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大樓設計理念研究

時間:2022-08-21 11:30:42

導語:銀行大樓設計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大樓設計理念研究

摘要:漢口四明銀行大樓是由自學成才的近代寧波幫設計師盧鏞標設計的,將中國的古典元素與西方的ArtDeco建筑相結合,是華人設計師在武漢設計的第一棟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筑。整座建筑線條明晰,錯落分明,厚實卻不顯笨重,內部大堂寬敞明亮,裝飾奢華又透露著典雅實用。漢口四明銀行大樓內外部設計不僅滿足了委托方的需求,其設計理念更展現了寧波幫海納百創,奮發進取的精神。研究四明銀行大樓的設計理念在漢口建筑群的應用也有助于探究漢口商業建筑風格在保持地域性風格的同時融入外來風格,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化工藝結合起來,值得現代建筑師借鑒。

關鍵詞:漢口四明大樓;設計;寧波幫;設計理念

一、漢口四明銀行大樓歷史歷程

近代商業市場充斥著中外銀行發行的紙質鈔票,商業銀行這一從西方新興的金融機構逐漸取代中國傳統的錢莊等金融機構在中國興起。而其中最早看見商業銀行商業優勢是寧波幫。寧波幫是一個近代迅速崛起的地域性商幫,它主要是以血緣、地緣關系為基礎,結成的地域性商人群體。[1]在近代大背景下也因此形成了寧波幫文化和寧波幫精神。像寧波幫這種地域性的商幫是中國傳統商業中不可缺少運行部分,商人們通過地域、血緣、姻親等為紐帶組成幫會組織,互相照顧,互相擴展商業地盤,最重要的是傳遞商業信息。寧波幫自古以來就與海外商貿交往密切,也是最早向西方學習的商幫。1908年,虞洽卿聯合在上海的寧波幫人士袁鎏、朱葆三、吳傳基等人在上海公共租界寧波路江西路口創辦了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四明銀行是繼中國通商銀行之后成立于上海的第二家銀行。[2]在北伐戰爭時期,以四明銀行為首的江浙財團為北伐軍提供軍費而為所倚重,因此在新政府成立后在金融界的地位進一步加強,擁有自行發行鈔票的權力,業務進步一拓展。由于寧波幫商業活動遍布全國,因此在成立不久后在全國開設各分行。漢口開埠后,漢口以其“九省通衢”的地理優勢,轉銷各種進口商品,成為內陸最大商業港口城市。漢口沿江一帶傳統的金融業錢莊、票號十分活躍和規范,漢口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金融中心。1934年,委托同為寧波幫一員的中國近代著名設計師盧鏞標為四明銀行設計了新址,原址為中華基督教會格非堂,由漢協盛營造廠修建(廠主為沈祝三系寧波人)。中國本土的商業銀行在成立之初就深受國外銀行勢力的排擠,四明銀行在漢口開展業務處處受牽制。正因如此,四明銀行才會力排眾議,請寧波幫的盧鏞標作為總設計師。盧鏞標在此之前只是景明洋行的一個學徒,后函授赴美學習土木工程兩年,回國后成立自己獨立的工作室,在此之前尚未有自己獨立的作品面世。漢口四明銀行是盧鏞標在漢口設計的第一座鋼混結構建筑,[1-2]其當時被稱為華人在漢口租界外修建的“爭氣樓”。抗日戰爭爆發后一年,國民政府內遷至武漢,行政院的辦公臨時場所設在四明銀行大樓,直到武漢淪陷,政府又西遷至重慶。[3]武漢淪陷后四明銀行大樓被日軍強行占據作為行政樓之一。

