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土掌房空間設計研究

時間:2022-04-21 10:47:25

導語:哈尼族土掌房空間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哈尼族土掌房空間設計研究

摘要:以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族土掌房為主要研究對象,綜合運用人機工程學、環境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從哈尼族的居住空間著手,探究了土掌房中建筑形制、使用功能以及空間過渡模式,解析元陽縣土掌房取法自然、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為現代住居靈活開放的空間營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掌房,民居,建筑特征,空間形式

1紅河州元陽縣哈尼族村寨選址分析

紅河州哈尼族聚落選址是綜合考慮當地地形氣候、農耕勞作和宗教意識等各方面因素而確立的,村寨選定在不同海拔的位置(見圖1)。該地區屬于低熱帶河谷氣候,降水量由北至南增加,南面為潮濕多雨地帶,氣候濕熱。以紅河州元陽縣為例,梯田位處海拔1500m~1800m,氣候溫和濕潤,適宜農耕稻作,為方便勞作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村寨選址在海拔1800m~1900m的半山腰地區,依山而建,受宗教意識以及村民聚居意識因素的影響,具有相同文化屬性的民族處于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村寨之上海拔近2100m處種有茂密的森林,構筑水渠溝壑,將自然溪水與地下水引入村寨,逐級施灌稻作梯田(見圖2)。半山腰處的地形冬季遮擋寒流,夏季面迎涼爽南風,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自然地形,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環境,梯田、村寨、森林和水系構成了哈尼族“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1]。

2紅河元陽縣哈尼族民居概述

蔣高宸在《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中,用系統論的方法,從建筑形制上將傳統民居分為五大譜系,分別為天幕譜系、板屋譜系、邛籠譜系、干欄譜系和合院譜系[2]。公元前3世紀以前,哈尼族脫離了原始社會的束縛,從洞居和林居轉變為半穴居和樹居的生活模式;直到唐代時期,哈尼祖先羌族逐漸南遷至云南哀牢山一帶,開始了梯田稻作的農耕生活,創造了“貨藏上,人居中,畜圈下”的居住模式,史書稱為“邛籠”[2];唐代以后,哈尼族為便利其農耕勞作,將村寨從山腳搬至半山腰炎熱潮濕的元江下游一帶,哈尼人為解決該地區建筑屋頂排水問題,將平屋頂土掌房,改造成人字形屋頂,由此出現了蘑菇房;同時期,民居也受其宗教文化、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演變出前堂后室式的合院式土掌房民居,使云南各地區民居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特征。

3紅河元陽縣哈尼族土掌房結構特征

3.1平頂土房,層臺累榭———土掌房結構分析

哈尼族建筑從最初“穴居”的居住模式,演變到“土掌房”以及以土掌房為原型發展出的“蘑菇房”和“合院式土掌房”,歷經了數千年歷史變革,族人根據本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創造出適應其生活和勞作的三種不同建筑類型(見表1)。從表2中可以發現,哈尼族土掌房與德昂族桿欄式建筑相比較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差異:1)室內空間布局;2)縱向功能分區;3)建筑材料;4)半公共區域的活動空間。因此,總結出云南哈尼族土掌房的主要特征為:1)室內布局緊湊,建筑層高低矮,空間狹小;2)利用地形高差,巧妙地將人畜在縱向空間上分離,使建筑產生錯落,功能更趨于合理;3)建筑就地取材,主要以夯土為之,保溫和隔熱性能好,適應于干熱地區居住;4)保留平頂曬臺的土掌房克服了山地活動的限制,更適應農耕勞作和居住活動需求。

3.2神功天巧,五臟俱全———合院式土掌房功能分析

關于合院式土掌房功能的分析,本文以云南紅河州元陽縣生產隊李宅土掌房為例(見圖3)。李宅是一棟由正房和耳房組成的封閉式合院式土掌房,以土坯、紅磚與木材為主要材料,木材作為主要承重框架承托建筑體。李宅由正房、耳房、檐廊、畜棚、封火樓、曬臺以及前院組成,主房有3層,坐北朝南,面闊四間,進深兩架。建筑面寬9m,進深2.7m;1層,2層層高為1.8m,封火樓層高僅1.3m,每層面積大約在24m2,加上畜棚,總面積也不足80m2,空間較為狹小。

3.3升堂入室,層層遞進———土掌房空間層次分析

自新石器時代至今,哈尼人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出適應于當地氣候和地形的經驗,其民居歷經了一系列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周易•系辭下傳》中對住居做出這樣的描述:“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移之以宮室,上棟下字,以待風雨”[4]。建筑在最初為待風雨、避潮濕之用。土掌房追求的是在滿足基本居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條件,達到功能的滿足與居住的最佳狀態。土掌房的發展是特殊的氣候條件及其他因素長期適應而生的結果[5]。哈尼族合院式土掌房包含了三種重要的空間層次,其私密性由外而內,從中間到兩邊逐漸增加,形成了自然過渡、層層遞進的流線形式,由戶外公共空間到半公共住宅院落再過渡到半私密的檐廊,稱為半公共空間,即“灰空間”,呈現出私密性由外向內、由中間向兩邊逐漸增加的趨勢,使室外和室內環境形成一種柔性的過渡[6]。聯系到現代住宅的實際案例,在日本東京大田區,FU-RUYADESIGNARCHITECTOFFICE建筑事務所將一座40年的老屋改造成商住合一的建筑“HAKOBUIE”(見圖4),其空間模式與云南土掌房相類似。設計者將建筑2層設為環形的開放空間,從而緩解了現代獨立住戶封閉式的鄰里關系,讓空間得以更有效的利用。這種高比例的柔性邊界緊密地將建筑內外聯系起來,將人的交往、生活內外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從“居住行為”出發來探索人與建筑的關系[7]。

4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民居逐漸被現代磚瓦房所取代[8]。但是在云南,元陽縣的土掌房位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哈尼人在極少改變山體原有狀態的前提下保留自然地貌,在保證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順應地形,對土掌房進行建造。其合院式土掌房,依據坡地形成一定的院內高差,保留了傳統民居的空間形制與交往模式,為山地居民營造了獨有的交流空間,充分體現了哈尼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價值觀。這種居住模式同時也對現代住居或山地住宅提供啟示,是建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典范。

作者:張智桐 單位:江蘇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德胤,孫娜,霍曉衛,等.哈尼梯田村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蔣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葛早陽.跨文化圈互動下的泛東南亞干欄民居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4]陳明浩.城市更新中的院落復興[D].重慶:重慶大學,2009.

[5]張海林,儲雅珩.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民俗藝術的保護與傳承[J].包裝工程,2016,37(18):6-7.

[6]徐菊芬.中國傳統與現代居住空間形態對比研究———兼論現代居住區的社區行不足[J].規劃設計,2012(10):3-4.

[7]谷莉.少數民族建筑聚落空間的社會復合結構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0):56.

[8]普麗春,沈靜.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現狀調查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2(5):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