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飾中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與創新
時間:2022-09-08 02:50:58
導語:古代服飾中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古代服飾傳承至今,在維持大體框架的基礎上,在款式、紋樣、材料、藝術風格等視覺設計元素的各個方面都有極大的創新。文章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中視覺設計元素具有的傳承體系與創新因素進行分析,探討中國古代服飾視覺設計的傳承與創新,為中國古代服飾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中國古代服飾;視覺設計;傳承;創新
西周時期,社會等級制度逐步確立,與之相對應的是服飾的體系化,在之后2000多年的服裝發展歷程中,其大體框架基本都被沿襲了下來。但是受到生產力發展、社會觀念變革、外來文化沖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服飾的視覺設計元素也有極大的創新。筆者將以整體分析、個案研究、對比研究的形式,探究中國古代服飾中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與創新,為中國古代服飾的現代化及其在服裝設計等領域的相關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中國古代服飾中的視覺元素分析
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沈從文的《中國服飾史》《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周汛和高春明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的《中國織繡服飾全集》等都有較為詳盡的敘述。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一個普遍認識: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形制為上衣下裳,男性與女性、貴族官員與平民百姓皆以此為服裝的基本要素,但是在具體形制、紋樣材質方面有所不同;中國古代服飾雖在西周時期就已基本確立上述形制,但是因生產力發展、社會觀念變革、外來文化沖擊等原因,一直以來都在發生改變,其中較為重大的變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和明清時期。可以說,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是在一個大體框架下不斷創新的過程。本小節主要就中國古代服飾的整體特點進行討論。從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歷程來看,服飾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但中國古代服飾基本形制的確定則應在西周時期。隨著等級制度的逐步建立,“上衣下裳”的中國古代服裝基本形制也被確定下來,一直延續至現代。最開始出現的是寬衣博帶的樣式,這種服飾樣式在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銅人、洛陽東郊出土銅人、洛陽龐家溝西周墓人型裝飾等文物中都能見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出現深衣與胡服等便于活動的衣物,并且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衣物的紋飾也逐漸豐富。到清代時的服飾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成熟的體系,包括貴族、官員的朝服、禮服等正式服裝與常服等生活服裝。其中,貴族婦女的服裝與飾物十分華麗,出現了襦裙、半臂等衣物。下層百姓則穿著衣袖短窄、便于活動的衣服。“上衣下裳”這一原則始終貫穿其中,只不過有時兩者是分開的,有時卻連成一體。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到今天,紋飾已經十分豐富。僅在周汛和高春明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①中就記載了600余種紋飾,而其余不成體系的紋飾更是不勝枚舉。但是在紋飾分類方面,仍然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邢璐的《中國古代服飾紋樣中美學思想的體現研究》②中,提供了關于紋樣的分類方法:從紋樣的來源、空間構成、形式構成、素材等四方面對中國古代服飾紋樣進行分類。其中,素材分類方法是較為常用的:紋飾可以分為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抽象紋樣等。而從紋飾的文化內涵來看,又有等級紋飾(十二章紋或補子等標識身份的紋飾)和吉祥紋飾(萬字紋、葫蘆紋、如意紋等具有吉祥意味的紋飾)等。筆者認為,此種分類方式更加適合本文的研究,故下文分析采用素材分類的方式對紋飾類型進行分析。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服飾的紋飾類型也是在西周時期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十二章紋的出現標志著服飾紋飾制度的形成),隨后逐漸豐富、發展,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元素,逐漸形成了傳承至今的服飾紋飾。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材料類型,在沈從文和王㐨的《中國服飾史》,周汛和高春明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等著作中均有涉及。《中國服飾史》中依照時間順序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史進行了梳理,其中自然涉及服飾的材料。而在《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則按照材料的類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北京周口店遺址中出土了山頂洞人曾經使用過的骨針及佩戴的裝飾品,從這些可以想見,最初的服裝是用獸皮鞣制的。①而進入新石器時代后,紡織技術的誕生使人工織造的布、帛等材料逐漸取代了天然的獸皮,成為服裝制造的主流。發展到明清乃至民國時期,中國古代服飾的材料類型已經十分豐富,包括帛、紗、穀、綃、羅、絹、紈、綺、綾、綢、緞、錦、麻、葛、布、絨等類別。如果從材料來區分的話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植物類材料、絲質材料、毛皮類材料。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反映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等級制度與人文內涵在服飾中體現得十分明顯,一言以概之即“禮”。這一點在紋飾中的十二章紋和明清補子等以及服裝形制的等級制度中可以窺見。而儒家強調的“中正平和”思想在中國古代服飾的對稱性中得到了體現。道家強調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出現在了紋飾和材料等方面。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潤的同時,服飾也不斷受到佛教等外來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如穿著胡服和寶相花紋、萬字紋的應用等。綜上所述,中國古代服飾的審美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審美觀的集中體現,隨著社會整體價值觀、審美觀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代服飾體系,這一體系外化的視覺設計元素不僅有內在的傳承系統,還有外在的傳播性和創新動力。
