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3 04:21:00

導語: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管理論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成都市為例,逐步邁向小康生活階段的城市居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已越來越高,能生活在一種至美的環境中成為人們生活的理想追求。隨著人們購房心態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對住宅需求已逐漸從“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轉向了“居者優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綠色住宅。優美的園林綠化環境已成為住宅小區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關系到小區的整體水平及質量,同時它又是房地產開發商是否能夠經營成功的一個極重要的因素,對商品住宅的銷售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有的開發商在住宅建筑未完工,甚至是尚未開工時就進行園林綠化的建設,為客戶展示真實的環境景觀,有的房地產開發商不惜重金邀請國內外著名的景觀設計公司對其開發項目進行園林景觀的規劃設計,以達到促進銷售的目的。房地產開發策劃理念也從“賣地段”走到了“賣環境”市場營銷階段。

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居住區園林已成為園林設計的一個重要類型,國內的園林設計思想也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并隨著國外景觀設計思想的進入、中西方園林設計思想的交融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里我們稱之為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階段。本文就試探著探討一下有關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一些設計理念、內容和手法。

1、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外延

1.1設計立意和主題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并不僅僅單純地從美學角度和功能角度對空間環境構成要素進行組合配置,更要從景觀要素的組成中貫穿其設計立意和主題。例如,表達某種獨特的社區文化,或突出居住區本身所處自然環境的特色。通過構思巧妙的設計立意,給人們的生活環境帶來更多的詩情畫意。居住區環境景觀形態,成為表達整個居住區形象、特色以及可識別性的載體。

1.2設計范圍所有空間環境的構成要素,包括各類園境小品、休息設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區內部道路、停車場、公共服務設施、建筑形態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視線組織等都在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范圍之內,從而大大擴展了傳統的“綠化+場地+小品”小區綠化模式的設計對象范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不僅體現在各種造景要素的組織、策劃上,而且還參與到居住空間形態的塑造、空間環境氛圍的創造上。同時,景觀設計將居住區環境視作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在更大范圍內協調居住區環境與區域環境的關系。

1.3設計過程景觀設計模式改變了從前那種待建筑設計完成以后,再作環境點綴和修飾的做法,使環境設計參與居住區規劃的全過程,從而保證與總體規劃、建筑設計協調統一,保證小區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資源,使設計的總體構思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

1.4設計手法居住區景觀組織并不拘于某種風格流派,而是根據具體的設計構思而定,但始終要追求怡人的視覺景觀效果。景觀設計拓展了靈活多變的構圖手法與流暢的曲線形態揉合到環境中,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園林設計方法。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創造可觀、可游、可參與其中的居住環境,提供輕松舒適的自然空間,為人們營造詩意的空間,從而增添人們日常的生活情趣。2、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內涵

2.1確立以人為本思想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以人為本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致尺度上(如各種園境小品等),可謂于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并以次作為設計原則。要創造適于居住的生活環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實態的調查研究之上。

2.2融入生態設計思想生態設計思想的融入,使環境設計將城市居住區環境的各構成要素視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轉向居住區整體生態環境的設計;使居住區從人工環境走向綠色的自然化環境。基于生態的環境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還更注重居住區環境內部的生態效果。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喬、灌、草結構的科學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2.3追求生活情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因此,對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種小品、設施等造景要素,不僅在功能上符合人們的生活行為,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位,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

2.4注重動態的景觀效果在靜態構圖上,景觀設計要求講求圖案的構成和悅目的視覺感染力,但景觀設計更為重視造景要素的流線組織,以線狀景觀路線串起一系列的景觀節點,形成居民區景觀軸線,造成有序的、富于變化的景觀序列,如各種綠軸、藍軸等。這種流動的空間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應,使人獲得豐富的空間體驗與情趣體驗,對構筑居住區的文化氛圍和增強可識別性起到積極作用。

2.5強調可參與性居住區環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營造人的視覺景觀效果,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區環境是人們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場所,居住的參與使居住區環境成為人與自然交融的確空間。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區通過各種噴泉、流水、泳池等水環境,營造可觀、可游、可戲的確親水空間,受到人們的喜愛。

2.6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居住區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布局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空間,使人輕松自如地融入“家園”群體。讓每一個居民隨時隨地都享受新鮮空氣、陽光、綠色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居民理想中的樂園。

