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虛靜觀社會價值論文
時間:2022-07-13 11:38:00
導語:老子的虛靜觀社會價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作為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的《道德經》中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勝躁,寒勝熱”的思想,其中的虛靜,是哲學意義上的虛靜,是建立在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的基礎之上的,同時它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范疇。就虛靜本身而言,其特點可概括為:排除主觀之成見﹑雜念﹑嗜欲,保持內心平靜清澈﹑聚精會神﹑心智專一。另外“虛靜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靜”蘊藏著“以靜制動”“以靜養智”“寧靜致遠”“清靜無為天下正”的智慧。虛靜觀還對音樂書畫茶道有重要的影響。結合當今社會現狀,虛靜觀的現實價值和意義顯而易見,其影響極其深遠。
引言
《辭海》云:老子,相傳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世人。一說即老聃,字伯陽,楚國苦縣(現在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在周王朝擔任守藏室史官。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時代末期,老子年齡比孔子稍長,傳說孔子曾問禮于老聃。據說他看到周室衰微,便隱退。西出函谷關,至秦,莫知所終。他路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強留他著書,他便寫出了《道德經》(即《老子》一書)五千言而后離去。老子是中國古代具有原創意義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源頭之一,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老子生平在史書中的記載甚少,明確一記錄老子生平的最早文獻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它如《史記·孔子世家》和《莊子》的《天道》、《天地》、《天運》、《田子方》、《知北游》等篇中有零星記載,但都不詳盡。關于老子其人其書,長期以來學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這些問題又是研究老子哲學所不容回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對于老子生平,學界一般依據司馬遷《史一記·老子韓非列傳》中的一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號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馬遷在此肯定了老子姓李名耳,是周守藏室史(相當于今天的國家檔案館館長)。
老子是中國古代第一位辯證法大師。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智慧的巨人。哲學是認知的最高王國,孕育著人類智慧之愛,輻射著人類智慧之美,哲學家因此而被稱為人類智慧之友。有的哲學家冷峻似冰,有的哲學家熾熱如火;有的哲學家立足大地洞察世界,有的哲學家高懸太空俯視塵世;有的哲學家置身于社會運動參與斗爭,有的哲學家深居書齋冥想沉思。他們各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對宇宙、世界、社會、人生追索求知并作出了各自的回答。而哲學的思考.是探求奧秘、尋根究底、了無窮盡的思考。哲學的這種思維特性,決定了哲學的思考必然伴隨著批判性。哲學的面孔是沉靜的,在沉靜中卻含有澎湃的激情,猶之于沉默的山巖地殼蘊蓄著熾烈的地火熔漿一樣。哲學就是這樣的人類智慧之愛,像“諾亞方舟”,希望拯救人類,駛離苦海,指向幸福彼岸;就是這樣的人類智慧之美,要破“司芬克斯”食人之謎,洞照人生光明之路,指向美的樂土;就是這樣的人類智慧之友,不是君凌人類之神。“神喻”禁錮人腦,哲學家釋放人思。老子就是這樣一位哲學家,他似乎高懸太空,實則立足人世;他貌似虛靜,卻滿溢愛之情;他倡“無為”,結果是“無不為”;他言“守靜”,實為“制動”;他甘“居后",反而“占先”;他主“不爭”,實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要之,無為消極其外,有為積極其內。智者精思妙涵深邃,充滿了智慧之愛,閃爍著智慧之美,成為人類智慧之友。因此,老子哲學思想就自然被認為是生命的智慧。
《老子》一書,是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先河的哲理詩,是中國這一智慧巨本對宇宙、人生、社會、政治認知的哲學格言。五千精妙,博大精深。邀遠眇要,是中國思想史上一次燦爛的日出。其中有對老子及其書的評價: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孔子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執,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群臣并至,使多自明也。”
