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具造型設計藝術探討
時間:2022-03-29 10:06:11
導語:功夫茶具造型設計藝術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介紹了功夫茶具主要分類,分析了功夫茶具傳統的造型設計藝術,提出功夫茶具造型設計的現代創新舉措如下:突出茶具的綠色環保主題;汲取更多其他藝術門類的靈感創新功夫茶具造型設計。
關鍵詞:功夫茶具;造型;設計藝術
功夫茶具顧名思義就是喝“功夫茶”時使用的配套茶具。功夫茶主要流行于嶺南的閩、粵兩省,尤其以潮汕、漳泉的功夫茶最為著名。功夫茶是一套具有相對固定操作程序并且每個步驟對應特定的茶具的泡茶與品茶方法。可以說,提到功夫茶時,人們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其造型各異、數量眾多的茶具,茶具的多類與多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夫茶的精巧、細致,甚至超越了飲茶和品茶的內涵與實質。
1功夫茶具主要分類
壺,核心部件。就是主要用來沖泡茶葉的盛器。在閩粵之地也被叫作“沖罐”或是“蘇罐”。最典型的功夫茶壺是產自江蘇宜興大名鼎鼎的紫砂壺,作為中國沖泡過程最繁瑣的一種飲茶方式的最主要組成部分,紫砂壺可謂聞名遐邇、盡人皆知。用作功夫茶具中的紫砂壺是宜興紫砂壺中體積最小的一類,且有“二人”、“三人”、“四人”罐的區分。按照古人以制作者姓名為宜興紫砂壺命名的習慣,功夫茶具中的紫砂壺中的名品分別有“孟臣”、“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形狀既有小如桔者,也有大如柑者,其他如鼓、如柿、如瓜、如菱、如梅花者也不少。功夫茶具中紫砂壺的色彩各不相同,有栗色、古黃、朱砂、紫泥、天青不一而足。古人給這類紫砂壺定下的選擇標準是“小、淺、齊、老”,指茶壺體積小、高度淺、滴嘴壺口手柄三點一線要齊整、沖泡茶葉時間足夠長久,而選壺的基本原則則是寧小勿大,寧淺勿深,否則就不是真“功夫”。注意與壺相伴的“茶墊”必不可少,專門用來放壺,且高度隨季節有變化,夏季較淺而冬季較深。墊子內部有用絲瓜瓤配合墊子的形狀剪成的內襯,既可保護紫砂壺,又可使壺倒置空水時保持平穩。杯和洗也是成對的配套器具。杯子就是飲茶、品茶時盛茶湯的茶杯。洗則是用來浸茶杯、洗沖罐和裝剩水與殘茶葉的大碗,三個一組,分“正洗”一個和“副洗”兩個。“正洗”專用來洗杯子,“副洗”其一用來洗沖罐,若干用來裝剩水與殘茶葉。杯要“小、淺、白、薄”,洗則要足夠大和深。功夫茶的杯子不止一個,因此需要額外有個茶盤統一盛放茶杯。茶盤造型多樣,既可是圓月,也可仿棋盤,但基本要求是寬、平、淺、白。寬是尺寸大小要足夠,平是盤子的四角與中心高度一致以使杯子放置平穩,盤子的沿口要淺,色彩要白,為的是襯托杯子的美感。瓶、缽、龍缸。三者都是裝水的器皿。瓶與缽用在泡茶時裝需要用的水,龍缸是用于貯備大量的山泉等待隨時取用。火爐與砂銚。是功夫茶的“外圍設備”,就是用來燒水的爐子和鍋。爐子以潮安、潮陽、揭陽所制為佳,曾有古詩一首描寫這種小巧、精美的小爐子“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至于鍋則是砂制成,當水沸騰時蓋子會自動拋起發出聲響,有些類似于現代水壺上的蜂鳴器。羽扇與鋼筷。羽扇用來給小火爐扇風、通氣保持旺火足氣;鋼筷則是夾炭和給小爐子挑火所用。
2傳統的造型設計藝術
2.1紫砂壺的造型設計藝術