2.7開放的、系統的設計觀念景觀設計不再強調居住區空間環境綠地設置的分級,不拘于各級綠地相應的配置要求,而是強調居住區為全體居民所共有,居住區景觀為全體住戶所共享。開放性的設計思想力求分級配置綠地的界限,使整個居住區的綠地配置、景觀組織通過流動空間形成網絡型的綠地生態系統。

2.8主題化的設計思想以某種主題為主的居住區環境設計,或營造獨特的社區文化、藝術氛圍,或表達對某種生活情調的追求,能夠有針對性地滿足當前社會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體的需求。設計的主題思想既可以從市場分析出發,又可從居住區區位環境的景觀特質提煉出來。如華陽府河音樂花園,以音樂為概念的環境設計策劃、設計,迎合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標消費群體的認同,從而在市場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3、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中的綠化設計

3.1設計原則居住小區的綠化設計應強調人性化意識,考慮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與觀賞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戶入口,都引入綠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能夠接觸到綠化,綠化環境不再只是一塊綠地,而是一個連續的系統。

3.2植物配置不同地帶一定面積的小區內木本植物種類應達到一定數量;在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類型的植物配置上應有一定的搭配組合,盡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在植物配置上,應體現出季相的變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種類上應有一定的新優植物的應用。

為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世界范圍內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綠地應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開放空間。居住區綠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應是在城市環境中,模擬自然而營造的合適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少種植那些過于嬌貴的植物,通過植物自然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會給后期的養護帶來負擔。居住區綠地應是為人服務的地方,應集中體現出城市綠地的價值,在植物種類上應達到一定的數量。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城市種類,因氣候土壤的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積10hm2左右的小區中的木本植物種類數應能達到當地常用木本植物種數的40%以上。

好的居住區環境綠化除了應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類的種植,還應有植物種類型和組成層次的多樣性做基礎,特別應在植物配置上運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來體現季相的變化。在住宅的各個角落,應多種植一些芳香類的植物,如白蘭、黃蘭、含笑、桂花、散尾棕、夜來香等,營造怡人的香味環境,舒緩人們的神經,調節人們的情緒。4、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一些手法

4.1小區步道設計有調查表明,小區中最主要的活動形式是休息散步,而且居民多喜歡在小區綠化較好的道路上散步,而不是僅限于小區的小游園。因此,小區的步道設計應以使用者的舒適度為重要指標,當曲則曲,當窄則窄,不可一味追求構圖,防直放寬。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應曲多于直,宜窄不宜寬。力圖做到有收有放,樹影相蔭,因坡而隱,遇水而現。

4.2小區廣場設計小區廣場稱之為休閑場地更為合適,這一類場地的功能主要在于滿足小區的人車集散、社會交往、老人活動、兒童玩耍、散步、健身等需求。規劃設計應從功能出發,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適的小空間。盡量將大型廣場化整為零,分置于綠色組團之中,在小區盡量不搞市政設計中常出現的集中式大型廣場,越是高檔的小區越不應該搞。別墅區中則絕對不要設,不僅尺度不合適,而且也難于適應小區的休閑、交往等功能。

小區廣場的形式,不宜一味追求場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應考慮多用一些不規則的小巧靈活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廣場的外延可采用虛隱的方式以避其生硬,與周圍的小區環境有機的結合。此外,小區內的廣場設計,一定要避免城市廣場設計中缺乏綠蔭的通病。

4.3架空設計首層架空的手法可創造出滿足居民需求的特色空間:架空的底層首先解決了首層居民的地面返潮問題;其次架空的底層得以延伸;此外架空的底層還可以停放自行車、摩托車,減少了額外的停車場占地。

營造架空層的園林景觀,首先要結合居住區環境設計的功能布局,道循設計的理念,考慮視距的比例,適當縮小景物的尺度,巧妙運用借景、框景、障景等造景手法,讓室內空間向室外延伸,從而起到增大空間、加深景深的作用。

總之按照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理念所創造出來的景觀生態模式,能夠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態系統,提高城市居住區環境的質量。于開發商而言,景觀生態環境良好的居住區有著更好的市場前景;于消費者而言,人們更愿意選擇環境好的住宅,這在成都市房地產開發市場上已得到了驗證:營造好環境已經是居住區開發策劃的重點,也是市場銷售不可缺少的賣點。另一方面,優美宜人的居住區環境作為城市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亦能夠提升城市的區域環境質量。景觀生態模式,將城市居住區環境設計提高到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關系的局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景觀生態模式,為實現城市居住區環境建設的社會、經濟、自然生態系統的統一創造了條件,也是未來城市居住區環境發展演化進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