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

時間:2022-12-30 08:25:37

導語:安藤忠雄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安藤忠雄對建筑空間設計的影響

一、安騰忠雄的空間設計理念對新徽派建筑建筑空間設計的啟示

1對建筑空間與自然對話的啟示

天井、廳堂徽州傳統建筑的一大的特點就是進入大門先見“天井”。天井空間既能下進雨,又能射進光,還能吹進風,能感知四季寒暑變化。這與安藤忠雄的抽象自然的空間設計理念不謀而合。“門堂分立”是我國建筑構成的一個很主要的特色,其目的在于產生“內”、“外”之別以及由此形成一個中庭,在徽州傳統建筑中這個中庭即天井。穿過天井之后便是徽州民居中等級最高的空間單元———廳堂。廳堂與自然的交流便是通過天井來實現的,因此有“坐堂觀天”之說。這樣一個傳統的內部公共空間,在新徽派建筑設計中可以拓展成為一個共享空間,利用現代的手法設置一個天井,將自然引入建筑內部,多重功能積聚在這樣一個可以和自然交流的空間,產生積極空間的效果。如商場中的天井空間可以安排一個休閑的咖啡吧等。對于天井、廳堂空間的采用,不僅是對傳統的一種繼承,更能體現出與自然的對話。庭院在徽州民居的后部或一側,常意想不到的出現一個自由布局的庭院。庭院不僅在徽州地區,乃至整個中國都是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的體現。上文也提到過,庭院空間的營造也是安藤忠雄對話自然的一個重要手法。在新徽派建筑的空間設計中,庭院空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自然的渴望和追求是庭院空間永恒的主題,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的引入以及“天人合一”自然觀的體現。在深圳萬科第五園的設計中,隨處可見由建筑、圍欄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給予人們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和空間,滿足了人們追求自然的渴望。因此在新徽派建筑空間設計中要尤為注意庭院空間的營造。“廊”是我國傳統建筑中常見的空間形式,《中國古建筑術語辭典》中說廊即“古建筑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在徽州傳統建筑中,這種形式也同樣存在。如唐模村的臨水街的廊道,再如南屏抱一書齋的庭院里的廊道。廊道是室內外空間的過渡,同時也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交流的場所。安藤在他的作品中也常有這種廊道空間,如他在風之教堂中設置了一個連廊,人行走在其中,能感受到穿廊而過的風,這也正是安藤抽象自然的空間設計手法。在新徽派建筑中依然可以作為與自然交流,與人交流的灰空間,在新徽派建筑空間設計中應當得到重視。

2對徽州文化繼承方面的啟示

安藤忠雄在他的《安藤忠雄論建筑》一書中對如何繼承傳統闡述了他的觀點:繼承非形態的精神。同時他接受了“批判地域主義”的思想,即在批判現代建筑的同時,采用現代建筑的的進步之處,并將其運用于建筑實踐中。并且不是講地域主義無批判的直接引用到建筑形態中,而是在空間中重新解釋地域主義。他本人的代表作三大教堂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思想。這一思想對新徽派建筑文化傳承方面有一定的啟示作用。我們不應當一味的套用傳統元素,對建筑文化物質特征背后的精神特征也應當進行研究,在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審美要求的同時,利用現代建筑的技術手段,對傳統進行繼承,這和單德啟先生所提出的的“新而徽”有著異曲同工之意。空間意象意象是意與象的統一。一切蘊含著意的物象或表象都可稱為“意象”。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國人非常喜歡把客觀存在的某個具體的空間觸發為主觀想象中的一種意境,即虛幻空間。它所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升華,是心理空間的開拓。安藤忠雄的建筑中常追求這種空間意象,如在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重建的競賽中,安騰的競賽作品是一個作為景觀的墳墓,形狀為球形剖面的1/6,該球由地面緩緩升起,高出地面30米,這是一個“安撫靈魂和供人反省的場所”,與周圍繁雜的城市環境中形成對比,由此帶給人心靈上的觸動和給人無限的遐想。

徽州傳統建筑創造了豐富的“實景”與“實境”,同時也能因視覺帶動聽覺、觸覺、嗅覺組構的全面感受而致的“虛境”。如雨打芭蕉、鶯歌燕語、蟬噪鳥鳴等聽覺和“花香”嗅覺結合的空間形態之實景,可產生不同的空間意境,這也體現了審美的“聯覺”功能。怎樣在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之間找到最佳的立意契合點,是新徽派建筑意境創造的關鍵。例如,在蕪湖縣圖書館的方案設計中,豐富的光影變化,高低錯落的外墻,玻璃天棚,營造的空間透露出傳統徽州建筑的風格。色彩保持溫和俊秀的黑白灰基調,與基地中的水系極為協調,立意與環境背景和諧而同一。以上這些因素的合理使用,使得蕪湖縣圖書館成為新徽派建筑中意境創造較為成功的案例。一般都遵循著“門———門廳———天井———廳堂”的空間序列的基調。隨著家族的擴大,當整個建筑不滿足其使用時,便以并聯、串聯或以院落為中心的組合方式,來增加建筑使用空間。建筑群組的不斷擴大,便造就了徽派建筑特有的空間的序。這種空間序列是受“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在黃山管委會綜合辦公樓中的設計中,建筑結合地形有三棟建筑組成,每棟建筑都由灰空間由室外過渡到室內,室內空間都圍繞著中心的天井空間展開。然后由室外連廊將這看似分開的建筑聯系起來,可以說抗空間的序列表現得淋漓盡致。

徽州傳統建筑的庭院空間不僅是與自然交流的場所,在增加空間層次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漏窗或者門等將庭院空間滲透到室內,增加了空間的層次,豐富了人們在游覽建筑時的視覺感受。在深圳萬科第五園中,這種傳統的空間層次被廣泛的運用,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盡可能多的感知空間,豐富建筑本身的精神內涵。隨處可見的小庭院、廊道,使人們身處不同的地方,能看到不同的景觀,有著“步移景異”、“層出不窮”的游園感受,將景觀與建筑完美結合,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空間對比徽州傳統建筑主要由門廳、天井、廳堂三個分布組成。其平面布局看似平常,實際上,從大門經過時開時合的門廳到露天敞開的天井,再到開放式的廳堂及廳堂兩旁封閉式的廂房。室外空間到室內空間是明與暗、開放與封閉不斷交替變化的格局,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虛實相對的空間序列。在新徽派建筑設計中,通過虛實對比的運用使得建筑內外空間互為補充,建筑內外空間相互融合。既充分體現了陰與陽的區別,也完成了陰與陽的交匯與貫通,把建筑室內外空間作為一整體來看待,完美的處理自然、人、建筑的有機關系。從傳統徽州民居墻體中提取元素,把傳統上極具防御性的高而實的外墻,用各種高低長短虛實不一的墻體,通過不同的組合來形成外實內虛,外簡內繁的空間布局,在引入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對住宅私密性的保障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設置雙重墻,里層墻體可以完全按照內部空間的要求開窗或門,而外層的墻體可根據外部景觀、通風遮陽的要求開洞。兩層墻體之間設置露臺、陽臺或留空形成緩沖空間做為室內外的過度。

二、小結

安藤忠雄在建筑空間中與自然對話的設計理念,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接受傳統文化的精神產物,對新徽派的建筑空間設計方面有著很好的啟示。在新徽派建筑空間的設計中,應當要注意與自然的交流,并將自然抽象化,引入建筑空間中。還要注意對徽州傳統文化的態度,不要直接套用徽州傳統建筑的元素,而是采用“批判地域主義”的思想來對待傳統文化。

作者:金乃玲李強單位:安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