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藝術要求,造型古樸、典雅,且使用時間越長表面光澤越盛,鼓型是最常見、常用的造型之一,其余如瓜果類的造型也不少。紫砂壺本身的材質決定了壺的造型比較適宜采用符合傳統審美要求的類型,比如貼近大自然中各類天然生物的造型,這樣的造型依據一方面客觀、真實,便于制作者模仿,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茶文化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境界和精神意境。相傳宋代文豪蘇東坡曾經親自設計過一款紫砂壺,思路極其巧妙,壺身是瓜型、赭石色,提手卻用了一段真的青樹枝。人工打造的壺身與天然生長的樹枝融為一體,可謂渾然天成。加之壺身上加刻了樸拙的瓦當與精妙的書法,文人氣息、藝術氣質撲面而來,成為不可多得的壺中珍品。
2.2瓷器茶具的造型設計藝術
功夫茶具中還有非常重要的一種就是瓷類茶具,主要是茶杯、茶洗、瓶、缽、龍缸等。茶杯主要可以分為白瓷、青瓷、黑瓷三大類。白瓷造型勝在其白似雪、如象牙,其薄幾可透光。青瓷較白瓷類型更加多樣,比如“哥窯”、“弟窯”出產的青瓷天下聞名。這兩種出自章氏兄弟的瓷窯產品也是最著名的龍泉窯的代表作品。哥窯青瓷造型特色在于其色與紋并存,其瓷之青色有粉青、灰青、翠青、蟹殼青等,以粉青為上佳者。而在青色之上還因其種類繁多的紋路有別于其他各種青瓷。比如“文武片”、“魚子紋”、“蟹爪紋”、“北極碎”、“牛毛紋”等。所謂“文武片”指釉面產生的裂紋呈現大小相間排列;“魚子紋”則指釉面紋路細如魚子;“蟹爪紋”則是裂紋形似螃蟹腳瓜;而釉面如同冰面碎裂似的紋路則是“北極碎”……而“弟窯”的青瓷則重在色澤,由于其胎質較“哥窯”厚實,故其瓷青色潤澤飽滿,除了同樣有粉青色外,還有梅子青、豆青、蟹殼青等。其中的粉青青如玉,梅子青青如翠,真正達到了美瓷如玉的境界。白瓷與青瓷由于造型質樸、色澤純潔,制成茶杯后與功夫茶的壺具搭配得當、相得益彰,是上佳的功夫茶具的好“拍檔”。而以白瓷或青瓷制成的茶洗、水瓶、水缽與龍缸在造型上則有所不同。茶洗由于其充當著清潔杯、罐等的職能,體量上比較巨大,其造型雖然和大碗相仿,但畢竟不是餐具。因此不少茶洗會被制成蓮葉邊敞口的造型,一方面突破了單純大碗形狀的乏味,另一方面“蓮”與“廉”諧音,又暗合了茶道追求的清靜、無為、去名利的哲學理念。至于盛水的瓶在造型上通常采用比較傳統的細頸、修腹、平底加提手的形狀,多見青花釉色,也有少量白瓷瓶。水缽整體似花盆,釉彩以素釉為主,間或裝飾一些明亮的圖案,比如明朝曾經有個名為“紅金彩”的水缽,特點是缽底以五金釉繪出兩尾金魚,從缽中舀水時泛起漣漪,仿佛金魚也在游動。龍缸作為功夫茶具中體積最大的部件一般以青花瓷制作,敞口、鼓腹、平底,其上有可密合的缸蓋。因其體大,故往往以木制托底置于室內角落中,缸中盛放山泉,以備隨時取用。
2.3陶制茶具的造型設計藝術
這一類的造型較瓷制茶具內容更加豐富,色彩也更華貴,應用于功夫茶具中增添了更多的觀賞性。比如茶具制作過程中大量采用描金、雕刻、鑲嵌工藝,通過增加更多額外的修飾凸顯出器物的雍容之感。其造型更多選擇花鳥魚蟲等動物圖案,通過這些富于動感的造型圖案讓茶具更加靈動、活潑,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讓功夫茶泡制過程增加更多熱烈氣氛。這類功夫茶具較實際的泡茶使用具有更強的觀賞性、收藏性,即使是不用于飲茶、品茶,單單把玩、欣賞也是很不錯的選擇。因此這類功夫茶具兼有了更多玩賞器的功效。
3功夫茶具造型設計的現代創新
3.1突出茶具的綠色環保主題