——司馬遷
面對世事的紛擾,老子主張人生應該致虛守靜。他認為,道是世界萬物的根源,道體雖然為虛,但是它發揮出來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這里的“虛”并不是指空虛無物,而是形容一個人謙虛謹慎,胸懷坦蕩。虛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滿的意思,自滿會產生許多的弊病,自滿會讓人停滯不前,無法進步。
有關老子思想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水的意象﹑處世哲學﹑無欲觀﹑教育﹑和諧﹑環境等理念的領域,對于其“虛靜觀”思想的研究寥寥無幾,本文將比較全面﹑系統地對“虛靜”進行闡釋。其中包括:“虛靜觀”的涵義,“虛靜觀”的作用,“虛靜觀”的當代價值。對于虛靜觀的涵義,首先從老子的《道德經》的篇章中選取有關虛靜內容的描寫;其次,簡單地從佛道儒的關系闡述虛靜觀;最后,從虛靜觀的認識發展論(《大克鼎》—《老子》—《管子》—《莊子》—《荀子》)進行說明。對于虛靜觀的作用,首先從虛靜觀中“靜”的作用出發,包括“以靜制動,以靜養智,寧靜致遠,清靜無為天下正”四個方面;其次,從虛靜觀的藝術作用出發,包括文學﹑音樂﹑書法﹑繪畫﹑茶道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虛靜觀”之涵義
(一)老子的虛靜觀
老子教人們“虛”、“靜”的生存智慧心理能夠不斷保持平衡,不能靠一時的想通某個道理,而是要靠內在的修養:“虛”、“靜”。“虛”是什么意思?“虛”就是空,空就是通,通就是靈,靈就能動,所以叫做虛空,叫做通靈,叫做靈動。當你的心虛了、空了、通了、靈了,你就靈動了,你就聰明了。“靜”是什么?“靜”就是清,靜了就能夠清,清了就能夠明,明了不就聰明了嗎!“虛”了“靜”了,心理、人格有了力量,就永遠能夠抵抗外來的誘惑與干擾。但這不是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講六個字,第一個“致虛極”,要達到一個極頂,虛的極頂。什么叫虛的極頂,就是不斷地歷練,達到一個高境界,不是虛一點、虛一時,而是整個全過程修煉到這個境界。
(二)簡述佛道儒的“虛靜觀”
佛教倡導清心養神,即“戒能清心”,“定能生慧”。這里“戒”實際上是清心法”。佛家有五戒、八戒、十戒等;息慮靜緣為“定”,破惡證真為“慧”,發慧必先修定。佛法的定、寂、靜、空、誠、虛為養神境界,而慧、感、知、靈、明、覺則是養神的功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道德經》主張“清靜無為”、“抱神以靜”、“少私寡欲”,強調“虛其心,實其腹”,主張“虛靜恬淡,寂寞無為”,“還精補腦”,“虛靜修神”,排除憂患,以免神躁,才能長壽。道家的“虛靜說”強調的是本體,是內在精神,是人與外界的超功利關系,是人的自由本質,是以追求人生的解放為目的”的。
儒家主張“非禮勿為”,心有禮則為“正”,意有禮則為“誠”,身有禮方為“立”,人有禮方為“仁”,“正、誠、立、仁”正是人心身健康的標準。“靜而能慮”這是儒家的“養生法”。闡明了“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正所謂:“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明則智慧生”。但是,由于儒家整個哲學思想過于強調人與社會的功利關系,過于強調社會理性,過于強調“致用”,因而,它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是倫理教育和認識教育方面,它的“虛靜說”對審美的影響也主要是外在的、理性的調節作用方面,未能深入地契合審美心靈的實際。
(三)“虛靜觀”認識論的發展
(1)《大克鼎》上的“沖上劂心,虛靜于猷”
“虛靜”是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虛靜”并不是莊子的原創,早在周厲王時代的《大克鼎》銘文中就有“沖上劂心,虛靜于猷”的講法,指的是敬天崇祖儀式中的一種謙遜、和穆、虔敬、靜寂的心態。
(2)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就是將后天的種種欲望、成見、心機等加以消解、清凈,因為這些東西往往將原本清純圓滿的人心閉塞、騷亂。“守靜”,是致虛的必經途徑。人通過守靜的功夫,洗滌心靈上蒙受的喧囂與塵埃,恢復心靈的清脫空明;從而拓展心靈的新空間,積儲生命的能量,在深蓄厚養中實現靈魂的升華。
