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林經營管理論文
時間:2022-04-28 08:38:19
導語:油茶林經營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三江縣油茶林現狀
1.1資源現狀
三江縣現有油茶林面積4.12萬hm2,占林地總面積的20.84%,占森林總面積的21.86%。主要栽培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坡度25°以下的坡地。
1.2油茶良種基地概況
2009年,根據廣西種苗總站統一安排,三江縣牛浪坡林場新建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引進油茶優良無性系,建設油茶良種采穗圃面積10.0hm2,繁殖圃面積13.3hm2,每年為柳州地區提高優質良種穗條750萬條、無性系容器苗木666萬株以上。為周邊地區油茶產業發展和良種壯苗的需要提供保障。
1.3經營管理現狀
目前,三江縣油茶種植分散,加上未能很好地撫育及經營管理,絕大部分的油茶林分處于半野生的狀態。現有油茶林大多采用擴穴培土的措施栽植,栽植密度在1600~1700株/hm2左右,株行距基本為2.0×3.0(m)。幼林撫育基本僅在造林當年進行,成林后也未采取相應的施肥、修枝措施。
2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三江縣的油茶種植面積雖然有所提高,但是有70%以上的林分為低產林。目前,全縣油茶種植主要采用的品種為“三江孟江油茶”,大部分地區油茶種植時沒有進行良種選育,油茶林普遍存在性狀表現差異大、樹齡老化的現象。同時,由于經營管理粗放,油茶產量下降、經濟效益較低。
2.1油茶良種推廣力度不夠,油茶品質低劣
目前,三江縣良種油茶僅占油茶林總面積的20%,其中80%以上都是本地普通品種,未經任何品種改良,產量及各方面的性能表現差異較大。主要原因是油茶良種推廣力度不夠,一些高產良種示范林面積較少,分布范圍窄,未起到很好的輻射帶動作用,僅有的少數良種推廣應用尚處于不規范狀態。此外,由于現有的油茶豐產栽培技術研究及相關配套技術等不完善,大面積的低產林有待于進一步改造,嚴重影響了全縣油茶產業發展。
2.2油茶林經營管理措施粗放,老齡化嚴重
三江縣油茶林大部分種植分散,管理粗放,甚至有些林分處于自然生長狀態,沒有任何的撫育及管理措施。其中約有20%林分林齡在40~50a左右,老齡化嚴重,長勢衰退,導致病蟲害嚴重,結果率低,嚴重影響產量。
2.3油茶良種示范基地建設緩慢
目前,三江縣油茶良種示范基地的建設處于初步建設狀態,基地建設的規模及規范性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未形成很好的帶動作用,群眾種植油茶積極性也不高。此外,油茶的加工水平不高,基本上處于粗加工狀態,生產鏈不夠長,產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也不高,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較差。
3三江油茶林發展的優勢及發展潛力
3.1優勢
3.1.1自然條件優越
三江縣屬于中亞熱帶氣候區,熱量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8.1℃,≥10℃的年均活動積溫5500℃,年均無霜期320d,年均降雨量1548.0mm,年均蒸發量1348mm,年均相對濕度81%左右。全縣以中低山、丘陵地貌并存,林地以低山丘陵為主,境內地帶性土壤為紅壤,隨著山地海拔高度的變化分為紅壤地帶和黃壤地帶。全縣垂直分布規律大體是:海拔在500m以下的丘陵為紅壤,500~850m為黃紅壤,850m以上為黃壤。據統計,紅壤占總面積75.66%,黃紅壤占19.97%,黃壤占4.37%,在各種土壤類型中,厚層砂頁巖紅壤居多。全縣土壤肥沃,土層深厚,非常適宜油茶生長。
3.1.2政策扶持的力度逐年增加
自2009年以來的連續5a,廣西區政府每年撥付5000萬元油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油茶林的低改和新建。目前,全縣相關造林實體和林農進行油茶新造和低改的積極性較高。根據《廣西油茶現代種業“十二五”規劃(2010~2015)》、《廣西壯族自治區油茶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三江縣屬于廣西油茶發展核心區,也是重要的油茶良種繁育基地。三江縣林業局營林技術推廣站結合自身技術實力,申請2011年農業綜合開發林業項目資金,積極推進油茶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高油茶產量和質量,帶動區域產業發展。
