教學內容的職業針對性[4]。按照職業過程中體能依賴的重點肢體部位,設計三類共性職業體能課程:(1)上肢職業體能課程。以各種坐姿且運用上肢的職業為主,設計訓練手臂、腰身、頸部與肩部為主的職業體能課程,以鍛煉上肢的體力、柔韌性與預防勞損的技能為內容。(2)下肢職業體能課程。以下肢為重點工作肢體部位、需要長時間下肢支撐的職業為主,設計訓練臀部、髖部、腿部與腳為主的職業體能課程,以鍛煉下肢耐力、韌帶柔韌性、腿部敏捷性與下肢靜脈曲張預防等為內容。(3)全面性職業體能課程。包括需要消耗體能較小的工作如管理層的白領,需要全面消耗體能的技能藍領等,設計全身體能、全身肢體協調性、身體敏銳性、身體柔韌性等訓練課程。2.2處方性體育醫療課程。由于各種職業都會出現職業性的亞健康與職業病等情況,從體育預防性的視角開設處方性體育醫療課程,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病預防意識與通過體育活動的自我康復能力。結合高職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與其未來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的身體狀況,亟待設計兩類課程:(1)亞健康處方性體育醫療課程。由于現代高職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生活不規律、體育學習和訓練不積極與網絡依賴等消極現象,導致一定比例的學生出現虛弱、情緒波動大、頭暈與睡眠紊亂等亞健康癥狀,為學生處方性地設計放松精神、體質梯級優化提升與漸進性規范作息規律和培養體育興趣的課程,如配樂的太極系列健身項目、娛樂性健身項目與藝術性健身項目等內容。(2)職業病處方性體育醫療課程。根據高職學生過度運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以及久坐、久躺與長時間運用某一部位肢體、飲食不規律等,導致出現的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鼠標手、慢性胃病與痔瘡等病癥,設計具有理療康復功能的體育課程,讓其體育鍛煉中不僅提升體質健康水平,也能起到治療相關疾病的作用。比較適合的以傳統的醫療體育項目為主,如前述的易筋經、五禽戲等,以及具有各種具有針對性功能的健身操等。2.3崗位性職業體能課程。由于不同崗位需要特定的肢體部位來發揮主導功能。設計崗位性的職業體能課程,通過科學的訓練其特定肢體部位,在使其保持工作需要的基本耐力、爆發力與敏捷性的基礎上,讓其能避免勞損、及時恢復體能,以提升職業過程的工作質量。從崗位工作體能的實際出發,設計重點為:(1)體能修復性體育課程。針對某崗位性工作肢體經過一定時間長度導致的體能下降、過勞甚至勞損等體能消耗情況,設計具有地點適應性、時間長度控制靈活與運動空間自由的體育技能課程,是讓職業者能即時或及時恢復體能,降低勞損與機體受傷的幾率。以動作幅度小、體能負荷小、技能輕快簡便、音樂輕松愉悅的項目為主,如廣播操的某節運動、某種舞蹈的分解技能等,讓職業者利用手機音樂就能開展自己喜歡的運動。(2)機能優化性體育課程。由于在工作實踐中,不僅需要耐力、爆發力等力量性的體能,還需要肢體的敏捷性、柔韌性與協調性等素質。因此,從提升工作的整體績效與身體整體健康水平的角度,以崗位性工作的肢體部位為中心,設計機能優化性的職業體能優化課程,以培養職業者能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機能自我優化能力。以肢體的對稱性技能動作、平衡性動作為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和日后的職業體育運動中,既能通過科學的運動減少職業肢體部位的勞損等問題,也能避免非職業肢體閑置的肌肉萎縮與肢體僵化等現象。
職業體能需求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設計及其教學,是培育高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個性化體育能力、職業化體育方式的處方性課程,對高職學生的個人健康、職業體質、職業關系與職業文化具有激活與優化作用。當然,隨著體育發展、職業發展、行業分化與科技發展等綜合性因素,高職體育課程還需要與時俱進地開展優化提升的設計,以確保課程內容的時代性、時尚性與趣味性。
參考文獻:
[1]葉繼強,郭廣輝,魯葵蓉.基于職業體能教學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職業技術,2018,17(12):75-77+85.
[2]梁慧.基于職業能力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科技,2018,39(1):159-160.
[3]商汝松.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6(6):104-106.
[4]王義偉.高職體育職業體能創新教學體系分析[J].運動,2014(24):137-138.
作者:李分停 梁娜娜 單位: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
- 上一篇:社會應急救援金融創新產品設計研究
- 下一篇:“344”服務禮儀課程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