2中國古代服飾視覺設計元素的傳承
中國古代服飾有序地傳承至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本文限于篇幅無法一一探討所有中國古代服飾的視覺元素。本節僅對中國古代服飾的主要形制、吉祥紋飾、環保材料、主流藝術風格進行探討,以小見大,通過對其中個案的研究探析中國古代服飾的傳承與發展。前文提到,“上衣下裳”這一形制在西周便出現,后逐漸成為中國古代服裝的基本形制,但是在這一基本形制下仍然有非常大的區別。根據考古資料的記載,西周開始出現寬大的服裝式樣,其主要特征體現在衣袖寬大,腰帶流行寬束腰,服飾整體都十分精美。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服裝的階級分化已逐漸明顯,上層貴族的服裝沿襲西周之風,著寬衣博帶;而下層人民則因實用之便,著衣身緊窄的服裝。當然,上層人物中也有著窄衣的特例,但寬博之服仍是主流。在日常生活中,短衣窄服通常是在各個階層中通用的,只是穿著場合不同。例如,士大夫階層日常穿著的,同時也是作為下層人民禮服的深衣。下層民眾的深衣形制相對于貴族的深衣而言便是一種短窄的衣物,多為貴族中衣形制。但是總的來說,上層貴族在參加重大活動時所著禮服仍然為寬衣博帶的樣式,并且成了之后禮服形制與士大夫階級穿著的主流。而這種形制,可以稱其為“長衣形制”。②“寬衣博帶”這一服裝傳統自西周之后其發展歷程也多有曲折。秦沿周制,服裝方面沒有較大改變,西漢時期大體采用與周代相同的上下分裁,但是東漢時期卻漸漸流行起通裁的形式。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漢代首次規定了輿服制度(至少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是支持這一結論的)。雖文獻記載與現實文物情況有諸多不符,但仍然為考證服飾制度的變遷提供了大量資料。在《漢書•禮樂志》中便有記載:“至武帝即位,進用英雋,議立明堂,制禮服,以興太平。”③而處于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于規格嚴謹的禮服,另一種不著內衣、中衣的長衣形制在士大夫階級之中流行開來,現南京博物院藏“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雕就是這一時期服飾特點的最好反映。這種長衣形制也深深地影響了唐宋乃至明清的士大夫階級的著裝。到了隋唐時期,冠服形制基本確定,最隆重的禮服為皇帝所著的冕服,官員則大多著圓領窄袖袍衫。隨后的宋元明清時期,“寬衣博帶”這一形制基本都是作為隆重祭典中所著祭服而存在,冠服及常服都采用相對窄袖的形制,這或是為實際需要之便。“寬衣博帶”這一特征在中國古代服飾中是一種有序傳承的、十分重要的形制。它不僅是“上衣下裳”這一基本形制的體現,更是中國傳統禮教的重要精神載體,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前文中,筆者已經簡要地討論了有關中國古代服飾的紋飾分類問題。而在這個小節中,筆者將對吉祥紋飾這一題材進行簡要的分析,以理清其在中國傳統服飾紋飾中的一些問題。首先,筆者需要對吉祥紋飾做一個界定。在本文中出現的吉祥紋飾是指圖像本身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吉祥意味的紋飾,可以是我國本土的,也可以是外來的,是從其本身具有的精神內涵與實際用途來定義的一個分類。吉祥紋飾在中國傳統服飾的紋飾中有廣泛的分布,并且由于其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多種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其次,關于吉祥紋飾的種類也需要有所界定。前文提到中國古代服飾的紋飾可以依靠其來源素材進行分類,吉祥紋飾也可以這樣來進行分類:如植物紋樣中的蓮花、葫蘆、寶相花、菊等,動物紋樣中的龍、鳳、鹿、龜等,人物紋樣中的八仙、福祿壽三星等,以及抽象紋樣中的萬字紋、太極紋、如意紋、回字紋等,筆者認為吉祥文字紋樣也可算在這一分類里。最后,吉祥紋飾在中國古代服飾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新、舊石器時代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與崇拜,先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為求得生存,出現了圖騰崇拜與自然崇拜。在生產力逐步提高,人類提高了對自然災害的防御力之后,這種紋樣又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在商周時期多次出現的玉魚、玉蛙等可以看作是吉祥圖案的雛形,如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①。這種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在服飾中大量出現并一直延續,另外一部分則是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受到佛教影響的寶相花與萬字紋等諸多紋飾。綜合來看,中國古代服飾的吉祥紋飾這一分類既有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也善于吸收外來文化。這種情況也體現了吉祥紋飾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的兼收并蓄的特質。在前文針對中國古代服飾材料的討論中,可以明顯地發現一個特點:無論是植物材料、絲質材料、毛皮類材料,其本身來自對素材的物理性加工較多,較少對材料化學性質的改變。而將范圍擴大到印染材料的范疇,部分特點依然存在。在《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中便有涉及服裝染采的內容,書中認為中國古代服飾的常用染料分為兩類,一類為礦物質染料,另一類為植物性染料。②筆者認為,這個論述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服飾染采的事實,雖然在染制過程中涉及了一些化學反應,不過對于環境危害甚小。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古代服飾材料的一個特點是具有環保性,這里所指的環保性是指在材料選取的過程中取材于自然環境,在制作過程中對環境形成危害較小。而材料的環保性在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體現則可追尋至上古時期的皮質衣物。在社會逐步發展中,無論是植物性材料、絲質材料、毛皮材料大多遵循這個原則,如麻制衣物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毛皮質衣物等。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服飾的風格是一脈相承的。自西周訂立服裝形制為“上衣下裳”以來,這一形制基本上就是中國古代服飾的主要形制,其體現了“中正平和”這一理念。在紋飾、材料等方面也有“天人合一”理念的影響,然而在其他諸多方面如窄袖衣物、外來紋飾等,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兼收并蓄。所以,中國古代服飾所體現的藝術風格既有中國自古傳承的觀念,也有外來文化的不斷影響,形成了一種包容、中正平和、自然、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藝術風格。