老子講虛靜,首先是哲學意義上的虛靜,是建立在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基礎之上的。中國古代哲學尤為關注理想人生問題,強調人的修養在人生實踐中的重要意義。儒家講修身是為了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道家講修身是為了實現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目的。在道家看來,整個宇宙是和諧的,作為宇宙中的人也應該是和諧的。然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往往被禮義道德、智慧巧利等因素所纏繞,這就需要一種特殊的修養功夫,以清除妨礙和諧的各種干擾,讓心靈恢復到原始的樸素狀態。這種特殊的修養功夫,就是虛靜的心理過程。從宇宙論和認識論角度講,“道”是自在自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體,而虛靜則是“道沖”(虛空),是道的本體存在形態。道的這種特殊存在形態,決定了它不可能為人的一般感知方式所認識。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日靜。”(《老子·第十六章》)王弼注云:“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于虛,動起于靜,故萬物雖注。”也就是說,道的本體是靜,動由靜而起,又歸于靜,動只是靜的外在表現形式。因此,體道者只有虛靜其心,靜觀萬物,全身心地融人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才能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體驗到宇宙深處的寧靜,也才能與道周游,產生至美至樂。
(3)《管子》的靜因之道
戰國時宋钘、尹文的認識方法。他們說:“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管子·心術上》)主張采取清靜客觀態度觀察事物。《管子》的“虛靜”論明顯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管子》的“虛靜”論則是作為思維的特征而提出的:“心之在體,君子位也。九竅之有職,官之分也。心處其道,九竅循理”,“虛其欲,神將入舍;掃除不潔,神乃留處”(‘心術上*)。這里的意思是說:思維器官在人體上處于主宰地位。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接觸外界,各有各的作用。思維若按正常規律進行,耳、目等器官也就會按常規發生作用。只有排除各種嗜欲,人的智慧和靈感才會產生和保留。這里實質是在說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如果一味受物欲和私欲的支配,失去理性的控制,那么人的思維就會被窒息;感性認識只有在理性認識正確指導下才會發生作用。《管子》的這種認識論,對美感思維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呂氏春秋》中說:“天生人而使人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圣人修節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仲春紀.情欲》),這里的“欲”與“情”發生了聯系,從節“欲”到節“情”,這是從《管子》的認識論向美感論發展。兩漢的《淮南子》又發展了《管子》的“虛靜”說,認為“視于無形,則得其所見矣。聽于無聲,則得其所聞矣”(《說林訓》),“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原道訓》),使“虛靜”說更具有美感的特性,將感性與理性辯證地統一了起來。魏晉之后,“虛靜”說則被大量運用于藝術創作和欣賞,如顧愷之提出的“悟對之通神”(‘歷代名畫記》卷五),“悟對”就是“虛對”,也即對而不對,這是要求畫家作畫時既要把握對象的特征,又要領會其精神實質,達到“通神”的境界。
(4)《莊子》的“心齋”“坐忘”
《莊子·人間世》中的“心齋”概念: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何方。”仲尼曰:“齋,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嗥不宜。”顏回曰:“回家之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莊子·大宗師》中的“坐忘”概念:
顏回日:“回益矣。”仲尼日:“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日:“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后也。”
“離形”﹑“墮肢體”,實即擺脫人的欲念所由產生的生理存在;“去知”“黜聰明”,實即排除人的知識所由獲得的理知分析活動。而只有通過“外天下—外物—外生”的修煉步驟,才能超越感性和理知的局限,達到莊子的心齋和坐忘,這就是虛靜的真正含義。虛靜的要義,使精神清洗掉周圍世界理知和生存本身對它的玷染,以生成一種“高度修養境界的空靈明覺之心”。
(5)《荀子》的“虛壹而靜”
