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夾層設計理念研究

時間:2022-10-09 02:47:53

導語:玻璃夾層設計理念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玻璃夾層設計理念研究

巴塞羅那廳是由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所設計作為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的德國館,1930年于博覽會閉幕不久后被拆除;時隔50余年,在1986年時該館又被重新建造??上攵?,它在建筑史上取得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1巴塞羅那德國館設計背景及簡介

密斯在1929年設計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德國館,從此名聲大噪。巴塞羅那德國館是密斯流動空間概念的代表作之一。它象征著德國戰后的復興,并反映了一種政治氣候,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十年間德國嶄新的民主政治和文化進程,表明現代建筑的建造將成為可能。該建筑營造了一種全新的空間體驗,這種空間體驗被稱作流動空間,即沒有一處空間被完全封閉,室內空間與室內空間、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都保持著聯系。頂、地面、墻用不同的材料強調,并形成獨立的縱橫向構件。這樣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覽品。建筑思想的發展在1920年代處于重要階段,在西班牙掀起了一波現代主義潮流。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博覽會推遲了12年,于1929年在巴塞羅那舉辦了以“電氣時代”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從而說明了那個年代的繁榮。那時場館的主體建筑大多采用了主流的學院派風格,再加上本地的建造技術和帶有現代特征的結構理念,與上一次博覽會相比并無明顯進步。與這些紀念性建筑相比,代表不同國家、機構或者商業品牌的小型展館建筑則顯得更為先鋒一些。在此前提下,德國館的出現必定引起一番轟動。這座現代主義經典建筑以純粹、簡潔的設計與周圍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表現出的現代主義建筑思想正是它聞名于世的原因。作為西班牙第一個杰出的現代主義建筑,德國館對西班牙建筑界起著至關重要的啟蒙作用。

2巴塞羅那德國館建筑空間分析

2.1周長空間和對角空間。在德國館中參觀,人們會感覺空間被拉長了,這與空間如何被感知有關。人們被引導著從右下角入口進入,隨后沿著長邊前行,再轉向沿短邊前行,從而沿著內周長行走了一圈來體驗整個空間,這種行進空間稱之為“周長空間”。它有點像盲人通過行走來感知空間,但與其不同的是,盲人需要從起點走一圈再回到起點,而密斯通過隔墻的設置使來訪者無法容易地得到空間的準確面積,從而達到空間拉伸的感覺。同時密斯運用了使空間視覺最大化的設計手法——即在矩形對角方向上布置趣味焦點,如雕像,這種空間稱之為“對角空間”(圖1)?!爸荛L空間”和“對角空間”在這座建筑中是缺一不可的,正是“對角空間”的存在讓訪問者在行進前對前方一個有趣的小空間提前預覽,使行進更加充滿動力。兩者的運用達到了空間被拉長的效果。2.2流線。角部入口空間平行于長邊布置,以減法的方式產生,使外部空間更加完整。而內部的流線則顯得多變,通過角部的入口人們可以選擇一是沿長邊進入,二是順著短邊進入,產生了直接穿過空間和在此停留的兩種可能。開始的方向與行進中的方向兩者的選擇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不同習慣的游客均能清楚地發現密斯為自己定制的不重復的流線(圖2)。通過不同線路在空間行進,其建筑材料出現的順序也有所不同,從而帶給參觀者的感覺也千變萬化。這正是靈活布置隔墻的魅力所在,也是流動空間具象化的表現。

3玻璃夾層分析

3.1強調中心。在巴塞羅那德國館的建筑平面中,有一處很特別的平面處理,即在建筑平面中設置一個由雙層毛玻璃圍合成的夾層(圖3)。在平面圖中用雙線標識出這一夾層空間,而平面圖中的其他位置并沒有相似的表示方法,圖中不管是玻璃還是大理石隔墻都用單線表示。但是,為什么密斯偏偏要在此處用雙線表示這一夾層呢?其實通過比較可以很容易得出結論,我制作了一張用單線表示夾層的平面圖(圖4)。通過圖3與圖4的對比,我們發現圖4中平面好像缺少了一個平衡左右兩邊的支撐點,而圖4中的雙線很好地起到了吸引視覺焦點、形成畫面中心的作用,或許密斯正是為了滿足平面構圖需要,在那個位置采用了夾層雙線的處理手法。另外,從空間上分析,玻璃夾層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光井,當中午光線穿透夾層開始照亮室內中央時,身處在幽暗室內的參觀者不難聯想到彌漫在教堂中的神秘光線效果。此時,夾層所營造的空間又將成為參觀者視覺的焦點,形成建筑空間的核心區域,從而讓流動空間散而不亂。3.2模仿芝加哥羅賓住宅平面。1909年,賴特設計了芝加哥羅賓住宅,這是他草原式風格建筑中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該建筑以壁爐為中心,強調水平方向橫線條,同時強調內外空間的穿插和流動。從芝加哥羅賓住宅可以看出賴特已經開始探索流動空間這一概念。通過對比芝加哥羅賓住宅和巴塞羅那德國館(圖5),發現兩個建筑的平面形狀十分相似,同時入口處理方式也相同;另外羅賓住宅的壁爐與巴塞羅那德國館的玻璃夾層在平面中的位置也十分相近,這僅僅只是巧合嗎?我認為密斯設計巴塞羅那德國館時是以羅賓住宅平面為草圖模版的,使得兩個建筑的平面上有所聯系。他去掉了賴特建筑中的裝飾,因為他認為裝飾就是罪惡;他去掉了那些多余的封閉墻,原因在于那是為了表現少就是多,正是因為密斯的純粹性使他表達出了賴特曾想表達的理念。而密斯在平面壁爐的位置設置了玻璃夾層這一特殊的空間,我認為既是對賴特建筑的認可,也是對賴特本人的致敬[1]。

在如今各式各樣的建筑拔地而起的時代,我們不妨回頭看看這些老建筑。巴塞羅那德國館沒有使用巨大的體量來博人眼球,但它又不乏炫目的視覺沖擊力,可它追求的目標不在于此。簡潔的背后所尋求的是人們置身其中時的活動本身。我們因而看到對不同參觀者路徑的區分,看到核心區域和流動區域的區分。密斯在不斷讓自己、參觀者做出選擇的同時,又將各種各樣的空間聯絡成一個整體,這正是玻璃夾層后方空間所起到的作用。玻璃夾層的位置與羅賓住宅壁爐位置巧合的吻合似乎驗證了建筑是一部螺旋上升的歷史這句話;有時候建筑的形式雖然回到原點,但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在我們的設計中,如何堅持理性的創作理念、堅持正確的創作方法,是作為設計師的我們需要不懈努力的。當我們遇到這些困難時,我們不妨看看前人的設計,在前人的設計基礎上進行修改、優化來表達適合當代的理念。就像密斯保留壁爐位置設計雙層玻璃夾層一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作者:趙志青 劉瑋 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