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空間色彩論文

時間:2022-09-15 05:43:00

導語:辦公空間色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辦公空間色彩論文

摘要:在辦公空間的環境設計中,空間的色彩環境表情是該設計的重要環節。而每個空間都有其獨特的色彩寓意,如何運用色彩情感、冷暖對比、面積配置以及各種配色手法,有計劃、有目的地將辦公空間色彩環境寓意展現給使用者,并讓使用者接受色彩所傳達的信息、創造出具有親切感的色彩環境,體現其個性和商業經營的共性,營造出宜人舒適的辦公空間。

關鍵詞:辦公空間;色彩表情;環境信息;空間色

俄國畫家與教育家康定斯基曾說過:“即使不畫出某些色彩的形狀,也能創造出有意義的真實來”,而現代建筑旗手勒·柯布西耶也曾明確指出:“色彩不是用來描述什么的,而是用來喚起某種感覺的”。上述觀點表明,色彩擁有特別的認知價值及其實用功能。因此色彩是一種能夠喚起無限感覺的媒介,它所特有的力量可以激起人們顯著而又直接的心理反應,是自然界和人造世界的象征性語言。此種特性使色彩成為空間環境信息表達中當仁不讓的優良載體。而特定含義的顏色對象,如紅色或者黑色,其語境特征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背景下擁有某種共通性。這種共通性不只是體現在人們對色彩的自然物理屬性認知上,而更重要的是反映在色彩的群體意識上。這是人類長期觀察、思考和應用色彩特性的必然成果,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1辦公空間的環境信息

我們通常所接觸的辦公空間,一般都出現在各種商用建筑或公共建筑的內部,真正意義上的辦公空間產生于工業革命后期,由于對工業生產的有效管理需求,辦公空間還處于相當簡單的、直接的功能服務階段。辦公空間的概念還沒有從莊園、住宅以及工廠服務設施的概念脫離出來。此時辦公空間的空間色彩表達形式也僅僅局限于建筑材料的本身;所表達出的信息,是粗放的管與被管的對抗性關系。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龐大的工業及其需要的繁雜管理程序完成時,現代意義管理隨之產生。1900年泰勒管理法將工業生產體系的管理納入了職業管理的模式之后,越來越多的現代辦公環境隨之誕生。辦公空間由粗放的管理功能,逐漸過度到對員工的生存狀態、工作效率、發展前途的關注與重視;辦公空間的色彩表達形式也隨之發生巨變,多種材料交互運用帶來了辦公環境色彩的多樣化。同時其所傳達的信息也從“對抗與管理”轉變為“合作與發展”。

時至今日現代辦公空間的設計愈來愈要求設計的個性化,對空間精神內涵的關注甚至遠遠的超出了空間環境所擔負的功能需要。它要求辦公空間體現風格獨特的企業文化、決策者的氣度和風范、公司的集體形象、公司的歷史發展甚至公司的產品特點形象等等。此時的辦公空間已經蛻變為了各種信息的交互載體。而辦公空間在業主的要求下,融合了太多的內容,以至于設計者在很大程度上完全變成了形式的表達者,或者說太多的形式表達無法來體現所應有的內容。這是我們設計者所需要解決又非常棘手的空間信息表達問題。但這卻是中國目前辦公空間設計的真實現狀。令人可喜的是這種狀況正在得到一些新型公司的改善,個性的要求雖依然存在,而設計師很幸運的可以運用空間以及自然環境中的色彩共性元素,進行辦公環境創造。本文以辦公空間的色彩環境為例,探討其表現形式的共同寓意。

2辦公空間的色彩表情

“表情”一詞的本意是指通過人的面部輪廓變化來反映出其內心的情感和思想狀態,如喜、怒、哀、樂等。而在色彩心理學中,是指利用同視覺心理經驗保持一致的色彩形式,傳達人們的情感狀態和各種思想觀念。因此,“色彩表情”是將色彩人格化的一種心理認知模式。下面,我們就結合辦公空間的各種色彩表情加以分析。

(1)紅色表情。

在可見光譜中,紅色光是光波中最長,屬于積極的、擴張的、外向的暖調區域的顏色類型。無論在光譜或是在色環上,高純度的紅色都是品質最純粹、個性最鮮明的三原色之一,并為色環中綠色的補償色。為此,最能夠使人產生情感共鳴。

所以,在辦公空間中適當保持紅色的占有面積(不漫溢出整體色彩環境的三分之一),可點燃空間內人們的視覺激情;并且凸顯此辦公空間積極、熱情、上進的色彩表情信息。(如圖1)

(2)黃色表情。

在可見光譜中,黃色波長所處位置偏中,然而光感卻是所有色彩中最亮麗最活躍的,所以該色一向被認為是一種被強化的放射性特質,并且類似于向日葵花瓣的顏色。

在色相環中,正黃色、正紅色和正藍色并駕齊驅地構建了物料色的三原色。同紅色相比,黃色顯得要輕薄、冷淡、矜持、自信一些。這主要是由其明度高、色相純以及色性溫和、可視性強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辦公空間中黃色擁有非常寬廣的象征領域,特別是當黃色置于最鮮艷的色彩強度時,它向人們揭示出光明、純真、活潑、智慧、幼稚、權勢、高貴、蔑視、誘惑等錯綜復雜的思想取向。(如圖2)

(3)藍色表情。

在可見光譜中,藍色波長較短,屬于收縮的、內象的、消極的冷調區域顏色。同光波長的暖調顏色相對照,它的注目性與視覺性都較為虛弱。在色相環中,藍色是橙色的補色,也是各持獨立品性的三原色之一,因此它的色質富有既純正又高貴的色覺感染力。

