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化產業化必然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9:50:00

導語:我國文化產業化必然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文化產業化必然性研究論文

[摘要]文化產業的崛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文化產業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國文化資源大國,又是文化產業弱國,實現文化產業化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關鍵詞]文化產業化必然性

一、文化產業化的內涵

所謂“文化”,人們通常是指作為意識形態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旅游等部門的活動及其產品。“文化產業”,就是以創造和銷售某種文化觀念、文化符號和文化服務為主的產業。“文化產業化”,用一句通俗簡單的話說,就是文化走向市場,把文化當產業一樣經營。說白一點,就是用文化來賺錢,然后再用賺來的錢發展文化。

文化產業的崛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未來學家沃爾夫·倫森說:“人類在經歷狩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之后,將進入一個以關注夢想、歷險、精神及情感生活為特征的夢幻社會。人們消費的注意力將從物質需要轉移到文化需要,從科學和技術轉移到情感逸聞趣事。”這就是說,一個以滿足心理需要、文化需要為主體的新世紀正在崛起,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在基本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就更多地關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是物質上的衣、食、住、行需要也大大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講結實、耐穿,而是更多關注美麗、時髦和品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文化,這叫“經濟文化化”。在經濟文化化的同時,要求文化經濟化,即文化進入市場,文化進入產業,這就是“文化產業化”。

如今,“文化產業化”已成世界潮流。當今世界,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以日本為例,1995年娛樂業一項生產經營收入就高達35萬億日元,超過當年日本汽車工業的總產值。美國的文化產業就更發達,1996年僅版權產業的產值就達4250億美元,占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美國的視聽產品,是僅次于航空航天的第二大出口產品。《泰坦尼克號》一部影片的年收入高達幾十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好幾個大企業的年收入總和。美國的《讀者文摘》,已發展成為年收入20億美元的國際性大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文化產業有了長足進展。據統計,1999年全國文化市場產業單位已達27萬多家,從業人員113.4萬,固定資產價值315.7億元。但是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當中,文化產業還處于低迷狀態。以1998年的統計為例,全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的0.75%,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33%,從業人員僅占就業人數的0.4%。而英國的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2倍,從業人員占全國總人數的5%。在我國現有消費結構中,文化消費只占3%,僅是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1997年我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大約為650億元。到2005年我國文化產業的消費能力達6000億元,增長空間極大。數百億元的實際消費量與數千億元的潛在消費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說明在21世紀,“文化產業是財富之源”一點不假。

二、我國文化產業化的必然性

我國文化資源異常豐富,是文化資源大國,但又是文化產業弱國,實現文化產業化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文化產業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政治進步和綜合國力增強的推動力量。

1.文化產業化是發展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徑

當今中國,廣大人民溫飽問題已經解決,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提到議事日程。管子說:“衣食足則知禮儀,倉廩實則知榮辱”。江南一帶“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的民諺,也反映了人們物質需求滿足以后,便開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滿足。特別是“五一”、“十一”長假,上千萬人參與休閑旅游的情況,就說明了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享受著過去只有少數富人才能擁有的閑暇,生活的內容向更高級的精神消費提升。根據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收支抽樣調查,在總消費支出中,娛樂教育文化服務的消費支出比重,1985年為8.2%,1999年已提高到12.3%,并且,隨著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大眾文化消費也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趨勢。

中國文化要成為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就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體現出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在塑造先進文化的過程中,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一樣,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化產業化加快了文化邁向現代化的步伐。發達國家的文化,都是伴隨著產業化的過程走上現代化的發展道路的。可以說,文化產業化是文化面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產業化促進了現代科學技術向文化的各個領域的滲透,促進了精神產品生產過程的現代化,使文化作為精神生產活動能夠生產出滿足現代人需要的精神產品。目前,在文化領域已經或正在形成的科技產業、大眾傳播業、藝術產業、休閑娛樂產業、體育產業等都體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征。與文化事業相比較,文化產業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引領人們的文化消費時尚。比如互聯網是現代人享受、消費文化產品的最具時代氣息的新手段。它可以滿足人們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如幫助人們進行網上閱讀、信息傳遞、心靈交流、接受教育,通過網絡游戲進行娛樂等。它把科技產業、大眾傳播業、藝術產業、娛樂休閑產業等方面的文化成果集中起來。可以說,互聯網是由這些文化產業共同建立起來的。沒有文化產業提供支持,互聯網這樣一個現代文明的標志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礎。

