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中的植物景觀設計論文

時間:2022-08-17 05:04:00

導語:城市規劃中的植物景觀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規劃中的植物景觀設計論文

摘要:通過介紹植物景觀規劃的概念,闡述了城市綠化與自然景觀的關系.進而探討了城市景觀生態規劃。

關鍵詞:城市生態建設;植物景觀;城市規劃

城市生態基礎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前景,城市生態園林景觀構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植物景觀規劃的相關概念與內涵

植物是園林景觀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唯一具有生命特征的園林景觀要素,能使城市景觀空間體現生命的活力,富于四時的變化。景觀一詞的使用最早見于“圣經”舊約全書,泛指陸地上的自然風光。景觀是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它處于生態系統之上與大地理區域之下的中間尺度,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是一種精神的展示。景觀規劃是將不同植物材料組成一個有機體的過程,是以植物為媒介的外在藝術表達,是在發揮基本功能要求,滿足植物生態習性及符合園林藝術審美要求的基礎上,合理搭配,構成一個相對穩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創造出令人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的過程。

景觀是具有一定社會文化內涵及審美價值的景物,作為一個整體,需要協調人與環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二、城市綠化與自然景觀的關系

城市綠化是人類精神和理想在物質環境與自然環境中的具體體現。隨著時展,市民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對環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環境綠化美化已成為大眾追求的新目標。18世紀Olmsted調整了英國田園式園林,以美國紐約中央公園(占地8.6km,以種植大型喬術為主,草地只占l,5左右)為代表,開創了在城市中刨造人與自然充分融合的新紀元。這里的水體、陽光、植被、動物都給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而且對城市環境也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此后,歐美各城市相繼掀起了一場城市環境美化運動,對于改善城市形象。尤其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和素質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我國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也非常重視,各城市都在花大力氣改善環境,如在太原就可看到一系列街道、廣場、公園、居住區綠化環境的改變。久居都市的人們大都向往自然,希望讓城市的陽光、空氣、水體、樹木都披上自然的色彩。

三、城市植物景觀的規劃

3.1城市景觀生態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木的設計理念,注重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注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優先考慮城市整體環境,立足科學,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人文、自然資源。

(3)保護、恢復和再造城市自然環境,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

(4)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滿足植物生態要求。提高單位綠地面積和城市綠地景觀整體的生態效益。增加植物生態多樣性。

(5)環境管理與生態工程相結合。

3.2利用植物景觀體現城市文化

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蘊,即地方風格特色。如華盛頓林陰景觀大道、紐約中央公園、北京天安門廣場、上海外灘、莫斯科紅場等都已成為該城市的象征。利用園林植物配置能夠體現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以植物景觀展示傳統的城市文化,如荷蘭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櫻花文化以及我國北京的香山紅葉(黃櫨)、杭州的柳浪聞鶯(垂柳)、海口的椰風海韻(椰子),這些植物景觀都和城市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在樹種選擇上,首先應考慮適地適樹的原則,如太原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因此在樹種應用方面也要體現地方特色,應以落葉樹種為主。有的樹種春花爛漫具有姹紫嫣紅的特色,有的樹種秋色艷麗,形成層林盡染的風格,季相變化十分明顯,在太原汾河公園,就充分利用了植物的這種變化,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市花、市樹是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地理條件的植物。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已上升為當地文明的標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如太原的國槐蘊含著三晉文化的底蘊、揚州的瓊花和香港的紫荊花都是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深刻的文化內涵的植物。樹齡在百年以上或具有科研、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樹木是歷史的見證,是活的文物,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的歷史遺產,許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鄉土樹種、花卉而留給旅游者深刻的印象,應動員全社會保護和管理好這些樹種。

3.3利用各種手法創造意境美

植物不僅有千姿百態、變化萬千的形式美,而且具有豐富多彩、寓意深長的內容美。景觀規劃是按照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的要求。科學合理地應用綠化樹種。以發揮它們的綠化功能和觀賞特性。

(1)困勢利導,合理安排空間。巧妙地利用地形特點。如起伏的地形、彎曲的水面等變化及空間的大小等立地條件巧奪天工、匠心獨運,欲“揚”則“揚”,欲“抑”則“抑”,以達到“自成天然之趣”的目的。

(2)合理利用植物的多樣性。植物具有觀賞、組景、分隔空間、裝飾、防護、覆蓋地面等用途。我們應利用植物造景,分隔劃分空間,尊重植物生物學特性。構建近于自然的植物群落環境。形成多樣植物的統一合理組合,合理利用空間。空間植物應豐富而不散亂。在變化中求得統一。

(3)植物組合主次分明,疏落有致。植物造景要根據植物的形態、高低、大小、落葉或常綠、色彩、質地等,分清主次。突出主題,確定骨干樹和伴生樹,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體配置。虛實結合,若隱若現,充分體現自然環境美。