鑒于人們在認識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虛壹而靜”的“解蔽”方法。荀子所謂“虛”,指不以已有的認識妨礙再去接受新的認識;“壹”,指思想專一;“靜”,指思想寧靜。荀子認為“心”要知“道”,就必須做到虛心、專心、靜心。他說:“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藏害所將受謂之虛”“藏”即獲得的認識。荀子認為,不能因為已有的認識而妨礙接受新的認識,所以“虛”是針對“藏”而言的。他又說: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有分辨差異,同時“兼知”多種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時得到多種不同的認識,這就是“兩”。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認識一種事物、精通一門學問,就必須專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對那一種事物的認識而妨礙對這一種事物的認識,這就是“一”。“一”和“兩”的這種辯證統一就是“壹”。荀子強調:心枝則無知,側則不精,貳則疑惑。壹于道以贊稽之,萬物可兼知也。身盡其故則美。美不可兩也,故知者擇一而壹焉。“擇一而壹”也就是專一、專心。荀子還說: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同上)心是動的,不動就不能思維,但要正常思維就必須排除各種干擾,讓思想靜下來。所謂“靜”就是不讓各種胡思亂想和煩惱來擾亂思維。荀子認為,正確處理好“藏”與“虛”、“兩”與“壹”、“動”與“靜”三對矛盾的關系,做到“虛查而靜”,就能達到“大清明”的境界,做到“坐于室而見四海,處于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
二“虛靜觀”的作用
(一)“虛靜觀”中“靜”的作用
(1)以靜制動
王弼以靜制動
王弼從宇宙生成論的研究轉向對宇宙本體論探究,提出了“以靜制動的哲學理念。他說,萬物從“靜”中來,又回到“靜”中去。王弼認為,運動是暫時的,相對的,有條件的,靜止則是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王弼認為,只有把握住作為萬變的原因而本身并不變化的“本”,才能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居于主動的地位。以靜制動的形而上學動靜觀,必然要導出“靜為躁君,安為動主”的政治原則。王弼教導統治者,要善于以靜制動,“息亂以靜”,這才是君臨天下的“可久之道”;如果違背了這一原則,“離其清靜,行其躁欲”,必然造成天下大亂的不堪之局。為了防止社會矛盾激化.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王養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影。”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莊子認為,呆若木雞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其實可以斗,可以應戰,可以嚇退群雞活蹦亂跳、驕態畢露的雞,不是最厲害的。目光凝聚、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敵人望風而逃。木雞不易得,養雞人知道。武林高手難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雞”,這是斗雞追求的境界。不是驕氣,不是盛氣,最終是一分呆氣。
莊子這則寓言很有趣,同時也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讓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說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莊子看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現出來的也許是愚鈍,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來卻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別人誤解為膽怯。但是,如果真正處于非常境況時,這些人往往能夠表現出非同尋常的能力。莊子通過這則寓言,也許是在闡明“相反的兩極在某種高度便相互接近轉化”的道理,這正是道家思想所特有的辯證思維。
(2)靜中生慧
何為“靜”?靜,不光是指聽覺上的靜,更應是心靜。要想有一番成就,你得先靜下心來。
要想有成就,想“生慧”,你就得“靜”。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要是不靜,怎么能獨自坐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最后得到拯救眾生的真諦?東晉的陶淵明要是不“靜”,怎么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田中耕一要是不“靜”,怎么能默默耕耘,潛心研究,最后開啟生物新領域的大門?這些人面對塵世的喧囂,靜下心來,潛心于自己的事業,靜中生慧,最后才獲得成就。說到了“心靜”,到底什么才算“心靜”?怎樣才算“心靜”呢?釋迦牟尼靜坐于菩提樹下,放棄王子之位,靜思以悟道,這是一種方法;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侍奉“鄉里小兒”,遠離邪惡,躬耕田園,踏踏實實的做一點實在事,也是一種方法。由此可見,讓自己心靜的辦法很多,從這些人的成功,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要想做到心靜,就要“心歸自我”,不要讓“心以身為行役”。
