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探討

時間:2022-04-03 10:17:00

導語:小議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探討

摘要:大眾文化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最富特征的理論之一。法蘭克福學派在不同時期對“肯定文化”、“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批判,透過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表面現象揭示了大眾文化的商品化、齊一性和強制性的根本特征及其危害。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有明顯的局限和缺陷的,但同時對我們也有現實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肯定文化大眾文化文化工業

20世紀,人類經歷了深刻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精神的沖突:一方面,現代工業文明的高速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增強了人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并使現代化成為一切不發達民族的主導性價值目標;另一方面,西方工業文明的發達又帶來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和人的異化等負面效應,使生存于技術世界中的現代人面臨著深刻的文化危機?,F代西方各種哲學和文化思潮對現代人的這一生存境遇和文化危機進行了多方面的剖析和批判,從不同視角建構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論。其中,法蘭克福學派對發達工業社會的大眾文化批判占據了十分獨特和重要的地位,從而大眾文化批判成為法蘭克福學派最富特征的理論之一。

一、“肯定文化”、“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

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這是有其歷史背景的。20世紀30年代后期的西方社會,娛樂工業的出現,大眾傳播媒介的成長,納粹及其他極權國家對文化的野蠻操縱,批判理論家們移居美國之后對美國電影業和錄音工業顯赫地位的發現及震撼,所有這一切導致了法蘭克福學派把眼光轉向對當代資本主義變化著的文化模式的評估,即開始注重研究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問題。可以說,大眾文化批判構成法蘭克福學派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及后來的許多著作的一個中心主題?!拔幕I的批判理論花費三十年時間才取得成功”,這實際上點出了法蘭克福學派提出文化工業論的時間。具體地說,該學派在歷史上依次提出了三個密切聯系,但又有所區別的概念,即“肯定文化’’(affirmafiveculture),“大眾文化”(massculture)和“文化工業”(cultureindustry)?;艨撕D?936年所寫的《利己主義和自由運動》一文中首先提出“肯定文化”的概念;馬爾庫塞次年寫了一篇題為《文化肯定性質》的長篇論文,展開了霍克海默的這一概念;;1942年,霍克海默和盧旺塔爾在通信中提出“大眾文化”的概念;而在被奉為當代研究“大眾文化”的“開山之作”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則使用“文化工業”一詞,以取代“大眾文化”。

什么是肯定文化?按馬爾庫塞的觀點,“肯定文化”是資本主義這一特定時代的產物。新興的資產階級將他們對一種新的社會自由的要求奠定在人類理性的普遍的基礎上,但是理性和自由并沒有超越這些資產者自身的利益范圍,而他們的利益越發與大多數人的利益對立起來。對資產階級來說,這是一個大難題。為了應付這一難題,他們想出的辦法就是制造“肯定文化”。在馬爾庫塞看來,這種文化是從現存秩序的利益出發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反映?!翱隙ㄎ幕钡幕竟δ芗仁翘峁┮环N辯護,充當現實的裝飾品,引導人們同現存秩序相調和,又可使人在幻想中得到滿足,平息人的反叛欲望。也就是說,如果肯定文化在早期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還有其積極一面的話,那么到后來,它則完全起著消極作用。在壟斷資本主義或發達工業社會,肯定文化日益蛻變為單面文化。在發達工業社會,文化的成就本應是人們獲得自由的前提,現在卻異化為意識形態,成為統治和奴役的工具。

20世紀40年代初,法蘭克福學派的一些主要成員移居美國之后,則把注意力從肯定文化的研究轉移到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的批判。大眾文化與文化工業意義相近,但為什么用“文化工業”取代了“大眾文化”?阿多諾在后來的《文化工業再考察》(1967)一文中作了說明:在我們的設計草案里,我們談到了“大眾文化”。我們用“文化工業”取代這一表述,以便一開始就排除其倡導者的下述解釋的可能:這是一個類似一種從大眾本身、從流行藝術的當前形式自覺地產生出來的文化問題。文化工業必須與后者嚴格區分。阿多諾在這里講得非常明白,他之所以選擇“文化工業”這種表述而舍棄“大眾文化”,主要原因是防止人們望文生義,認為大眾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從人民大眾出發,為人民大眾服務。他明確說明“大眾文化不是為大眾服務的文化”。那么何謂“大眾文化”?按照法蘭克福學派的觀點,大眾文化是指借助于大眾傳播媒介而流行于大眾之中的通俗文化;它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物質基礎的融合,是資本主義商品制度的組成部分;它在閑暇時間內操縱廣大群眾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統治和維護現狀的順從意識。

二、大眾文化的特性及其危害

1.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否定了文化藝術的獨立自主性

“商品化”是法蘭克福學派概括的大眾文化的最顯著特征,具體地說,文化工業“呈現商品化趨勢,具有拜物教特性”。當代資本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科技的進步、經濟和行政管理的集中化使大眾文化的商品化成為可能。文化變成一種工業,從一開始“文化工業”的產品就是作為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而被生產出來的,文化藝術已同商業密切結合在一起,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接受為價值規律所統攝,納人了市場交換的軌道,這樣文化藝術便失去了它的獨立自主性。

