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4:02:00

導語: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逐步邁向小康生活階段的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已越來越高,能生活在一種至美的環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理想追求。隨著人們購房心態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對住宅需求已逐漸從“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轉向了“居者優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

關鍵字: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

前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與自然共存、人類與自然對話、謀求環境與城市的共同發展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方向,建設生態化園林城市已成為園林界共同關注的焦點之一。居住區綠地作為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居民的重要的生活境域,居住區環境景觀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服務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礎,因此,對居住區環境景觀的塑造直接影響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的建立。本文就試探著探討一下有關居住區的性質規模、構成,景觀環境設計的一些設計原則、理念、內容和手法。

1.居住區景觀的構成

景觀的使用幾乎滲透到了居住區環境的各個角落,在景觀設計中如何對這些設計元素進行綜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觀設計的要點。

1.1綠化

綠化居住區綠化設計最早發展于西方發達國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工業的迅猛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帶來一系列嚴重后果,迫使相關國家開始重視環境設計。70年代,日本率先制定了改善居住環境的方針政策,提出了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舒適、優美、安全、衛生、方便。80年代,英國在新城市和居住區建設中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設計原則,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綠化是環境景觀的基本構成元素,過往,居住區的綠化往往是沿河、沿路“一枝桃花一枝柳”,滿足于“披上綠化不見黃土”的低層次階段,沒有多大特色和藝術性。現代居住區的園藝綠化呈現幾種趨勢:

◆種植綠化喬、灌、花、草結合,馬尼拉、火鳳凰等草類地被植物塑造了綠茵盎然的植物背景,點綴具有觀賞性的高大喬木如香樟、玉蘭、棕櫚、銀杏等,以及叢栽的球狀灌木和顏色鮮艷的花卉,高低錯落、遠近分明、疏密有致,綠化景觀層次豐富;

◆種植綠化平面與立體結合,居住區綠化已從水平方向轉向水平和垂直相結合,根據綠化位置不同,垂直綠化可分為圍墻綠化、陽臺綠化、屋頂綠化、懸掛綠化、攀爬綠化等;

◆種植綠化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追求構圖、顏色、對比、質感,形成綠點、綠帶、綠廊、綠坡、綠面、綠窗等綠色景觀,同時講究和硬質景觀的結合使用,也注意綠化的維護和保養。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居住區綠化的內涵。

1.2道路

中國道路是居住區的構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導居住區交通、組織居住區空間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設計本身也構成居住區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按使用功能劃分,居住區道路一般分為車行道和宅間人行道;按鋪裝材質劃分,居住區道路又可分為混凝土路、瀝青路以及各種石材仿石材鋪裝路等等。居住區道路尤其是宅間路,其往往和路牙、路邊的塊石、休閑坐椅、植物配置、燈具等,共同構成居住區最基本的景觀線。因此,在進行居住區道路設計時,我們有必要對道路的平曲線、豎曲線、寬窄和分幅、鋪裝材質、綠化裝飾等進行綜合考慮,以賦予道路美的形式。如區內干路可能較為順直,由混凝土、瀝青等耐壓材料鋪裝;而宅間路則富于變化,由石板、裝飾混凝土、卵石等自然和類自然材料鋪裝而成。

1.3駁岸河道駁岸起到防洪瀉洪,防護堤岸的作用

在硬質景觀設計中如能巧妙地在駁岸的形式、材質上做文章,通過河道的寬窄和形態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緩流、靜水,形成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自然與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輔以燈光、噴泉、綠化、欄桿等裝飾,則可形成區內多視線、全天候的標志景觀。如蘇州“世紀花園”河道卵石加塊石河堤邊豎立一尊青銅雕“飲水母子馬”,景象和諧而靜謐。