3中國古代服飾視覺設計元素的創新
從前文所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服飾是一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體系,其在秉承傳統形制的同時,也會積極吸收外來元素與時代元素,完成自身的再建構。這種海納百川的理念使中國古代服飾一直在不斷創新中前進,并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近現代服飾的發展。本節將從中國古代服飾對自身的再建構、中國古代服飾的典型意象與抽象理念的結合、中國古代服飾中關于美學與實用的平衡三方面對中國古代服飾設計元素的創新進行討論。3.1重組與混搭。在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歷程中吸收了大量外來因素,從服裝形制中胡服的出現、大量的外來紋樣、對棉的運用等實例中可以看出。但是這種吸收與借鑒并不是全盤照搬,而是通過對其重組、改造并與傳統形制結合的方式將外來元素內化為自身元素,在保有自身特點的同時也具有新的元素,保證了中國古代服飾的生命力。其中,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在紋樣方面,如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絲織品中明顯具有西域風格的纏枝花紋、折枝花紋、寶相花紋與中國傳統的如意紋出現在同一件服飾上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且形成了有機的整體風格。再如法門寺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其服飾上大面積裝飾的類似波斯菊的折枝花紋、花心鑲嵌紅寶石的形制具有濃郁的外來風格,而其領口裝飾的云頭如意紋則是中國傳統紋飾。另外,半臂這種服裝形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鮮見于中原地區,在西域地區則十分常見。但自唐代以來,逐漸通過形制、紋樣、色彩等方面的改變而融入了中國古代服飾中。這種相互融合的情況在唐代及之后的各個朝代屢見不鮮,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服飾對外來元素的態度是重組、融合。3.2寫實與抽象。在中國古代服飾的紋樣中,大部分紋飾都有其自身來源,或為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事物,或為文字、宗教圖案等人為創造的事物。在大部分紋飾中都體現了對其特征的保留與還原,但是在此基礎之上,一定的藝術加工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其藝術元素的提煉與再創造,保留了一定特征,但已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如植物紋樣中的寶相花紋,其前身可以追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窟中的蓮花紋樣,在唐代被不斷豐富,增添了牡丹等其他花紋的特征,經過藝術化加工,最終形成了布局對稱、造型莊嚴的紋樣。3.3審美與實用。在前文中,筆者已經討論過一些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審美內容,其對稱的形制明顯受到了“中正平和”這一思想的影響,而材料的選用及紋飾的素材選用又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子。這些傳統文化思想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藝術風格,外來文化也對中國古代服裝的審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多元化的審美風格。但是除了出于審美因素對服裝產生影響之外,中國古代服飾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實用性,但上層階級與下層階級的實用性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如上層階級禮服的實用性多體現在明確社會階級、彰顯個人地位等方面,而下層服裝的實用性則更多地出于實際生活的考量。中國古代服飾所體現的這種審美與實用兼具的風格正是中國實用美學的體現。
4結論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過程是在一個穩定的基本框架中,不斷吸收外來因素、時代因素的過程,其在服裝形制、服飾紋樣、服飾材料、藝術風格等多方面都有傳承與創新,而這種傳承與創新又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其設計元素也正是傳統思想與外來思想等不斷交融的結果。這種多元化的視覺設計元素正是中國古代服飾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最好證明。
參考文獻
[1]周汛,高春明.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2]邢璐.中國古代服飾紋樣中美學思想的體現研究[D].沈陽建筑大學,2014.
[3]沈從文,王㐨.中國服飾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趙暢.盛唐婦女常服服飾造型研究—以西安近郊出土的盛唐墓葬壁畫為例[D].北京服裝學院,2019.
[5]張曉霞.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展源流[D].蘇州大學,2005.
[6]郭夢影.中國傳統吉祥紋飾特點分析與應用[J].河南農業,2013(04).
[7]左毓.論唐代本土與異域服飾文化的融合[D].天津師范大學,2010.
[8]李曉美.南朝士人的服飾風尚—以南京西善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為例[D].北京服裝學院,2016.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作者:郭艷平 耿紀朋 陳瑞杰 單位: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 上一篇:攝影藝術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
- 下一篇:影視作品中傳統視覺元素的設計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