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間設計共生化研究

時間:2022-11-20 09:16:46

導語:新空間設計共生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空間設計共生化研究

摘要:當代建筑及空間設計已擺脫傳統時期下的孤立靜止狀態,愈加注重與建筑外界環境的交流與溝通?;煦缋碚摷皷|方古典哲學論的共生思維對于當代空間設計有著重大的啟示性作用,正受到當代建筑師及空間設計師的廣泛重視,多元融合的共生理念被運用于當代空間設計之中,呈現出許多別具新意的作品,帶給人們新的體驗和精神與視覺享受。

關鍵詞:混沌論;東方古典哲學;空間設計;共生思維

當代空間設計以反叛、否定和摒棄傳統審美觀念為基點,并且伴隨著諸如生態論、系統論、解構主義、不確定論、混沌理論、有機論等各種理論觀念的涌現,設計師們開始了更深入、更多角度的設計實踐探索。他們以復雜的非線性觀念認知世界,將建筑空間置于外在世界和龐大復雜的各種關系的總和之中加以綜合考量,建筑空間不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與周遭一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空間本身與外圍環境的互動性及共生觀念被較多地運用到了當代建筑空間的設計探索中,激發思維,更新觀念。

1混沌理論與當代共生空間設計

混沌理論被稱為20世紀第三次偉大的發現,成為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后在認識論領域的新一輪革命,幫助人們對這個世界展開的新的探索和發現。混沌理論遠遠超越了學科間的界限和壁壘,是一門整體性的科學理論成果,廣泛地應用于當代醫學、建筑學、藝術學、物理學等各個門類學科之中。1.1混沌理論的內涵概念。對于復雜的混沌概念的認識,可以集中簡單地概括為:它是從有序中產生的無序運動狀態,無序來自有序,無序中蘊含著有序,有序和無序是對立統一的,高一層次上是有序的,而低一層次上是無序的[1]?;煦缬^念揭示了這個世界復雜隨機、普遍無序卻又整體同一的本質,體現著當代科學家對世界宇宙的認知。對于混沌學理論的研究一直在持續推進和不斷發展之中,它由多重理論觀點加以支撐,主要可細致分解為不規則論、普遍無序論、內在隨機論、整體論等。這些理論觀念綜合作用,將人類對自然及未來的認知推進到新的高度。根據混沌理論,可以解釋自然界的分形現象(不規則論)。在理想的模型中,可能存在著無窮的內在層次,層次之間存在著“自相似性”或“不盡相似”,適當地放大或縮小幾何尺寸,整個結構并不改變,具有這類結構的幾何體稱為分形[2]。如海岸線的形態是不規則多維度的,無法用整數來測量其維度,同理還有人類及動物身上的血管脈絡,天空中變化莫測的云彩等等,這些自然現象客觀存在,并且又呈現其自身的特殊規律。又如由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應”,其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給整個系統帶來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體現著混沌學的知識(內在隨機論),蝴蝶振翅本是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但就是這樣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卻能夠引起千里之外的其他地區的一場大規模的龍卷風。這再次充分說明這個世界各種因素相互交織,錯綜復雜,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偶發性,對于事物因果關系的判斷也更為復雜,趨于混沌。1.2混沌理論下的共生思維與當代空間設計。進入信息時代,混沌學的同一性特征更為突顯,不同學科之間驚人地遵循著相同的混沌原理,這種整體性思想認為,整個世界都是依賴于其整體系統而非構成世界的單一個體元素,各種事物、各部分與各層次系統相互之間存在著極為復雜的整體性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轉化,部分與整體構成復雜混沌的、不確定的構合關系[3]。這種由此及彼相互聯系的多元共生思想與當代空間設計的結合,使得建筑空間在功能、形態及空間關系層次上呈現出新的、區別于以往的新面貌。建筑空間形態不再如以往那般端正嚴整,而轉向混沌和不規則,傳統空間界面被消解,建筑細部的設計被重視,建筑空間所傳遞的人文關懷試圖更大限度地引起共鳴,建筑被置于動態發展的觀念之下進行分析,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得到空前的強化。

