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析標準化期刊經營模式
時間:2022-01-28 03:26:40
導語:小析標準化期刊經營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期刊分為:綜合性期刊、學術性期刊、技術性期刊、檢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就《中國標準化》雜志社旗下的5本雜志,除了不含檢索性期刊外,應該涵蓋其他4類期刊。而作為科技屬性的標準化類期刊,如何突破諸多新興媒體的圍堵,走出一條自我發展的良性健康生存之路,是擺在《中國標準化》雜志社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將長期辦刊積累形成的作者、讀者、信息者的資源優勢和當前標準化發展的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以雜志社為核心的標準化傳媒平臺,充分發揮標準化傳媒多元化多層次的傳播影響力,以期刊為平臺,實現標準化期刊在發展方式上從內容服務向綜合服務轉變,在自身定位上從科技期刊向學術+傳媒轉變,在經營模式上從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經營模式轉變。1在規模化經營中合理構建產品架構標準化雜志社的主管部門為國家質檢總局,而標準化業務是由國家質檢總局下的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管理。標準是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之一。圍繞質量和標準,在5本雜志規模化經營中合理分工,構建好產品架構:確定《中國標準化》為標準化綜合性期刊,全景式報道標準化進程,展現最前沿的標準化科研、實踐、管理成果;《中國標準化》(英文版)為展示我國標準化進程的窗口和與國際標準化機構交流的平臺;《標準科學》為標準與質量專業性的學術期刊;《標準生活》為將標準與百姓生活相結合的科普性期刊;將原本領域較窄的《術語標準與信息技術》改為《產品安全與召回》,以強化政府抓產品安全、抓強制性標準的理念。合理定位后的雜志,分兵把守,各守其責,調整建立各自的資源,每月一次的編前會協調溝通好選題策劃,逐漸形成各自優勢,較為全面地覆蓋標準化領域,促使雜志社成為標準化領域最為權威的媒體平臺。2擴大影響加強活動策劃雜志營銷可以從3個層面展開,從低到高體現了雜志營銷的3個階段和3種價值回報:(1)雜志銷售,這是最基本的經營活動,由于雜志定價低和銷量下降的因素,僅靠雜志銷售已越來越難以為繼;(2)雜志廣告銷售;(3)雜志品牌銷售。傳媒產業的贏利模式一般有4種:一是“賣內容”;二是“賣廣告”;三是“賣活動”;四是資本運作。我國傳媒產業的一個基本現實是,過度依靠“賣廣告”這種單點支撐的贏利模式,不僅使傳媒經營的風險程度提高,而且也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傳媒經營發展進入到一個很難繼續提升的“平臺期”。品牌銷售也罷,賣活動也罷,都要圍繞標準化這一主題。舉辦活動一方面要有助于增強期刊在行業中的話語權和號召力,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要有助于形成可持續的、可發展的、可盈利的品牌化活動產品;第三方面還要有助于標準化事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活動長久化,才能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例如:我們為了樹立行業標桿,充分展現一線標準化工作者風范的中國標準化杰出人物征集活動,連續開展3年來,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可,并集結了一批活躍在一線的各行各業的標準化精英。再如:我們根據標準化行業發展需要,先后策劃舉辦的靜電防護標準化論壇,已連續舉辦兩屆,為標準化助推我國靜電防護領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另外,針對聯盟標準的盛行,探討如何充分發揮聯盟標準作用,規范聯盟標準管理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為我國標準化管理體制的改革進行大膽地探索。這些活動,不僅擴大了雜志社的影響力,逐漸促使雜志社向行業“意見領袖”、“風向標”挺進,更使雜志社獲得了良好的經營收益。雜志社合并重組前,各本雜志靠發行和廣告的收入占了總體收入的80%以上。雜志社合并重組伊始就重視雜志的品牌銷售,加強活動策劃,一舉改變了單一的經營模式,現在,雜志社經營收入中,56%~62%來自于各項活動收入。這不僅為雜志社扭虧為盈奠定了基礎,而且為雜志社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3構建以雜志為核心的標準化傳媒平臺以雜志社為核心的標準化傳媒平臺,就是通過杰出人物征集、戰略合作、專題論壇、專題研究、技術支撐、專項服務、競賽評獎、年度點評等形式,以多樣化的手段呈現出來。打通、梳理、鏈接好標準化界跨行業、跨地區的各個環節,有效整合優勢資源,在推動標準化學術研究和事業發展上找到雜志社的立足點和平衡點。這種科技期刊媒體化經營模式,更加發揮了科技期刊的影響力,使原本只是標準化研究單位關心的期刊,一下逾越成標準化行業共同關心和關注的媒體。而良好的標準化發展形勢更是為雜志社提供了更新、更廣闊的學術和行業資源平臺。
二、標準化期刊探索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