無論是傳統的紫砂材質還是白瓷或青瓷,雖然其應用于功夫茶具時既實用又美觀大方,然而在時下新生代年輕消費群體眼中,這些代表著傳統的造型與色彩應用實際上也意味著過時、“老土”。這些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人群熱衷于時尚、前衛的設計,反映到器物的造型設計方面則是更加傾向于選擇形狀不拘一格、色彩跳脫的方案。為了迎合這樣的需求,功夫茶具的造型設計必須有所改變。比如更多糖果系色彩的使用、卡通圖案的應用等,這就要求茶具的釉色、紋路更加大膽、出人意料。但是使用與傳統釉彩迥異的釉色就會涉及到更多現代化工產品的應用,這就會產生一個衛生和安全的問題,也就是用在會接觸沸水的茶杯內外的釉色原料必須是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的綠色環保染料。例如設計一套青蘋果造型的功夫茶具時,包括茶壺、茶杯、茶洗等在內的部件既要模仿蘋果的形狀制作,又需要在內外涂上蘋果的青色,這時必須選擇純天然生物材質提取的釉彩染料,不僅符合茶具外形的主題色彩,也突出了茶具設計遵循的環保路線特點。
3.2汲取更多其他藝術門類的靈感創新功夫茶具造型設計
功夫茶具的造型設計從本質上可以歸屬于雕塑類藝術的大類之下,只是其在幾千年發展進程中始終以藝術性服務于實用性,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其中的藝術元素的進一步發揮。而進入現代社會后,功夫茶具的實用性反而有所削弱,此時就可以適時突出其內在的藝術性設計元素,比如汲取更多其他藝術門類的靈感創新功夫茶具造型設計。僅以立體圓雕為例,臺灣的FRANZ曾經推出過一款“蝶舞”主題的茶具創新設計,其主體構建如茶壺、茶杯等的基本造型仍然沿用了傳統的鼓型圓腹提手等元素,但是在壺與杯的蓋和把上額外增添了立體的蝴蝶與花朵造型。以白色打底的茶具在蝴蝶造型上使用了非常搶眼的亮粉、紅、橙、綠色,于是營造出蝴蝶在花叢中翩然飛舞的雅致情趣。整套茶具既在整體上保持了中式傳統造型藝術特有的含蓄內斂,又在局部放大了現代社會倡導的活力與個性元素,形成靜中有動、動靜相宜的現代設計風格。
4結束語
功夫茶作為最古老的傳統茶文化典型代表在嶺南流傳了多年,其茶具造型蘊含著悠久的華夏藝術文明,深受愛茶人的青睞。傳統功夫茶具造型在設計時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深入融合,并通過包括紫砂、瓷和陶在內的各類材質進行了二次表達。但在進入新時代后,古典造型漸漸與現代人新的審美追求之間拉開了距離。現代功夫茶具的造型設計需要結合時展的特點進行創新和突破,這不僅是促進功夫茶具本身的藝術內涵在新時代延續,也是推動傳統茶文化在年輕消費群體中傳承的重要舉措。
作者:趙蘭濤 劉樂沁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 景德鎮學院
參考文獻:
[1]孫文濤.李若輝.從茶具材質發展談產品設計專業的材料教學[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9):195-197
[2]李婳.彭博文.影響陶瓷茶具未來發展的因素探究[J].大眾文藝,2014(21):152
[3]滿意.傳統元素在現代中式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4(12):70-73.
- 上一篇:屋頂花園景觀設計原則與植物配置探討
- 下一篇:線的創新構思在鞋靴造型設計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