2東方古典哲學與當代共生空間設計

東方古典哲學有別于西方文化意識價值理論,它獨樹一幟,在長期的歷史實踐和文化的融合與傳承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意識價值理論體系。它是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文化類型(如印度文化圈、歐洲文化圈等)的集中表現,反映出了強烈的民族性[4]。天人關系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根本性思想歸宿,無論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都說明了人與宇宙,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這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哲學基礎[4]。在這樣一種指導思想下,中國古代的建筑空間在營建初期就較為注重與外界周邊環境的溝通,無論從選址到用材,還是從空間搭建到庭院的修整布置無一不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共生及交流。人存在于自然之中,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消融于自然,將使用者置于外在環境條件因素之內加以考慮,消除外界與自我,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關系,這即是一種對宇宙萬物和生命本體對立統一關系的思辨。當代環境下,世界的發展更具有同一性,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東方古典哲學文化觀的種種思想理論亦被重新發掘,其對于建筑空間設計的啟迪性被當代設計師加以采納,并進一步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廣泛應用于當代有機建筑、生態建筑等新型理念的空間設計之中。

3共生思維在當代空間設計中的運用及表現特征

多重學術觀念和理論為當代共生空間的實踐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目前,共生思維已較多的滲入到當代空間設計中,并與其較好的交融糅合,使當代空間設計的視野置于自然和宇宙的秩序之下,更多地表達出對生命本體的尊重和關懷,建筑不再是冷漠無情的,而是鮮活有情感的。同時對于環保意識、生態意識、有機觀念的運用和滲透,共生空間設計成為當代設計師探索的新領域。當代建筑設計師們力圖使建筑空間能與周圍外在條件因素相互包容,共同促成相互作用的良性的可持續變化發展的穩定狀態。3.1建筑生成于自然并應與其外部環境因素互容?;煦缋碚撜J為整個世界是有序和無序的有機統一,建筑空間生成于錯綜復雜的混沌之中,必然帶有其原生環境的印記并且須與周邊外部環境因素達到和諧統一。這里的“外部環境因素”不僅僅包括自然要素,也包括文化、歷史、風俗、交通等。黑川紀章曾指出,新時代的建筑正轉向具備生命體特征的“生命空間”,分形幾何學對于空間設計的啟示使得建筑空間能夠更大限度地與外界周遭環境相一致,并與自然宇宙建立新的秩序關系。他設計的27名古屋市現代美術館(圖1),充分體現了共生這一思想。該美術館坐落于名古屋市白川公園內,依照公園對建筑物的要求,利用基地自有地形的高差變化,該美術館設計為三層,但是僅有兩層是高于地面的,使其與公園內部的周邊景色更為和諧,另外一層為下沉式庭院,可直接進入地下層。帶有分形概念的結構與空間造型使得建筑演繹出更多變化和豐富的視覺性,同時從功能上也有利于通風和采光的優化,而多種幾何體形態的交錯結合,以及多種材質如:花崗石、瓷磚、不銹鋼、鋁材等的混合使用,皆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碰撞與包容、地域文化與歷史的多元共生的思想理念。第一個將后現代主義概念引入設計領域的著名美國建筑評論家、景觀設計師查爾斯•詹克斯近年來提出“宇源建筑”理論,基于復雜認識論的背景,他認為建筑具有多層次性、復雜性和混沌性等特征,應將建筑放入復雜的宇宙及自然生命系統加以看待,他說:“如果說建筑必須源于自然和文化,它還應該擁有一個更大的源泉,即作為整體的宇宙”[5]。他設計的蘇格蘭宇宙思考花園(圖2、圖3),充分利用地形、植被、小品等自然和人工元素來展現宇宙和數理的美,試圖引發一種觀念與思考,體現了一種對宇宙源生力量的本質及生命奧秘的呈現與探索。建筑空間生成于復雜混沌的自然系統之中,人類亦相應的對自然宇宙及生命本源進行追尋和思考。由英國ATKINS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上海洲際世茂深坑酒店(圖4),位于上海松江天馬山與橫山之間,原址是一個舊采石場遺留下來的深坑,約80m深,并且內部積蓄了大量雨水而成為深潭。該酒店的建造依照其獨有的特殊自然地形展開,非常貼合山體的走勢,主體建筑背靠巖壁,最大限度地向兩邊延伸且建筑表面依勢彎曲,與自然山體融為一體,尋求自然生長的狀態。一些自然景觀如瀑布、懸壁等元素與主體建筑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如酒店的入口被設計成一個形似河流的玻璃結構,從抬高的地面向坑內延伸、垂落,形成瀑布的視覺感受,這一切使得自然和建筑、人文巧妙融合。