1.4鋪地廣場鋪地在居住區中是人們通過和逗留的場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

在規劃設計中,通過它的地坪高差、材質、顏色、肌理、圖案的變化創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場地景觀。目前在居住區中鋪地材料有幾種,如:廣場磚、石材、混凝土砌塊、裝飾混凝土、卵石、木材等等。優秀的硬地鋪裝往往別具匠心,極富裝飾美感。如某小區中的裝飾混凝土廣場中嵌入孩童腳印,具有強烈的方向感和趣味性。值得一提的是現代園林中源于日本的“枯山水”手法,用石英砂、鵝卵石、塊石等營造類似溪水的形象,頗具寫意韻味,是一種較新的鋪裝手法。

1.5小品小品在居住區硬質景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小品往往成為人們視覺的焦點和小區的標識。

1.5.1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又可分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使用的材料有石雕、鋼雕、銅雕、木雕、玻璃鋼雕。雕塑設計要同基地環境和居住區風格主題相協調,優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畫龍點睛、活躍空間氣氛的功效。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廣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現的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動人的一瞬,耐人尋味。蘇州“名都花園”活動廣場中設計的三塊屏風鋼板,上面鏤刻著百家姓,太陽光影的作用在地面映射出黑白字跡,宛如一幅書法作品,孩童在大人帶領下尋找自己的姓氏,雕塑小品發揮了良好的景觀效果。又如蘇州安居工程“新升新苑”入口“年年有余”抽象雕塑,表達了人們追求幸福安康生活的美好心愿,貼切“安居樂業”的主題。

1.5.2園藝小品

園藝小品是構成綠化景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蘇州古典園林中,芭蕉、太湖石、花窗、石桌椅、楹聯、曲徑小橋等,是古典園藝的構成元素。當今的居住區園藝綠化中,園藝小品則更趨向多樣化,一堵景墻、一座小亭、一片旱池、一處花架、一堆塊石、一個花盆、一張充滿現代韻味的座椅,都可成為現代園藝中絕妙的配景,其中有的是供觀賞的裝飾品,有的則是供休閑使用的“小區家具”。

1.5.3設施小品

在居住區中有許多方便人們使用的公共設施,如路燈、指示牌、信報箱、垃圾桶、公告欄、單元牌、電話亭、自行車棚等等。比如居住區燈具就有路燈、廣場燈、草坪燈、門燈、泛射燈、建筑輪廓燈、廣告霓虹燈等,僅路燈又有主干道燈和庭院燈之分。這些燈具的造型日趨美觀精致,還可和懸掛花籃以及旗幟結合成為居住區精美的點綴品。上述小品如經過精心設計也能成為居住區環境中的閃光點,體現出“于細微處見精神”的設計。

2.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原則、設計理念、內容及手法

2.1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居住區景觀規劃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自然活潑、富有創意,結合生態園林要求,以綠為主,以植物造景,達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效果,創造自然、清新、舒適、優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高品位、高格調的綠化環境。

2.1.1小游園的設計原則

小游園主要服務對象是老人和兒童,主要活動方式有觀賞、休息、游玩、體育活動和課外閱讀等。根據游人不同年齡、特點,劃分活動場地和確定活動內容,場地間要有分隔,布局既要緊湊,又要避免相互干擾。

2.1.1.1場地:一般設在入口附近,稍靠邊緣的獨立地段上。兒童游戲場不需要很大,但活動場地應鋪草皮或選用持水性較小的砂質土鋪地或海綿塑膠面磚鋪地。

2.1.1.2園路:園路的寬度和綠地的規模與所處的位置、功能有關。綠地面積在0.5hm2以上,主路寬3~4m,可兼做成人活動場所;綠地面積在0.5hm2以下,主路寬約2m,次路1.2m左右,通常最小寬度為1.2m,以兩人可對行為宜。路面用碎石、卵石、毛石等鋪砌園路。

2.1.1.3小廣場:按形式可分為規則式或不規則式。小廣場的標高一般與園路的標高相同。

2.1.1.4園林建筑與設施:由于小游園面積不大,所以園林建筑與設施應小巧玲瓏、各具特色,擺放在適當位置,一般有坐凳、坐椅、花壇、花架、園燈、宣傳欄等。

2.1.2組團綠地的設計原則

綠地組團是結合居民建筑組團的不同組合而形成的公共綠地,面積不大,靠近住宅,居民尤其老人和兒童使用方便。由于住宅組團的布置方式和布局手法多種多樣,組團綠地的大小、位置和形狀也就千變萬化。要求服務半徑小,使用率高,不同的功能區域中間以綠化或小路隔離,互不干擾,各得其所,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全、方便、舒適的游憩環境和社會交往場所。