3.1.3科技支撐力度不斷加強
廣西開展油茶種植栽培管理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40多年歷史,在油茶種質資源調查、品種改良、良種繁育、豐產栽培配套技術、低產林改造等試驗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廣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先后選育出全國第一個油茶良種———岑溪軟枝油茶及一批優良無性系,通過國家或自治區林木良種審(認)定的良種22個,其中,4個為國家級油茶良種,18個為自治區級良種,三江孟江油茶屬于較為優良的地方品種之一。近年來,三江縣林業局營林技術推廣站開展了多項油茶科技項目,具有林業科技推廣與示范的技術力量和實踐經驗,對全縣油茶原料林基地的快速發展,發揮科技示范帶動作用。
3.2油茶林的發展潛力
3.2.1油茶林單產提高的潛力大
三江縣現有油茶林80%以上是本地普通油茶品種,性狀差異大,優良高產品種種植面積不足20%。由于長期疏于管理,生長技能衰退,樹冠高、樹形光禿、密度大、寄生枝多、病蟲害嚴重、結籽少。全縣油茶平均單產僅為112.5kg/hm2,通過對現有林地實施密度調整、墾覆施肥、嫁接換冠等綜合改造,增產提效空間較大。此外,有相關調查表明,種植油茶良種,相比種植其他樹種及經濟作物如桉樹、木薯、八角等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全區油茶種植政策的扶持及油茶經濟效益的提高,林農種植油茶的積極性將不斷增強。
3.2.2油茶開發利用的潛力
油茶樹全身是寶,具有很好的開發利用價值。油茶葉及油茶果含有豐富的營養元素,目前開發利用最多的是油茶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茶籽殼可用來制栲膠、醛糖和木糖醇、制備膳食纖維及藥用炭等,二是油茶粕可以提取茶皂素及多糖,用作飼料和肥料等;三是油茶籽油可以用作制備微膠囊,因含有茶多酚等藥理成分用于醫藥方面,也可用來制作化妝品,茶油還是肥皂、凡士林、高級機械潤滑油、機械防銹油等工業產品的原料。由此可見,油茶的用途廣泛,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4油茶林經營管理措施
4.1合理控制種植密度
油茶樹是陽性樹種,種植密度需適宜,種植密度過稀會浪費土地,提高成本,種植密度過密,會導致光照不足,生長不良,病蟲害嚴重,結實率低以及果實的品質差等,最終導致收入低。所以,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油茶高產的關鍵經營管理措施之一。而油茶的栽培密度是根據多方面的綜合因素來確定的,主要有林地的土壤肥力、坡度、光照,油茶品種以及經營者的管理水平等等。種植油茶以結果為目的,油茶樹冠的受光面積越大長勢越好,產量也會越高。種植的株行距應稍大于當地油茶壯林的平均冠幅為宜。據有關研究表明,株行距的規格根據土壤肥力選擇,山腳或者土壤肥厚的地區,株行距的規格為2.5×3.0(m)或者為3×3(m);山腰及土壤中等肥厚的地區,株行距的規格為2.0×2.5(m)或為2.5×2.5(m)或為2.5×3.0(m);山頂或者土壤稀薄的地區,株行距的規格為2×2(m)或為2.0×2.5(m)。如果和其他作物混種,株行距應采用3×4(m)或者為4×4(m)為好;零星種植的地方,如房前屋后或者路邊,因光線充足,土壤肥力等各方面的條件不同,可因地制宜進行種植。此外,油茶的種植密度還和品種及栽培管理水平有關。喬化型品種應種植較稀,矮化型品種應種植較密;管理水平高,生長較好的油茶林,可合理稀植,管理水平低,樹勢生長較弱的油茶林,應采用合理密植。
4.2做好整枝及修枝
油茶林應做好整枝及修枝,使樹冠保持一定的形狀,以保證獲得充足的光照。樹冠的形狀主要以自然圓頭形、自然開心形、叢狀開心形為主。而低改林主要是30a以上的老林,其基本骨架已基本成型,無法按統一樹形定位進行修剪,只能是根據其本身的形狀做修剪。為使群眾易于接受,制定了相關的修剪技術措施,主要有鋸除油茶寄生枝、鋸除枯枝、鋸除雜灌木即“三鋸”;剪除嚴重的病蟲枝、剪除枯枝、剪除交叉和重疊枝、剪除細弱枝、剪除地腳萌枝即“五剪”。此外,在實際的工作中也要注意剪除過密或者生長旺盛的枝條,以增大油茶林受光面積及營養的均衡。
4.3嫁接良種