其次,文化產業化有力地推動著我國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上許多標志性的文化現象都滲入了產業化的因素。奧運會是世界體育文化的最高殿堂,北京能夠成功地申辦2008年奧運會是我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大手筆,是政府行為和商業運作的結果。沒有產業化提供商業支持,單靠政府行為是根本做不到的。在表演藝術方面,一些商業性質的文化機構,把我國的傳統藝術、民間藝術、現代的優秀藝術成果介紹到世界各國。

再次,文化產業化能積極地引導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充分體現文化的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文化發展的方向性蘊涵在它的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當中。民族性使世界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科學性使文化擺脫愚昧,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大眾性塑造了大眾文化,使文化發展更加具有方向性。大眾文化產品的社會需求量大,消費人群廣泛,傳播的速度快,消費需求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經常改變。正是由于大眾文化具有這些特點。所以,單靠政府去引導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是很難做到的。只有通過產業化,引入市場機制,進行商業運作,才能實現供求關系的平衡。文化的大眾性的發展方向才能更加清晰地體現出來。

2.文化產業化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有效動力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的經濟發展戰略,特別強調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于第三產業,其中包括文化產業。在我國現有的產業布局中,第三產業的發展還不充分,而在第三產業中,文化產業又是相對薄弱的環節。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除了第一、第二產業及其內部各部門之間要進行調整之外,還應該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來加大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其運行質量。文化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發達國家表現得十分明顯,在我國也已經顯現出來。美國的影視業已經成為全美國居于前列的創匯產業,可以與其航天工業、航空工業、現代電子工業并駕齊驅;英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均速度是整個經濟增長率的近兩倍;日本娛樂業的收入與汽車工業的產值大體相當。在推行積極財政,以消費拉動需求,進而帶動社會經濟總量增加的政策環境下,我國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在一定范圍內刺激了國內消費需求。據統計,我國2000年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800多億元,到2005年達到6000億元。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是5200億元,這意味著從2000年到2005年這5年間,我國的經濟增量當中有5200億元是由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的。同時,化消費總量的增加也引起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它會使我國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繼續下降,進而使我們離完全意義的小康社會更進一步。3.文化產業化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助推器

文化作為精神產品,它首先表現為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及其相關的政治輿論、政治信息作為文化產品在社會政治制度建設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政治法律思想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先導,是黨和國家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的依據,它影響著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水平,也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進程。文化產業能夠提高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輿論、政府信息的傳播速度和內在質量,保證政治制度建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進而提高政治的文明程度。比如現代大眾傳播業、出版業已經走上了產業化道路。它們除了承擔著社會公共輿論信息的傳播任務之外,還承擔著社會政治輿論的傳播任務。傳播的內容就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由于大眾傳播的介入,政治法律思想以及政治輿論、政治信息的公開程度增強,使它們的真實性、健康性更能得到保證。隨著大眾傳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傳播技術和手段的發展進步,傳播范圍的擴大,社會輿論、政治輿論的公開、公正程度的加大,不健康的輿論信息將被有力地阻擋在傳播路徑之外。這將會提高黨和國家決策的科學性,增強公民的民主與法律意識,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設走向民主與文明。

4.文化產業化是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的綜合評價指標,它是一個國家各方面實力的總和。在這個評價指標體系當中,不僅包括政治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外交實力,也包括含有科學技術在內的文化實力。文化實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不論在人類的發展歷史當中,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力的競爭始終都表現為經濟實力、政治實力、軍事實力和文化實力的競爭。

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發達國家不僅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對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施加巨大壓力,而且還在文化上利用其發達的文化產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滲透。甚至一些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推行強權的同時,也不斷地推行他們的文化霸權。

與霸權文化的滲透力相比,發展中國家抵御外來文化入侵的能力較弱。其原因在于文化產業化水平不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差,制約了文化國力的提高。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隨著文化產業化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大量文化產品在發達國家被作為工業產品生產出來或被直接作為精神商品投入消費領域,中國文化在國際競爭中面臨的壓力與挑戰越來越大。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們還將面臨如何應對文化霸權的問題。我們要提高綜合國力,除了其他方面的競爭力要繼續保持不斷增強的勢頭之外,還必須加快發展包括科技在內的文化產業,提高科技文化的國際競爭力,進而促進綜合國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瑩張志勇:發展文化產業化是社會全面進步的客觀需要.理論觀察,2004年第2期

[2]萬錦:談談文化產業化.撫州師專學報,2003年3月第22卷第1期

[3]張志剛施娜:試論我國文化產業化的必然性.晉陽學刊,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