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時間:2022-12-30 08:57:11
導語: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注重引導創新與技法訓練之間的關系
引導學生協調創意與技法訓練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技法練習與創新意識并不矛盾,二者不可顧此失彼。在技法訓練中要多臨摹多繪制;在創新能力訓練中要勇于打破常規。將二者對立起來是不可取的,也對設計的發展不利,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目前,計算機輔助設計在設計市場中的運用越多越廣泛,有很多設計師擔心手繪要被電腦取代,后繼無人。事實上,隨著中國設計市場逐步健全,設計手繪再次得到設計行業的重視。單純的創意表達可以通過手繪快速展現出來,面對客戶或者現場指導施工都具有很好的作用。電腦圖像的制作則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樣看來手繪在設計中有著快速溝通的作用,并且只需要紙、筆就夠了。設計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認識手繪設計與電腦設計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綜合設計能力整體提高。案例1:在《室內外效果圖技法表現》課堂授課中,引導學生手繪技法與創新思維的辯證關系。本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高考前都是美術科班出身,在他們的認識里,往往覺得手繪作品的繪畫技巧大過于設計的創新。手繪設計中表現技法固然重要,但設計上的創新也同樣重要,不可顧此失彼。在訓練手繪技法的同時,把創新設計作為評比標準之一。換言之,在學生設計作業中,作品形式一味地照搬照抄,即使技法運用再熟練,也不能成為最好的作品。另外,某些作品手繪表現技法中規中矩,設計語言卻非常有創意,并且有很好的設計理念做支撐,也不失為一件好的設計作品。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
藝術設計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從基礎課到專業選修課再到專業方向課,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在課程環節設計的時候融入些許創新的能力培養環節。同時引導學生把專業知識分解充足,形成新的知識。將體塊或圖形進行分解、疊加或者重組,從而得到新的體塊或圖形,再或者將物體、形體抽象、變形,衍生出新的物體。從已知的設計轉化成全新的成果。反復的創新訓練對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案例2:《立體構成》與《平面構成》這兩門課的課堂教學中,開設了一些激發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環節,以模型制作及畫圖的形式提交作業,從紙面上的圖形設計轉換出立體的模型,并且闡述轉換依據,由此更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在課程設計的內容上豐富多彩,給學生帶來設計創新的興奮點,讓學生的學習行動從被動轉為主動,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從點、線、面到三維立體空間的認識全部提到了新的高度。案例3:《人體工程學》課堂教學中,經常啟發學生采用多方位的思考模式,特別加強發散思維、立體思維和逆向思維的培養。從多角度分析設計元素和設計理念,并在課堂上以手稿繪制形式把某一種設計元素無限展開、擴大,甚至把它抽象、變形,從而得到新的視覺元素。在這個過程中,使得學生的創新力得到不斷提升。以往學生思維比較懶散,在做設計作業時經常“以不變應萬變”去應付了事,但是在加強創新能力和思維培養之后,學生在方案設計中經常采用特別新穎的設計語言與新奇的設計手段,設計創新效果顯著。
三、非結構化學習與自主學習
非結構化學習與自主學習是藝術設計學習的特色,反映在實踐教學中,學校與教師適當減少固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和結構化學習的安排,并且適當增加了一些課外時間,倡導學生采用自主性、實踐性、體驗性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以興趣為導師,規避掉一些繁文縟節,從而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案例4:《環境景觀設計》課堂教學中,課余時間把學生分成4~5組,每組5人,分別考察長春市內不同景觀景點,例如雕塑公園、錦程公園、凈月潭公園、南湖公園等。要求每組成員在游覽觀看的同時,總結當前景觀設計中的優點與不足,包括景觀整體功能區規劃是否合理、行人道路規劃如何、植被之間的體量關系與色彩穿插、水體設計手法以及公共設施設計是否安全合理等等,并拍照,最終以PPT報告形式分別進行臺上演講。同時多觀看并分析優秀環境景觀的作品,對大師的作品進行分析,加深對環境景觀設計的認知與了解。結課作品分別以展板形式上臺講解。從現場勘測到資料搜集,從開始方案構思再到具體方案設計,每個步驟都要求展示出學生對待此次景觀設計的投入態度。教師與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感受各抒己見,予以作品糾錯與修正,從而也可以考驗團隊協作設計能力。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有效刺激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使他們在做設計時完全由被動變為主動。
四、創新能力培養的同時要加強實踐環節
藝術設計人才最終進入市場,以實際方案項目檢測設計人員合格與否。據日本《設計藝術新聞》的調查,當今市場需要設計師的素質能力中設計開發的策劃能力占30%,設計的造型能力占25%,綜合的思考能力占20%,組織與協調能力占12%,國際感覺占8%,CDA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設計類人才知識結構的轉變向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即設計人才的培養必須在培養創新能力的同時貫徹實際項目方案的制作能力。案例5:《建筑裝飾施工》課程中,把《長春市舊工業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研究》課題帶入到課堂教學中,我們以校區旁邊的鐵軋廠為案例加以分析,這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分析、氣候條件分析、周邊經濟狀況分析以及可行性改造項目分析等等。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場地尺寸測量、周邊環境測量,確保尺度尺寸的準確性。在此基礎上進行創作設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跟隨并完成整個課題項目。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師的課題中得到了發展與鍛煉,讓學生在實踐演習中不斷獲得專業知識。
五、結束語
藝術設計作為藝術類學科,不可能作為單獨的個體存在,需要很多相關學科做基礎和養料來豐富設計師的修養。目前國內理工科院校對于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培養重視程度稍有欠缺,課程安排不盡合理,導致學生知識框架松散,不夠結實。從宏觀上看,大多數學生知識結構都屬于縱向“I”字型,只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較少觸碰其他專業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造成了學習被動性較強、知識面又窄的后果。直接導致與人社交時只會聊本專業,其他專業都不懂。這種知識結構不利于理工科學生發展,更不利于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最合理的知識結構是“T”字型結構,既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要具備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綜合方面的知識。不僅精通和很好地運用本專業的知識,而且能較好地掌握與本專業有關的其他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知識儲備上達到有備而無患,結構合理。
作者:劉紹洋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 下一篇:“好家風家庭”評選活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