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脈與空間現狀設計研究
時間:2022-11-20 09:01:36
導語:歷史文脈與空間現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課題為城市街道景觀改造設計,基于場地現狀和問題給出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理事廳街作為開封市的老城區街道,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在當今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下,這條老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也不能完成對歷史文脈的繼承。基于此,本課題的目的和意義便是通過設計解決街道的現狀問題:如基礎設施缺乏,歷史文化缺失等,重新梳理街道秩序,重建街道歷史文化。從而探索一種歷史街區的改造模式,為國內同樣問題的地區提供可參考的解決方式。
關鍵詞:街道改造;景觀提升;空間設計;文脈傳承;街道秩序
一、設計實驗的開展根據
理事廳街顯現出來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引導了我的設計方向和內容。首先,理事廳街上有四所學校,近三千名學生,可是街道路寬只有五米,長有近三百米,形成了一條擁擠的高密度的狹長小巷,那么研究的首要內容便是如何通過設計來解決道路交通問題,重新梳理混亂的交通秩序:其次,理事廳街作為歷史街道,街道上有開封市的歷史建筑群、非遺“汴京燈籠張”老店和開封天主教區的大教堂,這些建筑都有悠久的歷史和保護價值,所以,如何通過景觀設計來重新打造街道的歷史文脈也成了研究的主要內容;第三,理事廳街由于街道建筑太過狹窄擁擠,導致缺乏大量的功能空間,像街道居民的日常交流休息這樣的空間、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空間、游客游覽參觀的空間等,因此,研究的主要內容還包括如何在街區中打造被需要的多種功能空間這一課題。
二、場地現狀的實地調研
在設計初期,對場地進行了多次的深入調研,發現很多的場地問題。首先,針對場地復雜的交通人流問題,將場地的使用時間分成了高峰期,平常期和低峰期三個時間段,人流高峰期為每天的上下學高峰期,人群主要集中在街道的東西兩個入口的學校附近,學生和家長、上下班的居民為主要人群,高峰期時街道承載力完全超負荷水平;平常期則是上下午的非高峰期時間,會有少量的游客出沒在“汴京燈籠張”老店和天主教堂附近來參觀非遺和老建筑,其余主要人群便是街道的原住居民,無論是游客參觀亦或是原住居民的日常休息交流,都缺乏一定的使用空間。在對于街道建筑與建筑空間的調研中,將街道上的所有建筑大致分成了四類:居住區、學校建筑區、歷史建筑民居和教堂建筑區域。其中最多數的是歷史建筑民居和居民樓,人流量最大的是學校建筑區。通過建筑分析繼而將整條街道劃分成為四種空間:開放空間、半開放空間、私密空間、可拓展空間。這其中可拓展空間便是街道中的違章搭建和可拆除的非歷史建筑,這類建筑在整條街道中完全可以拆除以滿足街道各類人群的空間需求。在對街道基礎設施的實地調研中,發現該街道的基礎設施完全處于年久失修和嚴重缺乏的情況。街道上空管線漫天,一些電線已經垂落到地上,有極大的安全隱患。街道上僅有一處垃圾桶,兩個舊式路燈,更沒有設置相關導視,這對于有大量學生和住戶的老街來說是必然無法滿足各類人群需求的。同時街道因為狹窄,全街綠化程度近乎為零,但是毫無疑問,人們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環境。對于人群需求與行為分析兩個重要部分的信息調查發現,理事廳街目前的街道主要使用人群分三類,分別是街區原住居民、學校教職工、學生及家長、游客與路人。其中前兩者人數眾多,游客與路人只占少量,無人參觀的很大原因要歸結于街道的治理不善,不具備良好的游覽條件,這是本次設計需要重點改善的地方。對于人群行為的調研分析中,將街道內的主要行為也分成三種,分別是校園上下學、街區住戶的活動交流和參觀游覽。這也是根據街區三大人群而相對應的,且參觀游覽活動也在整體的人群活動中占據很少比例。在街道人群的民意調查中,抽取了一百人作為樣本進行訪問調查,結果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認為道路太過狹窄擁擠,高峰期無法正常通行,基礎設施老化;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認為環境臟亂差;超過百分之四十的人認為歷史文化缺失,在街道上無法體驗出這是一條有悠久歷史的古街,沒有文化內涵。這些調查信息都為課題的設計方案做著現實支撐。
三、針對街道文脈與空間的整合性改造