同時該項目也是對破敗人工景觀的一次有效的改造和再利用,巖石的特殊質地能夠大為改善室內的環境溫度,坑內的水體觀景之余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微環境,建筑頂部由綠色草皮覆蓋,既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又達到節能環保的作用。3.2建筑自身與其外部世界同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當代設計師基于運動變化的觀點來看待空間設計,建筑空間不再是靜止孤立的,其不僅與周遭一切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同時它也是不斷變化的,并且與外部環境因素同處于動態發展的狀態之下。長城腳下的公社是由SOHO公司投資修建的世界前衛建筑工程,位于京郊八達嶺水長城附近。韓國著名建筑設計師承孝相設計的公社俱樂部充分表現了建筑與自然的共生關系。承孝相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各種建筑材料的使用應保持其原生特點,不做過多的防腐處理,鋼板要生銹,木頭要腐爛,這是自然規律,應保持順應的心情看待這種變化。該公社俱樂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了鋼板,鋼板會在雨水、空氣的作用下被氧化、生銹、變質,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年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呈現新的形態,這則是自然賦予的印記,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同步運動,共同變化。法國當代著名建筑師讓•努維爾認為應當細致入微地研究周邊環境和文脈,建筑空間是各種復雜的因素綜合的產物。他設計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位于巴黎市中心,建筑通體由只采用少量鋼架的玻璃墻構成,玻璃結構圍合成一個庭院,法國著名詩人卡提布蘭德在1823年于舊址栽種的香柏樹被保留,且剛好穿過玻璃墻。玻璃結構的通透性使外界能夠看到室內的藝術品,同時也能夠像鏡面一樣將周圍的街景反射,并且隨著晝夜、氣候、天空云朵的變化,其外觀視覺上也會不斷地發生改變。在這里,歷史和文脈被保存,基金會多元與開放包容的精神得到象征,建筑空間通過自己的方式與外界發生著交流和互動。3.3基于礦機場公園改建項目的共生思維運用與分析。運用上述理論觀點,筆者主導設計的礦機場公園改建項目,原址是一片廢棄廠房及其周邊區域,伴隨著煤礦產業的興衰,工廠幾易其址,最初的老舊廠房位于城市較中心位置,急需進行新的景觀改造設計。工廠是整個城市的縮影,在方案草擬之初就考慮到場地背后所代表的文脈及其傳承延續,設計方案中保留了原廠的煙囪,紅磚結構的舊煙囪高聳而立,體現了場地的歷史及整個因礦而生的重工業城市的精神,像一座雕塑一樣與周圍新建筑及景觀并置,新舊對沖,呈現出一種運動的時空感。同時,場地周邊有大量植被,尤其是場地北面為一處山體,植被覆蓋較好,因此場地內部的綠植設計上就大量選擇了與周邊植物類同的物種,力圖使設計項目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融為一體。另外,場地內為數不多的幾處涼亭的設計,均采用鋼木材料結合,符合整體環境氛圍內的工業感,鋼材表面未經噴漆處理,木材也僅是簡單加工,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生銹、腐朽都是一種運動的自然觀。這種即將出現的粗糲滄桑之美與場地內局部保留的舊的構筑物在色調、形式及氣息上能夠較好的融合,新舊并存,共同運動和變化發展。

4結語

混沌學對于復雜世界的揭示,世界發展的同一性特征以及近年來東方古典哲學思想的復蘇等多重因素,使得當代空間設計愈加注重與外界環境的溝通與聯系,建筑擺脫了孤立靜止的狀態,而是被放置于錯綜復雜的各種條件因素中加以綜合考量,建筑空間與宇宙世界、生命系統、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建立的共生關系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焦點。當代設計師們將多元共生的觀念融入建筑空間的創新性設計中,進行了多重探索和嘗試,試圖建立其與自然宇宙的新關系和新秩序,建筑被視為一個生命體,生成并存在于自然環境系統之中,與外部世界進行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交流,同步發展共同變化。

作者:陳希 單位:宿州學院

參考文獻:

[1]鄧宗奇.混沌學的歷史與現狀[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12):492.

[2]李世芬,孔宇航.混沌建筑[J].華中建筑,2002(5):64.

[3]矯蘇平.新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24.

[4]陳希.傳統中國畫的文化哲學觀對現代景觀設計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6(6):152—154.

[5]CHARLESJencks.TheArchitectureoftheJupmingUniverse[M].Lanham:NationalBookNetwork,199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