當然,這里的靜,并非是不“為”,默默無聞,并非“默默無為”,而勸諫人們去隱居深山,遠離社會生活;或去追求幽深的象牙之塔。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刻意追求一些不必要的東西,為聲名所牽累,而是要在知識的海洋中一個猛子扎下去,靜心琢磨,潛心鉆研,去掉浮躁之心。在這種“靜”的心態中,就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心靜,可以幫助你生出智慧之花。
(3)寧靜致遠
寧靜不是心如死水,清靜無為;不是保守僵化,裹足不前;而是虛靜以海納百川,沉靜以潛思深遠,冷靜以從容自如,定靜以篤志守一。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在出游途中,信步所至,卻見一條大江橫亙在眼前。此時,他沒有急急忙忙去設法渡江,也沒有匆匆走回舊路,而是悠閑從容地坐在草地上,心情平淡地欣賞著天上的云起云落、云聚云散,品味著它們在時快時慢中變幻不定的圖案……現了這兩句看似平淡卻極富禪意的千古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平淡的詩句,卻已活潑地表達出了詩人的心境與自然韻律的和諧合拍,當詩人人神地靜觀云聚云散時,物我已融為一體。他因靜坐而神飄云際,因靜坐而得道適意,從而領受了坐行住臥皆禪的神髓,表明了對順其自然的人生觀的推崇,心智不再被生活表層的種種繁雜所迷惑,從而保持了心緒的協調與寧靜,這就是禪。
虛靜能海納百川后成其大。人心只有虛靜,不為世俗雜念所占據干擾,才能胸懷開闊,容天下萬物。若“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是故此心貴虛。這段話告訴我們,眼中有白霸,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耳中有鳴響,聽到的一切也都是不真實的;心中有物欲,對待任何事物都會產生非分之念。因此,人心責虛。而“躁心浮氣,淺衰狹量,此八字進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靜。靜則凝重。靜中鏡自是寬闊。可見,人心“虛壹而靜”,才能不狹隘,不浮躁。才能識大理、明大義,認識事物的真實本質,把握宇宙萬物的玄機奧秘。
(4)清靜無為天下正
萬物盡管紛紛擾擾,最后無一不返回它們的本根,而返本歸根就叫“靜”。可見清靜無為是萬物的本性,只有清靜無為才能在天下領袖群倫。
平靜是天地的“水平儀”,恬靜是個人最高的精神境界。心神寧靜便能空明,空明便能充實,充實便能和諧完滿。恬靜后思慮便能勾深致遠,恬靜后行動便無往而不宜。同時只有心靈恬靜才能處無為之事,而惟無為才能無不為。
清靜無為是萬物的本性,明白了這個道理來做君主就會英明,懂得了這個道理來做大臣就會賢能,甚至深明此理后退隱山林優游江海,也能贏得隱士的敬重;深明此理后投身政治報效國家,一定會成就大業深得民心。
清靜無為的人求學則與日俱進,從政則會大功告成,指揮千軍萬馬則無往而不勝。有人以為將軍只需要勇敢無畏,清靜無為只是學者書生所必須具備的品性,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在兩軍對陣的關鍵時刻最要緊的是頭腦冷靜,只有冷靜才能準確判斷敵我的形勢,不能清靜而躁動不安的人就會魯莽行事,魯莽行事就可能一敗涂地。因而容易輕躁沖動的人只宜當士兵,若當統帥就可能讓許多士兵送命。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士兵們可以奮不顧身沖鋒陷陣,而指揮戰斗的統帥則必須冷靜鎮定,稍有輕躁就將白亂陣腳,自陷絕境。
靜是動的主宰,重是輕的根基。清靜無為的人才能當帥,輕躁莽撞的人只能當兵。
(二)“虛靜觀”的藝術作用
(1)對于音樂的影響
每當聽一首古典樂曲時,便會悠然感到有一股古典的風,裊裊而來。一種幽靜,一種想象。一種美。美到極致。光陰在寂然的一刻,給我們靜與悠然的遐思。
在那古典樂曲展開的思緒里,在靜夜里聽來,更添幾許幽靜與典雅。幽靜里帶著清韻與美。典雅中透著古典情結與文人的優雅氣質。這樣的時刻,你的心事是舒展的。安祥的。也許還有些憂愁,有些生活中的不如意。但隨那弦音的開合疏落,沒什么不能放下的。這樣靜幽恒美的音樂給人的,便是曠遠的想象。讓你的心靈潔凈,一種脫俗超塵的感悟,可以演繹得那么精致輕盈。音樂之外蔓延一個個幽幽夢境。
音樂是一種在時空中運動著的有組織的樂音,是表現人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并通過聽覺引起審美欣賞活動的藝術。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此時無聲勝有聲”,便是對音樂中的動與靜的最好的描繪。琵琶女的演奏何以出現“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呢?不是別的,正是因為“別有憂愁暗恨生”之故。此時音樂表面形式上的靜止,實際是情感深處更為激越的運動。
(2)對于茶道的影響
中國茶道,就是要通過虛靜的工夫進修,消解生理作用,使主體精神得以呈現,醒悟心靈的本真狀態,昭明天理,頓覺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所在;在茶道中完成主體與萬有客體的融合,將人與自然和諧地統一起來。
