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創新探討

時間:2022-11-17 11:23:10

導語: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創新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創新探討

一、農業職業資格證和食品安全關系分析

要運用農業職業資格證抑制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就要了解農業職業資格證是什么,其對于食品安全有何意義,它又是通過什么方式來改善食品安機制的。

(一)農業職業資格證概念

農業職業資格證,是指經過政府認定的審核鑒定機構審核,并按照國家所設定的職業技能標準或者就職資格,對勞動者擁有的技能或職業資格進行客觀、科學的審核及鑒定,是勞動者從事某種職業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及技能的證明。職業資格證代表著一種職業能力,映射著職業的工作標準和規范,以及從業者所要達到的能力水平。我國農業職業資格證有五種,分別為“初級技能”、“中級技能”、“高級技能”、“技師”及“高級技師”,由勞動保障部統一印制,由農業部授權的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核發。

(二)農業職業資格證對食品安全的意義

1.農業職業資格證可以從食品產業鏈源頭有效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首先是“產”出來的。農業生產者是食品行業原材料的供給者,農業是市場中大部分食品的供給源頭,因此農業生產者生產的產品質量狀況如何對將來流入到市場中的食品安全與否起著基礎性作用。農業生產者的行為可以說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首要因素。所以,有效解決農業生產者食品原材料不安全的生產行為,就為從田間遏制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我國的農業生產者的素質普遍不高,這就嚴重制約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使用。由于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素質不高,無法使先進的農業科技得到利用;因為農業生產者已習慣傳統的耕種模式,自然會抵制先進農業科技的應用。最終導致其不安全的生產行為難以得到解決。而農業職業資格證為這個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這是因為考取相關的農業職業資格證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這不僅直接提高了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素質,而且也要求農業生產者要按一定的標準進行生產,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產的不安全行為。可見農業職業資格證提供了一個從食品產業鏈源頭即田間保障食品安全的可能。

2.農業職業資格證可以從食品產業鏈生產及銷售環節保障食品安全。從事食品行業的工作者擁有與工作相關的職業證書,而職業證書對證書擁有者的工作行為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他們按職業標準工作,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工作人員按生產標準進行操作,因此就在食品產業鏈的生產或銷售環節防止了不安全生產行為的發生。如要求從事進貨檢驗、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安全檢驗及出廠檢驗的人員要有相關的農業職業資格證,并建立工作檔案,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可以根據出現問題的環節查找相關從業人員責任,并進行相應的懲罰,這就從食品產業的生產和銷售環節降低了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概率。此外,要求食品企業建立產品信息檔案,以促使企業在原材料進貨、生產及產品出廠環節嚴格把關。通過建立原材料采購、生產、出廠檢驗、銷售記錄的檔案,把食品生產和銷售不同環節的職責劃歸到個人,促使其嚴守自己的職責,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3.農業職業資格證是食品安全長治久安的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治久安不僅是政府追求的目標,也是億萬人民的夙愿,但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治久安又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把食品產業各環節責任到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需要一個監督檢查的工具來強化監管,農業職業資格證就可以作為這樣的工具,通過加強職業資格證的監管來保證食品安全質量。這是因為職業資格證書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諸如若從業人員負責的環節出現問題可以吊銷證書,若干年或終身不得從事與食品生產有關的工作,工作人員要保住這份工作,就要保證食品質量。

二、農業職業資格證對食品行業的作用機理

針對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現象,通過職業準入制度從食品行業產業鏈的始端就嚴格把關。根據員工從事的具體工作不同,對職業資格證種類的要求也不同,并且持有證書的類別要與其所從事的工作一致,通過職業資格證來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這一機理表明,進入食品生產企業就必須進行安全生產,沒有農業職業資格證,就不能從事這項工作。應用機理是針對食品原材料工作來說的,是進入機理的延伸,是作用機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在食品的生產加工(包括檢驗檢疫)過程中進行安全生產、符合進入機理的原材料則屬于正常的應用機理,但是若利用不良或來路不明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加工則屬于非正常應用機理。正常應用機理和非正常應用機理一般不會同時出現在生產過程中,但可能會出現在生產加工環節的某個階段。為了防止安全問題的發生,需要各個生產環節的工作人員擁有所從事工作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從事乳品加工的工作人員要擁有乳品檢驗工、乳品加工工等其中一項資格證書,動物飼料加工人員也要有相關的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工作,以確保食用動物的質量。作用機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包裝儲運環節,是防止食品在銷售流通環節出現問題的,主要保證在食用期內食品不變質。終結機理主要作用于食品的銷售環節,是防止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終點。

三、抑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對策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

通過提高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來自控。這是因為培養職業農民不僅能夠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還能解決“怎樣種地”的問題,而教育是培養職業農民的有效手段,因而有必要通過資金及政策的扶持來構建涵蓋基礎教育、中高等農業教育及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農業教育系統。通過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教育來實現傳統農民向現代的轉型。建立農業生產經營資格準入制度,硬性規定農業從業人員農業生產經營的門檻。

(二)強化食品行業從業人員的道德治理

道德是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的,通過善惡準則去評價,并憑借社會輿論及傳統文化的力量是能夠抑制非道德行為發生的。近年來爆發的惡性食品安全事件,性質非常惡劣,社會影響極壞,但究其根由都與道德有關。因此,要預防食品安全問題從源頭發生,就必須強化食品行業人員的道德治理。首先,強化道德教育,培養正確的食品安全道德。通過加強道德教育來治理食品安全,可以在食品生產、流通、銷售及監管的各個環節建成一道道德防火墻。其次,構建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并完善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管理體制。我國食品行業個別生產經營者的道德滑坡,主要源于經濟誠信的缺失。誠信是一種道德要求,其履行不僅需要經濟主體的自覺,更需要將誠信道德制度化,即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誠信體系,通過制度的外在強制性來促進食品安全誠信信念的形成。再次,憑借政府、消費者和媒體的力量,為食品安全的道德治理營造輿論監管氛圍。食品生產經營者違犯道德的成本比較低廉,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是我國食品領域失德的一個誘因。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道德監督機制,使守德者利益得到保障,悖德者遭受損失。

(三)加強對農業職業資格人員的培訓和鑒定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按照“信息公開、申請自愿、競爭公平、鑒定擇優”的原則,對具有職業培訓資格、培訓基礎設施完善、師資及教學場地優良、培訓質量較高的培訓機構進行認定,并給已經認定的培訓機構掛牌。針對培訓機構設立年審退出機制,對其實行動態管理。另外,加強農業行業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的建設,以及時提供職業技能鑒定服務。各個地區要根據本地的實際發展情況,指導各市(縣)的勞動保障部門充分利用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并成立針對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轉移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經省級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市(縣)職業技能鑒定所在條件符合的培訓機構設立考核鑒定點,以便于對農業剩余勞動力技能鑒定的考察。縣級的職業技能鑒定所要配置專業人員,保留考核鑒定的相關資料,以備后期的檢驗和考核。職業技能人才的培育方式包括技能培訓、評價鑒定、崗位培訓、競賽甄選、人才交流等多個環節,尤其是在技能培訓和鑒定兩個環節上。這是因為鑒定可以引導技能培訓,而技能培訓可以提升人才素質,人才素質又決定著人才的質量。所以要把好質量關,使培養出來的技能人才能夠用得上、用得好,確實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生產的需要。

作者:王翠平 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