對于本條街道的改造設計,整體方向仍然是要打造滿足人們物質與精神并重的環境空間,從文化景觀設計的角度講,便是要用景觀設計重拾地緣文脈,每個文化性的景觀設計,都是特定時代有特定意義的產物,我們設計文化性景觀,并不僅僅是要回憶過去,而是讓大家站在歷史的高度,看到更遠的未來,本設計中主要展示的是開封的宋文化,作為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朝代的都城,開封的曾經無比輝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國家的宏觀地區設計,開封慢慢退出了國家第一梯隊城市的行列,這又正如理事廳街的過去和現在。文化景觀的設置可以反映地區的精神面貌與歷史變遷,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人們前進的不竭動力。在街道設計方案中,設計了一些景觀節點小空間,這些空間在街道中串聯整體的景觀軸線,除了基本景觀外還有著不同的功能性作用。在對歷史建筑的保護過程中,依照《城市歷史建筑保護相關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基礎上進行設計,依照《規定》中,城市中的歷史建筑保護單位,需根據《文物保護法》按原狀保存,不能有損毀、改建、拆除等行為,如需修繕保養,需體現“修舊如舊”的原則,使用上一般做博物館或參觀場所。在本課題的設計中,對于街道空間的劃定即按照《規定》中要求,拆除違章搭建以及可拆除的對古建筑造成威脅的建筑,來創造更多空間來滿足街道的功能需求。因此,相關設計規定同樣是本設計方案重要參考。方案中整條道路按照功能分為了三部分,進行分別設計,由西向東分別是街道入口景觀區、歷史建筑保護區和教堂景觀區三大區域。在西段街道入口景觀區域中,拆除街道西入口南側的老式平房,改為開放式廣場景觀“盛時東京”,建立一個街道的景觀標識,同時將道路拓寬,取消路牙平整路面,最大限度方便人流出入。將理事廳街小學對面空地設置為家長等待區域,加入可移動式的座椅模塊,在需要時可移走露出消防登高面,符合其功能需求。在街道中段歷史建筑保護區中,拆除北側燈籠張老店旁的威脅性建筑,將其拓展成一個非遺的文化展示景觀區。將街道南側的違章搭建拆除,改造成為街道景觀節點與小型空間廣場,拓展街道空間并打造功能性廣場。營造“華燈初上”“汴梁老街”“讜言直聲”三個景觀空間。對于老建筑群,則是用通道將其連接,成為一個可游覽的微循環,打通老建筑之間的聯系,重新梳理建筑格局與秩序,重組院落,由多個細碎的小空間重組為整體的大空間,在院落的格局中加入綠化和迷你的休息空間,完善其功能。在街道東段教堂景觀區中,由于校園所帶來的人流量大,因此將北側教堂主教樓前的老舊建筑拆除,整條街道70米的距離向北偏移4米,南側多出的4米寬度成為非機動車停放處和綠化帶,北側建筑和教堂圍墻拆除后成為開放式廣場景點“汴京福音”。既解決人流問題和活動空間問題,又成為一個教堂古建筑的展示空間。
四、對于空間秩序與建筑保護方面的探索結果
在經過一些列的問題探討與分析后,理事廳街的問題在設計中得到了相對目前更好的方案。在空間格局,道路交通治理辦法,歷史文脈傳承,古建筑保護,街道基礎設施提升等多個方面得到了改變。在空間格局方面,由最開始的雜亂無章,古建筑現代建筑違章搭建三種建筑相互穿插的無秩序,轉為私密空間、半開放空間、開放空間和可拓展空間的相互轉換,最大程度獲得開放空間滿足人們的需求。道路交通治理辦法中,除了對街道路段的整體改造,面對街道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沿街隨意停放的現狀,對整條街道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放點有重新的規劃,增加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專用停放點來整理街道。最后,針對車流與學生的安全問題,設計限時禁行的機動車管控措施,在上下學高峰期禁止機動車駛入,來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隱患。在歷史文脈傳承的設計中,街道由西向東共設計三大區域五個景觀空間,“盛時東京”用清明上河圖浮雕和框景的手法展現了北宋汴梁的繁華;“華燈初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張打造了唯美的展示區,試圖改變之前燈籠張鮮有人知的尷尬局面,成為街道中靚麗的風景線與名片;“汴梁老街”重鑄了一個歷史建筑的景觀場所,并結合海綿城市理論打造雨水花園;“讜言直聲”用現代的方法喚起地緣文脈,重述理事廳街公正嚴明斷案的曾經;“汴京福音”讓開封大教堂成為開放的集散空間,滿足多種需求。
本次設計的課題研究其實是一次探索的過程,致力解決很多像理事廳街這樣的國內的街道在迅速發展的時代與歷史文化、老街居民生活方式的沖突。因此,本次設計重點解決的問題便是怎樣在迎合現代社會發展的大潮流趨勢下,繼續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尊重人們口中的“老舊”的觀念與事務,留住身邊的歷史文脈,更好的將歷史留在我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邱書杰.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城市街道空間規劃策略.建筑學報,2007[03].
[2]李俐.古城改造中的歷史和文化影響.山西建筑,2004[11].
[3]徐興根,陳潔.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環境改造設計探析--以開封雙龍巷景觀設計為例.現代園藝,2015[08].
[4]曹磊.基于文化傳承的園林景觀設計理論[J].藝術評論,2018[05].
[5]李星怡.曹磊.竇逗.景觀一體化設計實踐與研究[J].大眾文藝,2018[19].
[6]陳晨.黃瀅.張永輝.基于“共享街道”理念下的街道規劃與空間營造——以南京鎖金村街道為例[J].大眾文藝[18].
作者:陰瑄 曹磊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 上一篇:電子商務專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改革
- 下一篇:適老性居家養老色彩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