由于高遠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均是以藍色面貌展現的,人類自身也是從遠古的海洋生物逐漸演化而來的。所以在辦公空間中的人們便對這種清凈而又遙遠的顏色產生了無限的渴望與憧憬,就此引發出博大、至遠的色彩聯想與心理感應。于是藍色也就有了智者的表情。(如圖3)

(4)白色表情。

從光的性質來說,白色是光譜中全部色彩的總和,故在光學理論中有“全色光”或“符合光”之稱,同時也被認為是“萬色之源”的顏色。例如,色彩學家弗里林曾說:“所有顏色都是從它們的故鄉和起源——白色分離后而得來的”。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存在著全反射現象,因此純粹的白色也就不存在。

在我們所熟知的辦公環境中,白色石料、涂料,如大理石、漢白玉和乳膠漆、油漆等來講,明顯要比其他視覺空間感知的色彩在光亮度方面要高的多,以至白色的注目性和視覺性都顯得非常強烈。盡管受生理機能的影響,人們在感受白色時,并不能分辨出被混合了的其他色彩成分,但是在符合光對色覺機制的作用下,白色對人眼所形成的富于耀動性的實在刺激,卻能使人從中體會到豐富的放射感。因此白色固有的品質,也使得辦公空間能從中透射出純潔、神圣、清白、樸素、光明、潔凈、坦率、無私、飄渺等思想火光。(如圖4)

(5)黑色表情。

就光學與生理學的角度而言,黑色既無光時讓人產生的一種視覺反映,與白色一起是屬于彩色光譜兩端發顏色。在有光照條件下,黑色是吸收大部分色光的結晶,因而其注目性和視覺性較差。

而就象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絕對的純白色一樣,純黑色同樣也是沒有的,但在探究辦公空間色彩的象征意義時,我們可以通過被視覺感知最深的黑夜作為展開色彩遐想的先導,并從中分析出黑色所具有的表情寓意。如收斂的黑色與擴張的白色相比,辦公空間中黑色多呈現出力量、嚴肅、永恒、毅力、充實、神秘、高貴、意志等語境意味。以此為載體的環境信息,其質感被無限加強。(如圖5,6)

(6)灰色表情。

正灰色可以是黑與白對等的綜合色,相當于長城墻體的顏色。視覺樂于接受灰色是因為它屬于最大程度的滿足人眼對色彩明度舒適要求的中性色。從生理上講,它是錐體細胞感光蛋白元的平均消耗量,因而這種顏色能夠使人眼體會到生理上的平衡感受。由于灰色刺激性不大,所以它的注目性及視覺性相應較弱。而在辦公空間中,灰色作為一種典型化的中性顏色,其多表達如謙遜、沉穩、含蓄、幽雅、平凡、中庸等思想含義。(如圖7,8)

3辦公空間的構色原則

辦公空間的色彩環境是瑰麗多變的,它可以是如天空般高遠、也可為黑夜般沉靜。但無論其如何演變,色彩在空間中所固有的延續感、韻律感和情感等特性,是環境空間構成色彩表情所不可割裂的因素。在滿足了辦公空間的基礎色彩需求后,我們對這一原則應投入更多的精力與關注。

下表整理分析了一般人對典型色彩的心理感受。

距離感后退近非常近近非常近、幽閉恐怖非常近后退前進無限深遠

溫度感非常冷列中性溫暖非常溫暖非常溫暖中性冷冷

情感非常平靜柔和非常刺激不安使人激動使人激動使人激動不安壓抑平靜柔和不安壓抑抑制壓抑中性

從空間延續上來說,辦公空間色彩的配置要依照“大跳躍,小和諧”的原則。大跳躍是指辦公空間之中的色彩變化。如多間辦公室選擇完全不同的主調,但每間的門窗、桌椅和地板甚至明面的辦公室檔案和瑣碎的辦公用品都要保持自己的整體色彩和諧,這就是小和諧的原則。這樣,盡管空間中的工作活動范圍有限,但每到一處都會給你耳目一新的感覺。而在辦公空間中,每一種色彩都有它自己的語言,它會向你的同事和客戶傳達出特定的環境信息。如,黑色給人孤獨感,但同時也有一種高貴和莊重;棕色讓人覺得老氣橫秋,但不同濃度的棕不但沒有了年老的晦暗,還會產生出幾分優雅;大紅大粉過于張揚,若和安靜的冷色搭調,能夠顯出年輕的活潑;本白土黃過分素凈,若和快樂的暖色牽手,就易于露出自己的典雅。因此掌控好空間色彩中的面積、冷暖、明暗、遠近等對比關系就顯得尤為關鍵了。

當然,色彩表情在更多的情況下是通過對比來表達的,有時色彩的對比五彩斑斕、耀眼奪目,顯得華麗;有時對比在純度上含蓄、明度上穩重,又顯得樸實無華。創造什么樣色彩空間表達所需要的感情,完全信賴于設計師的感覺、經驗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善于發現并勤于積累,不斷的努力,以提高自身的審美情趣及藝術素養。

4結論

辦公空間的“色彩表情”是一個有著豐富內容、涉及廣泛領域并隨著時展而不斷充實其內涵的空間課題。以上我們討論了辦公空間中的色彩意象問題,可以得知色彩在辦公空間設計中所處的靈魂地位。因此,正確處理好空間色彩問題是辦公空間設計中的重點;正確認識色彩與辦公空間的關系是做該空間設計的前提和基礎;而更好的運用空間色彩語言則可以賦予一個設計以新的意義和生命。

參考文獻

[1]崔唯.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時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