老子認為,萬物由壯而老,由盛而衰,出于虛靜而歸于虛靜,人亦應如此。然而與萬物不同的是,人隨時可能出現欲望,隨時可能妄動;有欲則不虛,有動則不靜,因此人類的生命活動常常是有違自然的。人的欲望可能使他偏離自然,所以人要復歸其生命的本真,就必須憑借自身的工夫。“品茶”的過程也就是心性修煉與涵養的過程。“品”的時候,得到山川靈氣的啟發,虛靜之根得以復蘇,精神力量得以擴充,人格魅力得以提高,人的生命體驗、道德體驗都在“品”的過程中得到極大豐富。
(3)對于書法的影響
小楷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書法寶庫里的一株奇葩,在古代有著悠久而燦爛的輝煌成就。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致虛守靜”被道家創始人老子第一次提出,而劉勰則運用在文藝創作上并推廣而深化,提出了審美虛靜說:“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文心雕龍·神思》)劉勰認為“虛靜”是“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是文藝創作過程中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環節,它是藝術創作前喚起想象的起跑線,更是貫穿著藝術創作中審美感知的心態變化的全部流程。如果在創作中,藝術家不能處于虛靜的狀態,則會出現“關鍵將塞,神有遁心”(劉勰《文心雕龍·神思》),而虛靜的方法則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集中注意力,專于一境,清洗主觀上的雜念、陳見,使審美主體處于寧靜清空的狀態。顯然,這是藝術創作中的一種最佳心理態勢。周星蓮《臨池管見》說:“作書能養氣,亦能助氣。靜坐作楷法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矜躁俱平。”獨居一室,不聞窗外之事,把筆濡墨,臨上幾行《黃庭經》,回味逸少“籠鵝而歸”的喜悅;摹寫幾行《洛神賦》,涵詠大令虛和簡靜、靈秀流美之韻致。不覺窗外花開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陶養性情,解脫煩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極大的解放。從書法藝術的創作心理上來看,當一個書家獲得真正的創作自由時,他完全擺脫了創作動機上的功利和創作上刻意于佳的心理負累,技法運用熟練似庖丁解牛,自身的審美性靈得到充分的抒發。從必然走向自由,由有意走向無意的境界。當前,從書齋文化里走出來的傳統書法藝術遭遇了史無前例的變革,正是在這場變革中,傳統的書法藝術獲得了新生,從古代文人的孤芳自賞走向了現代藝術家更為廣闊的情感訴求,書法藝術給予現代人的精神渴求和視覺愉悅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小楷書法藝術也將在當代煥發出更加令人振奮的精神。
(4)對于繪畫的影響
中國繪畫藝術整體來說不像西方那樣張揚個性,而是以“無為”與“虛靜中和”為尚。中國畫強調的是意境美和空靈的境界,其藝術形象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近乎虛幻的境界更能引人入勝。中國畫是靠畫家的文化底蘊來支撐的,是畫家對哲學與詩文修養乃至潛意識的自我流露。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畫作,莫過于傳統山水畫,尤其是宋元時代的“文人山水畫”。宋代蘇東坡認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幾乎是文人畫理論最根本的基礎。他們以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教哲學思想為信條,以寫實結合寫意創作出了一大批畫作,其中蘊涵著很多傳統藝術精神。因此,長期以來傳統的山水畫具有不衰的生命力,而從事山水畫創作的人數也最多。
結束語
虛靜是道家修行的一種功夫,功夫成熟就形成一種個性。虛靜中有寬廣的視野,有澄澈靈明的意境,有“天君泰然”的境界,有“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的心情,有處世柔韌自如的德性。虛靜中能體驗到“道”的本體自性,能發散出“德”的良善個性,能涵養出成功的氣概和素質。當人們被外界誘惑而肆意妄動時,由于他們違背了造的規律,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徒傷精力。相反,當他們拋棄主觀私心雜念.心性空靜,達于虛極能境界時,往往就能洞見真理,忙而不亂,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老子提出的“致虛極,守靜篤”的“虛靜”思想不僅對于人們拋開貪念,雜念,澄明心境具有重要的作用,還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
筆者人為對于老子的《道德經》中的“虛靜”思想的真正透徹的理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達到“虛靜”的境界需經過欲望的洗禮,反思,再沉淀后方能真正體悟。
- 上一篇:就業局農民工就業創業報告
- 下一篇:人大代表教師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