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世界迷路設計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4 08:41:00
導語:迷幻世界迷路設計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于中國設計行業低迷的抱怨與憂患早已成為業內業外眾口一詞的定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制造業的興盛。鐵錚錚的證據是,地球的每個角落都充斥著“MADEINCHINA”,卻少見“DESIGNINCHINA”。
如果就此得出“中國無設計”的結論又顯得簡單和不負責任,在半年前的“大聲展”上,人們幾乎是“突然”看到一群中國新生代設計師的集體亮相。之后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吉吉、Perk、01media……這些名字不僅漸漸為設計界所熟悉,也不知不覺間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如果可以把行業精英的出現看作一個行業逐漸成熟的跡象,那么在設計業,現在的確已經出現了這樣幾個為數不太多、知名度也不太高,但在業內確有一定影響力的“精英人物”。
然而在一個并不成熟的行業里,精英們的“精英”程度依然很值得懷疑。在“美風”、“日風”、“韓風”的輪番轟炸下,這些新一代設計師中外莫辨;在后現代和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他們的作品卻奇怪地面目相似,充溢迷幻特色,浸透著搖滾波普文化的漫畫、涂鴉、玩偶等元素。
“大聲展”上集體喊
黑色方框眼鏡、T恤、喜歡雙手交叉放在胸前,雖然設計師吉吉總是給人憤世嫉俗的文學青年形象,但每當他開口說話時就像布道者一樣滔滔不絕,且不喜歡把話題放在自己身上,談論起自己身邊的年輕設計師來,他更顯得眉飛色舞,一直在琢磨“大聲展”的他說:“由于國內的設計環境不好,死氣沉沉的,這個社會需要新的設計力量。而在內外部環境都達到一個飽和點的狀態下,我們的‘大聲展’也就應運而生了。”
“大聲展”的想法源自巴黎進行工作實習的中國留學生孟源。去年10月,她在無意中發現了一群活躍在網絡上的年輕攝影師,在她的策劃下,這群非職業性的藝術愛好者舉辦了一場影像展,這就是最初的“大聲展”。幾個月以后,這種“大聲展”的形式得到了眾多熱愛視覺設計的年輕人的支持。在姜劍、錢騫、歐寧、吉吉的策劃下,眾多海內外正活躍的中國年輕設計師,決定今年4月初在國內的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城市分別舉行三場規模宏大的設計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引起了一場年輕勢力的眾“聲”喧嘩。
“大聲展”的策劃者和參與者們將這個展覽自嘲為“展現第三代草根群集藝術設計”,事實上,它已成為新一代設計師張大嘴巴的“發聲”之處。
在中國,設計師作為一個真正獨立的職業,始自改革開放之后。第一代設計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接受傳統美術學院的訓練,崛起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
那時個人電腦還不普及,他們的設計都是手工作品;第二代設計師崛起于Macintosh電腦風行之時,科技革命也使得舊的設計王國體制徹底瓦解,新的跨界媒介建立起來,這些設計師開始接受國際數碼設計潮流的影響;第三代———亦即今天這代設計師,伴隨著互聯網興起,亞文化主導街頭,新的體制演變成為電腦圖像界面,他們就是在這樣的土壤中孕育成形,其中很多人的設計身份開始呈現多元化。
風格雷同噱頭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討論本土設計,“傳統”就成了一個不可回避的話題。何為傳統,又如何繼承?這幾乎是個只能嘗試、不能討論的問題。
許多新一代設計師在作品中運用了傳統符號,比如在01media的作品中就出現了仙桃、孫悟空等元素。但從更加廣泛的層面上看,在這群年輕設計師的作品中,雖然有不少形式新穎、別出心裁的設計,然而比這種創新更加顯而易見的是風格雷同和對日韓文化濃重的模仿痕跡。對于流行的掌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甚至是刻意地忽視形成鮮明對比,他們在作品中,反映出一種的對傳統的無視,玩的是反諷式的修辭章法。沿襲新新人類的通用語與修辭風格,他們的作品充滿了迷幻特色,浸透著搖滾波普文化的漫畫、涂鴉、玩偶等元素。
一位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缺少了對傳統的繼承,何來好的設計?大師都靠邊站了,年輕設計師又從何處學習?現在他們玩的不還是點噱頭。”“大聲展”策展人之一歐寧說:“這一代年輕人的設計娛樂性太強。他們更多的時候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快感,缺少一種現實的關懷。”
在設計風格的創新性之外,設計的終極目的是服務于生活。國際藝術指導協會(ADC)中國代表任寶華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位設計師應該利用有限的空間和物質去創造更方便、更務實的產品,而不能有‘設計的就是奢侈的’這種概念。如果這種思想無控制地擴散,對設計界是最大的障礙。”
“我在這些新生代設計師身上看到了20歲時的自己,但他們在作品與商業的結合方面還不夠。”香港知名設計師陳幼堅在此前參觀完“大聲展”現場后說。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龍兆曙教授對此的觀點顯得頗為寬容,他認為:這批年輕設計師可能會有浮躁或是技術方面的不純熟等缺點,但是“大聲”可以把這些“小聲”的東西遮掩過去忽略不計。
獨立與商業無界限
作為視覺藝術的一個分支,和繪畫雕塑等其它藝術門類相比,設計是最沒有辦法討論“非商業性”的。一個畫家完全為個人而創作或許還會被人稱道,但很難想像一個設計師是只為個人而設計的。
任何一個設計師都可以說是商業設計師,獨立設計師更不能以商業或者非商業來加以區分,最具權威的廣告與設計獎項D&AD最初就是為推動商業設計的高水平發展而設立的,沒有一個作品是客戶空缺的“飛機稿”。真正優秀的設計應當是將藝術與商業結合得天衣無縫,日本暢銷水瓶的包裝都是由平野敬子、水野學、佐藤可適和等一流的獨立設計師輪番設計。
但似乎是出自一種習慣,人們還是喜歡對設計師進行分類。有一種觀點認為,設計師可分為商業設計師與獨立設計師,只有那些非商業性的個人設計師或組合才是獨立設計師。
獨立設計師往往以個人工作室或者小型設計公司的方式工作,與之相對應的是進入大的設計公司并代表商業主流。或者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做自己的作品,其中的代表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MEWE設計聯盟、Unmask、中國第一家設計畫廊的創立者吉吉、做時尚產品開發的Perk、喜歡自制玩具的彭磊、網絡公司職員兼插畫師北邦……
有專家稱:“作為一名獨立設計師,其獨立精神體應體現在對設計的自我認知和關切,并且能將這種體認和關切反映到創作中,使每一件作品都能在自我屬性控制下,找到契合作品本身特性的表現。”
英國的獨立平面設計對中國設計界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一直到現在,英國的設計師們都是在一個良性的體系內運轉,知名設計品牌BigActive旗下簽約了20多個英國最酷的獨立設計師,再為他們找到優質客戶。與“大聲展”同時在上海展出的“溝通,英國六十年代以來的平面設計”巡回展策展人里克(RickPoynor)將獨立精神尊崇為英國平面設計的基礎,他說:“所謂獨立,是指不依賴于任何政黨和團體,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控制和擺布,對所有問題的判斷均經過自己的思考。”
- 上一篇:聲卡數據采集設計論文
- 下一篇:計算機信息加密與解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