2.大眾文化的齊一性扼殺了個性和創造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一直認為,由于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其制造者為了消費而進行生產,從而這種生產完全是標準化的,類似于工廠生產出來,被大眾購買?!吧踔琳螌κ謧兊拿缹W活動都成為同一的和熱情服從鐵幕系統的韻律的活動”[1]“在今天,文化給一切事物都貼上了同樣的標簽。電影、廣播和雜志制造了一個系統。不僅各個部分之間能夠取得一致,各個部分在整體上,也能夠取得一致。}}[1]151文化促進和反復宣傳某個成功的作品,使風靡一時的歌曲和連續劇可周而復始出現。因此,文化工業的產品以標準化和偽個別性作為特征,這種特征使它們有別于自主藝術。文化工業產品的模仿、標準化、偽個別性扼殺了藝術的生命,藝術的創造性、獨創性和個性。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都整齊劃一、協調一致,有共同的規范時,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只能反映國家的精神和國家的整個生活,別無其他。

3.大眾文化的強制性使大眾文化墮落成為現實統治辯護的意識形態工具

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批判最集中的是批判了它對其接收者的強制性。他們把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極權主義歸結為資本主義的文化工業對大眾意識形態的操縱,從《啟蒙辯證法》,經過((愛欲與文明》,直到20世紀60年代《單向度的人》,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即意識形態》,都貫穿著文化=意識形態=操縱性工作的典型模式。在他們看來,工業發達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就是通過文化工業進行意識形態的控制。他們認為,由于文化工業的典型做法是“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使“閑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給他的東西”,于是就有了強制性,剝奪了大眾自主的、個人的感性能力和主動性,剝奪了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只能作機械的反應。大眾意識由于受到這種喪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輸,也就逐步習慣于對現實采取順從和非批判的態度。從這一認識出發,他們把“大眾文化”喻為鞏固先行秩序的“社會水泥”。他們把文化工業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控制形式,強調這種“操縱意識”取代了馬克思主義所注重的政治經濟形式而成為當代資本主義的統治形式。

三、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啟示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自問世以來產生了持久的歷史性影響。在西方,方興未艾的文化研究思潮、文藝美學理論以及大眾傳媒理論,幾乎無一不從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汲取某種理論滋養。這種影響既表現為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激進批判立場和觀點的認同與積極回應,也表現為對這種立場和觀點的批判與否定。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評價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呢?

不可否認的是,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對大眾文化的涵義、特征和危害的分析是振聾發饋的。在馬克思的時代,大眾文化還沒有像20世紀那樣成為全球性的文化形態,還沒有充分暴露它的負面作用,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沒有來得及對這種文化形態做出相應的批評。但是,實際上,馬克思已經預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不利于藝術和文化的健康發展的。馬克思曾敏銳地預見到,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藝術生產不可避免地陷人商品生產的軌道,而商品生產是藝術的大敵。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就同某些精神生產部門如藝術和詩歌相敵對”。r}進人20世紀,大眾文化成為全球性的文化形態。大眾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和電子信息化而產生的,其生產方式和生產基礎是工業化的流水線作業,其實質則是一種商業性的運作機制。它為大眾提供了多種多樣休閑娛樂的方式。但是,大眾文化在消解了古典美學的和諧、崇高和偉大的同時,也消解了人類的一些最珍貴的文化財富,在普及文化和藝術的同時也消解了文化和藝術本身的內涵,它使文化失去了它原本所有的深沉的思想和厚重的韻味,變成了一種過眼煙云式的東西,一種所謂的文化快餐—用過就扔、看了就忘。所以,法蘭克福學派在歷史現象學意義上真實地再現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文化領域中出現的新現象。法蘭克福學派力圖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或發達工業社會與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不同的文化模式;指出了當代資本主義文化日益商品化的一般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文化事業的危害。法蘭克福學派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局限性,揭露批判壟斷資產階級把文化變成為現實和統治辯護的意識形態工具,指出了由此產生的種種消極異化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確出現了商品經濟全面滲透(包括向藝術滲透)的歷史趨勢。因此,文化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向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低頭屈服的墮落傾向,文化藝術失去了自身存在的自律性和獨立性,藝術被嚴重地物化。

然而,我們同時也不能否認其所顯示的片面性和缺陷。一是法蘭克福學派沒有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文化采取辯證的態度,有全盤否定這種文化的明顯傾向。二是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沒有真正做到從歷史的現實發展上、從藝術本身的動態變化中準確地揭示和分析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對古典和現代藝術的懷戀和感傷,表達了一種理想主義、浪漫主義的濟世情懷。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有現實的啟發、借鑒意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中國的文化事業逐步被推向市場,文化、藝術的商品化成了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應如何看待文化事業的商品化趨勢,如何處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關系?文化事業如何為經濟建設服務?如何處理好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這都是我們必須認真加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當“快餐”性質的大眾文化正逐漸把傳統文化的精神氣韻消融在娛樂性的感官刺激的宣泄之中的時候,當“繁榮”的大眾文化正逐漸銷蝕我們的想象力的時候,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使我們領悟到:作為精神形態的文化,畢竟有別于具體的物質,它的生產與消費有它自己獨特的方式和目標,文化活動必須以經濟為后盾,但文化價值的實現又不能以金錢作為唯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