二、漢口四明銀行大樓設計理念

清朝末年,漢口一躍位居“天下四大商鎮”之首,也成為長江航運的中心,和其他租界城市一樣,漢口也迅速地進入現代化城市進程。漢口吸引八方客商趨利而至,孕育了大量的職業商人以地域和血緣關系而結成的商業行幫。經過百余年幾代寧波人的努力,寧波幫在武漢創立了“亨達利鐘表、五芳齋湯圓、武漢國貨公司(武漢中心百貨商店前身)”等老字號和多種名牌產品。在漢口現代化發展歷程中,近代建筑理念的發展與商業文化的發展緊密融合,例如寧波幫擁有一批專屬于自己的營造商和建筑設計團隊,現存江漢路上大多數建筑都是由寧波幫設計建造,在今天都成為了武漢近代建筑群的地標式建筑,其設計理念與商業文化完美結合。江漢路在近代史漢口的金融中心,現代演變成武漢最大的商業街之一,它被譽為“武漢二十世紀建筑博物館”,江漢路現在還保存著許多風格各異的民國建筑。其中多數都是由寧波幫設計并且投資建造的。寧波幫在漢口的優秀設計建造師有沈祝三、周坤裕、盧鏞標等;在其手中誕生的著名建筑有武漢大學、江漢關、協和醫院、橫濱正金銀行、金城銀行、四明銀行、中國銀行大廈、美國海軍青年會、浙江興業銀行、揚子江飯店、漢口總商會大樓等。除此以外,漢口眾多的優秀里份建筑,如寧波里、偉英里、聯保里、公德里等,都是寧波人的杰作。[3]這些建筑風格都是寧波商幫的敬業精神、開創精神、奮斗精神的展現,也奠定了寧波幫在漢口商業和金融領域里不可動搖的地位。近代漢口自從開埠以后,租界林立,洋行遍地,中國的傳統建筑式樣逐漸沒落,與整潔現代化的西方租界的鋼筋混泥土房屋相比,漢口舊城區的木質房屋破落,矮小就顯得相形見絀。與此同時,睡著海外留學設計師的歸來,帶來各種西方藝術設計風格直接影響漢口城市建設風格的走向。而其中漢口景點建筑受西方ArtDeco設計特色的影響最深,ArtDeco在20世紀初興起時作為標榜資本與推崇積極向上的活力的代名詞,包容性與創新設計設計理念也最受江浙財團的青睞,被廣泛地運用到銀行等商業大樓的整體設計中,在物質基礎已經豐足的現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不再僅停留在純粹以實用主義至上所構成的,為純粹滿足功能性的單一設計生活環境之中,在那些對精神生活較為敏感的群體中,對生活的品味與藝術的追求有著更高級的心理需求。ArtDeco風格之所以會在上海、漢口等商業城市流行一時,主要是因為ArtDeco風格建筑的整體視覺效果結合了中國文化的竹筍形式的外表,其包容性可以與中國建筑元素完美的結合,也符合中國商人“中庸”的經營理念。建筑本身就是歷史存在的符號及標志,中國近代建筑風格對于我們現在的建筑設計,還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設計理念惟有真正代入到歷史環境中,才能透過現存的歷史建筑找到設計現象的本質,為新的設計理念找到思路的源頭。漢口四明銀行大樓的整體投資設計建筑完全由寧波圖1四明銀行大樓幫一手操辦。其設計理念主要是為了突顯寧波幫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海納百創,奮發進取的精神。故四明銀行大樓設計多采用向上的豎立線條,給當時的漢口帶來強烈的摩登時尚感,其建設計筑整體風格強調建筑物的高聳、挺拔、給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凡氣勢.體現近代引進西方設計工藝在本土化的實現。通過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材料的運用.成為一種摩登藝術的符號,是漢口第一座完全由華人設計并施工完成的洋樓。研究四明銀行大樓的設計理念在漢口建筑群的應用也有助于探究漢口商業建筑風格如何在保持地域性風格的同時融入外來風格,將古典精髓與現代化工藝結合起來,學他人之長的同時發揚自己的優勢,對我國居住建筑風格的健康發展,傳承本土文化和提高居住建筑品味格調有一定的意義。四明銀行在漢口的開設也是為了打破洋行在近代銀行業的壟斷地位,為景點武漢近代工商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注入的正能量。其大樓的整體設計重視幾何體量的構成、重復線條及曲折線的表現,向上的整體感及動態的線條表現著力量和速度。四明銀行大樓的設計風格柔和了當時最流行的西方ArtDeco建筑特色和中國傳統文化因素。“裝飾藝術”運動的名字來自于1925年巴黎國際裝飾和工業藝術博覽會,其風格是建立在工業革命上,反映當時快速發展的科技與機械美學。ArtDeco建筑風格在西方興起,現存的近代ArtDeco建筑設計沒有一套完全同意的標準模式,但是這一類建筑通常情況下都是通過機械式的、幾何的、垂直的線條來作為裝飾里面,同時結合鋼骨架和剛勁混凝土的營建技術,在建筑的頂部形成逐層內縮的結構輪廓其外觀鮮明獨特,獨樹一幟。漢口雖在此之前就已接受各種文化的沖擊,到處呈現出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交匯,而這種不同的方式予以疊加融合最終成為了漢口金融街群體風格的形成。ArtDeco的精神,摩登、時尚、激進與個性被拿來吸收成為了大武漢的文化,其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融入大武漢社會之中。20世紀二三十年代,ArtDeco風格在西方盛行一時,用線條來突顯建筑的次序感和幾何感是設計界的時尚。ArtDeco風格建筑在上個世紀由在外留學的中國設計師們傳入中國,并經歷了本土化的一個過程,在不斷融入中國元素中逐漸在中國建筑設計中流行開來。而中國傳統建筑元素之所以能與ArtDeco建筑結合,一方面是因為ArtDeco建筑本身沒有固定的模式,具有包容性能與各種元素相結合。ArtDeco建筑從相當廣闊的范圍中汲取靈感,既有當代的藝術運動,又有來自傳統的因素,或是歐洲本上的文明,或是來自遙遠的異國文化。[4]四明銀行大樓中的ArtDeco風格便是留洋設計師在城市設計的最早成果之一,其設計帶有西方工業革命所追求的機械美特色。其平面設計為梯形,中央為營業大廳,大廳前后布置辦公室、樓梯問等附屬用房。漢口四明銀行大樓整體立面呈一長形“凸”字。臨街立面底層為麻石砌筑,以上為水刷石粉面,構圖強調豎向,簡化的壁柱直通頂部,產生強烈的向上感,在某種程度上面代表一種近代商界所最求的復興民族與高端階層所追求高貴質感。也象征著寧波幫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