(4)保持植物景觀的均衡韻律和優美輪廓。植物應具有優美的林冠、林緣線。植物空間的輪廓,要有平有直,有彎有曲。行道樹以整齊為美。而風景林以自然為美。

(5)植物應與周圍環境相協涮,使建筑環境與植物景觀相得益彰。植物應與其周圍的建筑小品以及水體等環境相和諧,植物豐富的自然色彩、柔美的線條以及優美的風姿會給建筑以美感,使建筑與自然協調統一起來。無論何種水體,其主景、配景或小景都可借助植物來豐富其景觀。水巾、水旁的植物姿態、色彩均可增加水體的美感。水中倒影,波光粼粼,自成景象。

(6)充分利用植物時間和空間的季相感。植物隨季節、年齡而異,植物的四季變化與生長發育,使其產生不同的季相變化,形成生動活潑,變化多樣的季相感。

3.4應用各類園林植物構建植物景觀

用于植物造景的園林植物種類繁多,不同的植物反映著不同的景觀(1)彩葉植物。彩葉植物因具有花朵一樣絢麗的色彩,且枝葉茂盛,易形成大面積的群體景觀而備受人們的歡迎,在目前城市園林綠化巾大量應用。彩葉植物一般分為常色、春色和秋色葉植物。常見的春色葉植物有衛矛、臭椿等;常見的秋色葉植物有元寶楓、銀杏、雞爪械、鵝掌楸、黃櫨、火炬樹、漆樹等;常見的常色葉植物有金葉女貞、紫葉李、紫葉桃、紫葉小檗等。一般的栽植方式有孤植、叢植、基礎種植、群植和片植、彩籬或模紋花壇。如北京的“香山紅葉”主要栽種的是大片的黃櫨,形成壯觀的紅色森林景觀。

(2)地被植物。地被植物在城市綠化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是植物造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劃分空間、林緣線處理、營造主景、隔離樹叢、背景樹組合、草坪植物色彩與季相的裝飾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種類繁多、品種豐富。地被植物的枝、葉、花、果富有變化,色彩萬紫千紅,可營造多種生態景觀。地被植物中的木本植物有高低、層次上的變化,而且易于造型修飾成模紋圖案。在樹木下、溪水邊、山坡上、巖石旁、草坪上均可栽植,形成不同的生態景觀效果。公務員之家:

(3)攀緣植物。攀緣植物在園林中主要應用于垂直綠化,占地少,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綠化的立體效果,通過美化光禿的墻面、土坡等提高環境質量。攀緣植物可分為纏繞類、吸附類、卷須類和蔓生類。附著于墻體造景的可用于各種墻面、擋土墻、橋梁、樓房、籬架、欄桿、鐵絲網、柵欄、矮墻、花格等垂直側面的綠化。如爬山虎、五葉地錦、絡石、凌霄、牽牛、金銀花、薔薇等植物可附著于棚架進行造景。可“隨形而彎。依勢而曲”.棚架可以是木架、石架和水泥架,也可以和亭、廊、水榭、圊門、園橋相結合。點綴裝飾小游園、庭院等。

(4)水生植物。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晨光晚霞中湖光倒影,向人們展現出一幅幅迷人的畫卷。另外,水生植物也是營造野趣的上好材料,在河岸密植蘆葦林和大片的香蒲、水蔥、浮萍等能使水景野趣盎然。

四、結語

植物景觀是唯一能使人們感受到生命變化的風景。景觀規劃應適地適樹。近遠結合,速慢生搭配。常綠樹和落葉樹按比例栽植。講究季相變化。景觀規劃的共同目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為大眾創造出生態、美觀、經濟、舒適的生存環境,通過經濟、環境與景觀設計的結合,使城市開發利用與生態保護相配合。生產、生活與生態建設相適應,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吉祥.園林植物種植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25-142.

[2]南希.植物景觀設計[M].卓麗環,譯.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2;81—83.

[3]劉曼.景觀藝術設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6—77,

[4]房義福.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的思考——以濟南為例[J].世界林業研究,2007(特刊):412-414~

[5]席亞娟.植物造景若干問題的探討[J].防護林科技,2007(3):113一l14.

[6]肖隨麗,賈黎明.景觀林業內涵概述[J].世界林業研究,2007(特刊):263—266.

[7]闌銀鼎.城市綠地生態效應研究[J].中國園林,2003(11):36—38.

[8]賈俊麗.對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植物群落構建的思考[J].世界林業研究,2007(特刊):353—355.

[9]婁伯成.淺談垂直綠化對城市建設的作用[J]防護林科技,2007(4):l23一l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