為對油茶林中的劣種進行改良,可對其進行高枝嫁接,進行良種轉換。嫁接的時間一般為12月份至次年2月份,方法為切接。接穗要求該品種應經系統的選育,對當地的海拔、氣候及土壤等立地條件非常適應,且結籽多,出油率高,最好以一年生的枝條為宜。
4.4灌水施肥及土壤改良的管理
關于油茶林的灌水處理,最好每年灌水5~6次。油茶林大多種植在土壤貧瘠的荒山或荒地上,這些地方土壤干燥,保水、持水力差,最好每年灌水5~6次。主要包括:2次防寒水,入冬后進行灌水;1次花前水,在開花前約15d進行灌水;2~3次的保果水,在花謝20d后進行灌水。此外,土地平坦的地方應該注意防澇。關于油茶林的施肥,主要是采用配方施肥。即根據油茶對鈣、磷、鉀、微酸性土壤喜好等特點,通過對土壤各營養元素的測定,明確土壤中各種元素的缺失多少,制定完善的施肥技術方案。一般對于成年的油茶樹,每年施肥量為2kg左右,其中氮∶磷∶鉀∶鈣的比例為4∶3∶2∶1。此外,不同的生長季節施用不同的肥料,其中,3月份施氮肥,有利于增強樹勢,促進新梢的生長;5~6月施鉀肥,有利于新梢花芽分化,提高花芽形成的質量;8~9月施磷、鈣肥,增強抗性,便于油脂轉化和物質積累。關于土壤改良的管理,要做到精耕細作,最大限度的改善土壤的各種性狀。一是開墾,一般要對油茶林的土壤進行全墾,要做到冬挖夏鏟,要做到塘墾。挖地深至20cm以上,翻松土壤,將大石塊撿出;二是除草,通過噴除草劑或者人工拔除的方式,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保持土壤松散及雜草除凈;三是改善貧瘠的土壤,對貧瘠的土地要進行改良,如種綠肥、豆科作物、鋪草等,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4.5提高油茶的坐果率
在油茶的種植過程中,往往會遇到落花、落果的問題。影響油茶落花、落果的因子很多,如天氣惡劣、經營管理水平差、油茶自花授粉能力弱、栽培品種單一等,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要做到干旱的天氣及時補充灌水,出現洪澇的時候及時的排水;加強栽培管理措施,比如合理的修剪樹形,因地適時的進行施肥;多個花期一致的優良品種進行混種,可以相互進行授粉,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進行放蜂,以提高授粉成功率。油茶的花期較長,可以每隔30~40d噴灑0.2%~0.3%磷酸二氫鉀溶液,可大大提高坐果率。
4.6油茶林的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危害油茶的病蟲種類很多,平時應通過整枝修剪、墾復撫育等措施提高樹體抗逆能力,減少病源。油茶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黑斑病、灰斑病、藻斑病等。關于病害的防治方面,主要是注意抗病品種的選育,要求選育的良種果實自然感病率不超過3%;綜合利用營林措施,減少病源,通過合理施肥及改善土壤肥力等措施增強樹勢,也可以提高油茶樹的抗病能力等;關于苗期病害,主要是在多發季節(主要是每年的4~6月份)定期噴施1%波爾多液起到預防作用,發病早期防治可用50%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等內吸性殺菌劑及咪鮮胺或者丙環唑等殺菌劑輪用或者混用進行防治。油茶蟲害主要有蛾類,蠟蟬類等,關于蟲害的防治主要措施有:加強營林技術措施,及時砍雜除草,加強撫育管理,多施磷、鉀肥,增強樹勢;保護利用天敵,主要有螳螂、胡蜂、螞蟻、蜘蛛等;生物制劑或仿生制劑防治,在低齡幼蟲時期,25%滅幼脲3號1000~1500倍液、20%除蟲脲1500~3000倍,也可選用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青蟲菌制劑以及白僵菌粉劑等微生物農藥按常規使用濃度進行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用燈光誘殺;化學制劑防治,在害蟲點片狀發生并處于低齡幼蟲時期,及時用藥補殺,可達到治點保面、有效殺滅害蟲的目的。如用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也可噴灑5%美曲膦酯粉劑或2.5%溴氰菊酯粉劑等。
作者:徐慶玲單位: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
- 上一篇:信用社述職報告專題10篇
- 下一篇:農藥經營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