三、漢口四明大樓設計特色

漢口四明銀行大樓設計的最大特色就是地方化與國際化相結合,西方元素與中國傳統裝飾相結合,整體設計立面構圖強調豎向,采用了突出中央兩側跌落的手法像一駕蓄勢待發的飛機,其內部簡化的壁柱直通頂部,每個柱頂部都有簡單的幾何線條進行裝飾,為突出四明銀行奮發向上的態度,大樓兩側的設計采用漸次收進的階梯狀塔樓設計,與兩旁的凸出的壁柱頭一起,讓整座建筑中心顯得宏偉,這些都展現了強烈現代化的形式感。大樓建筑的第一層為麻石貼面,貼面上采用水刷石材質。大樓設計采用直線型、折線型等手法有助于打破建筑方盒子的沉悶。賦予建筑高度的可識別性使建筑更具有魅力,塑造出新穎的建筑形體。四明銀行大樓的主要功能是履行銀行服務的功能,故為考慮到每日辦理銀行業務的人流量和等待業務辦理的人群,其營業大廳建造得十分寬敞,大廳的層高很高,不僅入口處顯得足夠空曠而且給人留有足夠的視覺感官余地,也顯示了銀行的大氣。[4-5]銀行的門采用的是高大銅門,仿造國外銀行門檻設計。大樓整體設計線條明晰,錯落分明,線條裝飾簡潔大方,開漢口建筑摩登之新風。大樓兩側的裝飾設計采用厚重的石柱和高大的鋼窗,頂部是玻璃穹頂采用中西結合的裝飾手法。大樓整體的采光設計主要采用天井自然采光,主天井從二樓直通大廳,副天井從三樓直通平臺,采光設計用放射狀的陽光,象征著新世紀的曙光,四層以上的樓層采用前后錯層的結構。四明銀行大樓設計的成功直接改變了漢口的城市風貌,讓ArtDeco風格的設計思維融入漢口的地域文化之中。ArtDeco風格至今依然流行的原因是其可以與任何文化相互作用,完美融合,吸收與自己相異的地域性文化而迭代更新,是對繁瑣冗長的簡化,不斷地對設計理念進行推陳出新,也因此在漢口流行起來。

四明銀行大樓是寧波幫在漢口的首創建筑代表之一,建筑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樣式和西方ArtDeco風格,蘊含著近代老漢口、寧波幫文化和海歸設計師群體的記憶,其直接改變了漢口傳統的固有之形式,對當時漢口城市的氣質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其建筑風格的包容性到今天也不為過時。漢口四明銀行大樓多次戰火歷經,但卻絲毫不見任何疲態,今位于武漢市江漢路45號,主樓7層,兩側副樓5層,占地1183平方米,建筑面積4482平方米,未經損毀,于2000年重新修整大樓依然保留原有的風格。漢口四明銀行大樓不僅是盧鏞標及其工作室的成名作,也是寧波幫文化在漢口的興盛的象征。今天,漢口江漢路依然作為漢口的商業中心,四明大樓歷經了江漢路的興衰,其設計風格亦依然站在時尚的前沿。而如今ArtDeco風格又在漢口流行起來,在保利房產等建筑群中,還有家具、裝飾品中,都或多或少能看出裝飾藝術派的影子。我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建筑的數量和規模上都比較大,市場主要是滿足人們生活建筑基本的要求,創新元素和藝術感體現的較少,創作設計在建筑設計中被極大弱化了。現在,睡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對房地產、商業建筑設計的要求多樣。設計師不僅要思考建筑品質,還要融合當地特色與流行風格。從這種變化可以看出,設計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變化,而是一個慢慢變化成熟的一個過程,但同時也是發展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

參考文獻

[1]寧波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編.漢口寧波幫[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4.

[2]張介人,朱軍著.清代浙東錢業史料整理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247.

[3]彭翔華.大武漢故事叢書-武漢歌謠故事[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5:72.

[4]陳棟浩.ArtDeco下的“海派”建筑文化[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6,(10):28-29.

[5]陳正卿.大陸銀行與上海的歷史建筑[J].都會遺蹤,2016(04):31-43.

[6]翁錦華,莊晨.福建海峽銀行辦公大樓結構超限設計[J].福建建筑,2016(09):47-52.

[7]王培培.抗戰時期四明商業儲蓄銀行內遷及發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27-41.

[8]付甜甜,滕學榮.建筑裝飾行業工業化道路研究[J].設計,2016,29(11):80-82.

[9]張穎.陶瓷壁畫在公共空間裝飾中的應用[J].設計,2017,30(3):156—157.

[10]陳維安,張杰.基于建筑裝飾藝術數據化理念下的保護與發展模式探究[J].設計,2017,30(7):66-69.

作者:杜航 單位:寧波大學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