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設計教育價值與路徑分析

時間:2022-12-13 09:08:56

導語:藝術設計教育價值與路徑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設計教育價值與路徑分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價值

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高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一個人的高素質不僅體現在業務水平、專業能力方面,也體現在思想文化修養方面,青年能否擔負起中國脊梁的重任關乎中國的未來發展。(一)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科學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恢宏、內容豐富,以其鮮活而頑強的生命力綿延至今,它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許多代表中國精神的內容,強調了作為國民的個人修養和責任意識以及應具備的家國情懷,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強調自強不息,以家國為已任。再如“百善孝為先”“夫孝,德之本也”等,強調的是孝道文化。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還有關于學習、交友等方面的內容。當然,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現在看來不合時宜的內容,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分析、批判地繼承、科學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文化做指導,人的精神就會得到充盈,國家發展也是如此。在黨的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禮敬、繼承、創造性推進的基本立場和態度。文化自信必須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是祖國的未來,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高校教育必須重視對青年學子的文化熏陶,促使其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唯有如此,才能堅定他們對文化傳統的信心、對中國現實發展道路的信心和對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二)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推大學生確立人生目標。高校是文化教育傳承的基地,大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個人的學習和生活,讓優秀精神的力量貫穿到個人的實踐追求中。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胸懷天下、有理想、有追求、德才兼備的青年是大學教育的目標。對于當代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單純地背誦經典,而是通過誦讀去領會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領會經典的內涵,從而實現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上升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按照這樣的人生進修階梯,能不忘初心,把握人生大方向,確立人生大格局。(三)明確設計宗旨,以文化精神培養。高尚職業道德近年,藝術設計招生規模日益擴大,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在教學中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致使學生很難創作出高質量、有內涵的設計作品。即使是優秀的設計師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來滋養,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價值不言而喻。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說,文化既是標桿,又是內涵。標桿指引方向,內涵關乎特色。文化作為引領藝術設計教育方向的標桿,首先需要引領設計師正確的價值觀。設計師要做到不畏強權,不謀取不法利益,設計審美遠離低級趣味,保持設計思想的獨立性。比如,中華民族歷來崇尚節約,注重實用,而現在的很多包裝設計存在過度包裝問題,導致由包裝廢棄物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這一問題的產生和行業設計指導思想及其他因素有關,但其根本原因還是背離了優秀傳統文化。

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嵌入藝術設計教育中的路徑分析

在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句話為我國今后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以上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價值,為了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讓文化的價值落地生根,還必須找到合適的途徑來實現。(一)以優秀文化指導設計實踐,凸顯設計特色。目前的藝術設計教育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專業應用技能,對人文素養的培養較少。盡管技能操作見效快,但對人才后期及長遠發展來說,只有技能教育不能為他們提供持久的動力,而文化恰恰是創作永不衰竭的動力。在現代藝術設計過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支撐整個藝術設計的靈魂,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藝術設計中,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高校要深入拓展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文化特色課程打開設計思維。文化特色課程的開設可以圍繞中國傳統紋飾、民間藝術、書法、繪畫、戲劇、建筑藝術等開展,探究它們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高校藝術設計教學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學科專業和研究平臺建設,尤其是開啟地方文化資源的調查研究,把研究地方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打開設計特色創作的一扇窗戶。地方文化資源是源泉,受到滋養的高校則是地方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能為地方文化發揚光大注入活力。地方的博物館、文化館、文化遺產等都各具特色,學校通過建立合作基地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地方文化資源的條件,讓學生深刻領悟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其創作有特色的藝術設計作品。(二)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將傳統文化傳承工作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文化宣傳,通過校園網站、公眾號、條幅標語、宣傳欄等校內宣傳媒介使文化傳承內化為師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其自覺實際行動。文化活動包括但不限于經典誦讀、詩詞大會、專題報告、文化講座、興趣社團等形式。高校可以開設一些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等的選修課或必修課,增進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在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其長遠發展埋下文化的種子。央視新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用全新的形式,將普通人心目中比較遙遠的文物演“活”了,讓文物不再是一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能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文化傳奇。任何一種傳統文化資源,只要足夠有意義,就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就能獲得大眾的認可。高校開展文化活動也是如此,在保留經典文化內核的基礎上必須開拓創新,結合自媒體、互聯網、構思、創意等來開展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三)教師本人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教師隊伍的發展和素質的提升是培養。優秀藝術設計人才的關鍵。教師的“傳道”很重要,“傳道”對教師本人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教師應當制訂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并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正如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所指出的,全體領導干部和黨員要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作為文化傳播者———教師,更應該以學益智,以學修身,海納百川,不恥下問,要多分析和思考,把提高個人修養作為基本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納入個人的工作計劃中,在工作中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教師要在實踐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展眼界,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提高工作能力的動力和武器,努力促進自身素質與履職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黃之曉.高校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6,(9).

[2]陳先達.文化自信的本質與當代意義[N].光明日報,2018-01-08.

[3]鄒廣文,.文化自信的三重內涵[N].光明日報,2018-01-12.

[4]焦長虹,張秀敏.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J].今傳媒,2014,(8).

[5]王鶴巖,徐福祥.民族認同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

作者:孫青麗 單位:河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