2.1.3住宅庭院的設計原則

2.1.3.1庭院處于住宅群環境中,因建筑物所造成的陰暗部分較多,所以選擇和配置耐蔭樹種十分重要。保持居住環境安靜,也是庭院綠化的一個主要任務,如以植籬分隔庭院,可降低噪聲。植籬以高2m左右、寬1m左右效果較好。1.3.2庭院的空間尺度、樹種的大小、高低要與庭院的大小、建筑層次相稱,應以綠化設計的立意為前提。居室外種植喬木與住宅墻面的距離,一般應在5~8m,避開鋪設地下管線的地方。通常以落葉樹為好,常綠樹要避免直對窗口。

2.1.3.2花木配置宜采用孤植、叢植方式,栽植于靠近窗口或居民經常出入之處,以便近賞,充分提高花木的觀賞效果。

2.1.3.3室內外和院內外的綠化相結合,要考慮將自然環境和住宅環境聯系起來,使兩者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2.1.4居住區道路綠化

道路兩旁種植行列式喬木遮蔭,根據道路的寬窄,可選擇種植中、小喬木,如香樟、廣玉蘭、女貞、銀杏等植物。

2.1.5居住區綠地的樹種選擇

◆選擇生長健壯、便于管理的鄉土樹種。

◆選擇樹冠大、枝葉茂密、落葉闊葉喬木。在夏天,居住區有大面積的遮蔭,冬季又不遮陽光,還能吸附灰塵和減少噪聲,使空氣新鮮。

◆選擇有季相變化的常綠樹和開花灌木。

◆選擇耐蔭植物和攀援植物。在陰暗部分,選擇耐蔭植物,如垂絲海棠、梅花、羅漢松等;攀援植物有常春藤、絡石等。

2.2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的綠化設計

2.2.1設計原則

居住小區的綠化設計應強調人性化意識,考慮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與觀賞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戶入口,都引入綠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能夠接觸到綠化,綠化環境不再只是一塊綠地,而是一個連續的系統。

2.2.2植物配置

不同地帶一定面積的小區內木本植物種類應達到一定數量;在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類型的植物配置上應有一定的搭配組合,盡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在植物配置上,應體現出季相的變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種類上應有一定的新優植物的應用。

為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世界范圍內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綠地應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開放空間。居住區綠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應是在城市環境中,模擬自然而營造的合適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少種植那些過于嬌貴的植物,通過植物自然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會給后期的養護帶來負擔。居住區綠地應是為人服務的地方,應集中體現出城市綠地的價值,在植物種類上應達到一定的數量。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城市種類,因氣候土壤的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積10hm2左右的小區中的木本植物種類數應能達到當地常用木本植物種數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區環境綠化除了應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類的種植,還應有植物種類型和組成層次的多樣性做基礎,特別應在植物配置上運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來體現季相的變化。在住宅的各個角落,應多種植一些芳香類的植物,如白蘭、黃蘭、含笑、桂花、散尾棕、夜來香等,營造怡人的香味環境,舒緩人們的神經,調節人們的情緒。

3.結語

總之按照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景觀生態模式,能夠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態系統,提高城市居住區環境的質量。于開發商而言,景觀生態環境良好的居住區有著更好的市場前景;于消費者而言,人們更愿意選擇環境好的住宅,這在成都市房地產開發市場上已得到了驗證:營造好環境已經是居住區開發策劃的重點,也是市場銷售不可缺少的賣點。另一方面,優美宜人的居住區環境作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亦能夠提升城市的區域環境質量。景觀生態模式,將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提高到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關系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景觀生態模式,為實現城市居住區環境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也是未來城市居住區環境發展演化進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