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時間:2022-06-25 11:13:29

導語: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

摘要:質量之魂,存于匠心。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形態,工匠精神在長期的價值激勵中形成,蘊含著敬業、精益、創新、專注等。在黨和國家“一帶一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規劃的指引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更上一層,工匠精神的回歸,是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對工匠精神進行了相關解讀,并以此為切入視角,就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工匠精神;培養方案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徑,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結構下,工匠精神在育人體系中的滲透,不僅僅是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更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對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有著多重方面的價值意義,相關方面的課題研究備受關注和熱議。

1工匠精神內涵與價值

1.1內涵。工匠精神在我國的傳承歷史悠久,并積淀起了豐厚的內涵。工匠以自身精湛的技藝、嚴謹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待藝術、對待自身職業的執著精神,為傳統生活景圖定下底色。縱然隨著人類社會發展,后工業時代一些與現代生活不相適應的老工藝、老工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其在實踐中沉淀下的工匠精神永不過時。在很多人的認知結構中,工匠被視作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事實不然,他們代表了特殊時代下手藝人的獨特氣質,與精益求精、堅韌不拔、踏實肯干等良好品質連在一起,是職業精神不斷內化的結果。曾在工作講話中專門強調了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時代意義,指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各級勞動人民也必須將這種精神滲透到工作當中,不斷踐行新時期工匠精神的內在要求,倡導各級人員在工作中形成“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愛崗敬業、勇于創新”的新時代勞動精神。這就為我們闡明了“工匠精神”的內涵,使我們看到“工匠精神”是愛崗敬業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持之以恒的追求、不斷創新的能力、塑造卓越的品質等集合。1.2價值。“工匠精神”曾歷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儼然成為了國家意志和全民的共識,是社會各行業追求奉行的職業信念。尤其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下,面對愈加激烈的國內國際競爭形勢,工匠精神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詞匯之一。高職院校作為人才培育的主陣地,亦是現代工匠成長的搖籃,對工匠精神的發揚壯大,是提升育人工程水平的重要選擇,更是精準對接國家發展需求的必然之路。而藝術設計作為一個特殊的應用型專業,強調相關教育在功能效用和審美意識上的高度統一,緊密關聯人們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并面臨著更高要求和挑戰。因此,工匠精神已然成為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必備的素質,能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好的成長,使之成長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并提升其在當下激烈就業市場環境下的競爭實力。同時,藝術設計本身的專業屬性,決定了其之于職業人才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熟能生巧的技術操作,唯有在工匠精神的支撐下,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2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2.1深入產學一體。工匠精神在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中的植入,是現實社會對高品質人才需求的必然,迎合了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奠定了設計大國的實現基礎。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精準把握經濟市場的脈搏,深入產學一體建設,結合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明確工作目標導向,推動工匠精神的外顯化、實質化,幫助師生更加深刻地領悟其中的內涵,構建生產—學習—研究融合的運行機制,凝聚多方元素的支持,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促進教育與產業的良性互動,形成一個多元共生、整體發展的特色系統。在此基礎上,建立完善的導師制,與工作室制相結合,是現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想途徑。其中,導師制要由校內老師和企業導師協同發力,形成互補優勢,以身作則,深入素質教育改革,尊重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盡快投入到藝術設計的本職工作中去,升華認知、錘煉技能,繼而在追求完美的道路行走得更加久遠。同時還要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培訓教研工作,促進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之間的良性互動,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深化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共享有效實踐經驗,提升其整體素養水平,從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引導。此外,還可以聯合企業,打造校外實訓基地,以企業導師為主導,形象呈現第一線的生產實踐技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例如,組織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進行量房體驗,將教學嵌入到真實的工作場景當中,講解房型特點,明確門窗、廚房、浴室等量房要求,可快速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再如,依托校企合作搭建的工作室,提供合適的項目給學生,使之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并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創作靈感。如此,深入產學一體,為工匠精神視角下的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搭建了良好的平臺。2.2依托教學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承擔著知識講授與能力鍛煉的雙重重任,對工匠精神的培育至關重要。教師要從教材選定、教案準備、教學創新等角度入手,形成科學的授學結構模塊,并結合完善的考核機制,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綜合來講,相比于其他專業學生,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個性鮮明、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著較為濃厚的興趣,要進一步釋放學生的這些優勢,充分挖掘其中蘊藏的“工匠精神”,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能動性。例如,教師可從歷史視角切入,梳理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歷程,再現“精益求精”的過程,借助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及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引導其在延續歷史的基礎上加以創造,將工匠精神實質化,亦有利于他們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培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理論知識講解環節有意識地植入“工匠精神”,將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斷創新等內涵穿插其中,引導學生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實質,并主動上升為內在品質、轉化為外在行為。另外,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師偏重于理論講解,忽視了學生能動釋放,極大地壓制著其個性成長和創新素質發展,“工匠精神”培育沒有了發力點。對此,教師要進一步創新教學方法,堅持學生主體地位,讓其深入了解整個工作流程和狀態。例如,教師可組織情景式教學,提出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課題,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討論,并輔之以真實的職業場景,使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深刻體會工匠精神的內在價值屬性,在不斷地交互中碰撞出新的創新思維,錘煉學生的工匠品質。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緊密參與學生小組活動,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個性化引導。2.3寓于實踐活動。“工匠精神”在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滲入,絕非口述就能完成的,要根植于校園文化,寓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從而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藝術創作領域的成果斐然,一件件看似平凡的藝術品彰顯了大國工匠的技術美、力量美、平凡美,觸動著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人生的感悟,并深刻展現了能工巧匠的職業態度和職業操守,是最佳的工匠精神教育素材。在實際工作中,高職院校可充分借助互聯網傳播優勢,樹立“工匠精神”典范,宣傳優秀事跡,通過大師影響力,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實質,無形中轉化為其內在品質。還可不定期開展“先進人物”、“事業模范”專題宣傳教育活動,廣泛邀請藝術領域的能工巧匠參與,通過真實事例讓學生感受職業的親切感,培養其恪盡職守、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等工匠精神,結合實際情況,解決他們現實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或問題,可起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職院校還需積極對接各類賽事活動,充分汲取先進經驗、理念、技能及方法,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滿足他們的多元化發展需求,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增強“工匠精神”的渲染力和影響力,實現常態化、生活化培育。還要積極培育各類學生社團,并支持組織多種形式的藝術設計比賽,如設計之星、創意之星等,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潛移默化中增長他們的見識,提升其操作技能。總而言之,“工匠精神”在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中的滲透十分重要和必要,并釋放出了多方面的價值效能,作為一項龐雜的系統化工程,首要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實質與價值,了解其多重內涵,繼而深入產學一體,精準把握對藝術設計人才的要求,推動“工匠精神”的實質化、具體化、形象化,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強調教案、教法創新,同時依托豐富的實踐活動,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知,最終升華為其內在品質。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一般規劃)課題:“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研究(編號:GH171067)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宮科.“工匠精神”視角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及路徑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81~84.

[2]杜怡君,許雁翎.將“非遺”工匠精神融入高職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0(3):21~23.

[3]孫海洋.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J].設計藝術研究,2018,8(3):67~71.

作者:宮科 甄珠 單位:吉林省教育學院藝術系 吉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