媒體經濟是一種依附型的經濟形態,它的發展狀況在相當程度上依附在經濟形勢和所在行業的經濟狀況。標準化期刊在完成了規模化經營、媒體化經營的初始階段后,迎來的是我國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創新,勢在必行。而標準化這一在經濟、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術手段,如何發揮作用,便是標準化媒體尋找經營方向的源泉。1范圍經濟經濟學上有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概念。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當平均成本隨著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增加而下降的時候,就會出現規模經濟。它主要是針對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建立一種獨特的規模和成本結構,進而營造出強大的先行者優勢。如果把企業的兩條或多條產品線組合在一家公司的內部,而其生產成本又低于分別生產這些產品的成本時,這種現象就叫范圍經濟。范圍經濟——通過多種產品生產而實現的經濟——是傳媒企業的又一普遍特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為傳媒產業帶來最大利潤的價值支點是不同的:最初是產品內容的品質,接下來是市場拓展的規模,到現在則是全方位客戶價值的挖掘——這便進入了范圍經濟的范疇。《中國標準化》雜志社盡管在短短3年里經歷了合并重組,以內容為王向產品為王轉變;以單打獨斗向規模經濟轉變;以期刊經營向媒體經營轉變。下一步雜志社將對客戶價值進行全方位挖掘,在短時間內完成向范圍經濟的轉變。實現范圍經濟必須以各種資源的構建為基礎。核心資源主要包括:人才資源,刊強須人強,特別是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產品資源,必須構建競爭性復合型產品結構,這是市場競爭的基礎和依托;數據資源,包括作者、讀者、專家、企業家、行業領導,以及企業資源等,是經營的基礎性要素;渠道資源,包括行業組織資源、政府資源、媒體資源等,是媒體尋求借勢借力、合作共贏的基礎;資金資源,是媒體持續發展的基礎;品牌資源,品牌是科技期刊發展的無形資產和核心競爭力,是科技期刊經營制勝的重要資源。核心能力從運作層面說包括:產品研發能力,即要提供用戶需要的產品,其中的內容價值是核心;策劃力,內容策劃、營銷策劃及品牌推廣策劃,體現團隊創造力以及滿足需求的能力;流程再造能力,是高效、有序、標準化生產的保障;執行力,沒有很強的執行力,一切設想都是空想。這些資源的構建和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須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磨練、提高,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因此,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成為雜志社經營管理、企業文化的主旨。雜志主編+項目負責人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雜志社內容產品+項目服務產品多產品并行生產的經營態勢。僅2013年,在保證各刊出刊發行經營的基礎上,開展了20余項諸如論壇、宣傳策劃、標準推廣、質量教育基地建設、國際標準刊物引進等產品。2產業價值鏈產品經營是媒體經營的初級階段,而品牌經營則將極大地拓展與延伸經營領域和服務半徑,帶動以品牌為中心的產品鏈或產品集群,這遠比單純的產品經營享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而要想達到范圍經濟的效果,在原有產品下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高效低成本地并行生產,就要認真分析好產業價值鏈了。而中國傳媒產業也正在向產業價值鏈建構方面發展。所謂產業價值鏈指的是以某項核心價值或技術為基礎,以提供能滿足消費者某種需要的效用系統為目的,具有相互銜接關系的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組合。這其中包含3個方面的內涵:一是,產業價值鏈是一種具有相互銜接關系的資源的配置與組合;二是這種配置與組合并不是一種隨意的或雜亂無章的組合,而是圍繞著某項核心價值或技術來優化與整合的;三是這種配置與組合是否優化的判別標準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其資源的全部潛在價值。標準化媒體應該構建好標準化產業價值鏈。3標準化媒體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構建我國標準化媒體產業價值鏈的構建:以標準的生命周期(即市場需求、調查研究、起草修改、審查、實施效果、不滿足市場需求)為資源,以媒體的信息傳播為平臺,進行全產業價值鏈的服務。1利用標準化傳媒品牌通過采訪、調查、咨詢等發現市場標準缺失或現行標準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等問題,還需要及時標準研究、起草進程,標準實施情況,反映實施中存在的問題。2以年度為周期,對標準化事件、學術論文、新的標準、標準化人物進行點評。3開展與標準化相關的會展、調查、咨詢,乃至研究等業務。4傳媒資訊的深加工及點評。將傳媒作為“信息總匯”的資源優勢盤活,針對企業或社會組織的專門需要提供專項資訊服務。5將傳媒已建立的作者、讀者、專家、客戶隊伍的價值再開發。形成立體交叉、多方位、多元化的標準化咨詢服務平臺。6開展標準、標準人物等評價活動,在推進標準化進程的同時來擴張和“制造”傳媒的市場空間。7在構建產業價值鏈經營模式的同時,要建立起以數字化為基礎的電子營銷網絡,開展多元化載體經營。
三、結語
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標準化的支撐與推動,標準化的發展為標準化媒體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傳播標準化知識,展示標準化成果,推動標準化進步是標準化傳媒的使命。要想完成這一使命,就必須實現標準化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針對當前形勢,遵循經濟規律,轉變觀念,轉變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專業媒體深、專、精的優勢,在改革的浪潮中實現蛻變和轉身,為推動我國標準化事業發展及促進標準化事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做出貢獻。
作者:趙宏春單位:中國標準化雜志社
- 上一篇:二人臺藝術的現狀及經營模式考究
- 下一篇:傳統經營模式對企業效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