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弊端及對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4 08:25:00
導語:我國高額外匯儲備弊端及對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外匯儲備外匯管制金融危機
[論文摘要]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8088億美元,影響了我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并使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增加。為減少高額外匯儲備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應采取放松外匯管制,調整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戰略目標,建立以專業化投資管理公司為主體的外匯儲備管理運作體系等措施。
外匯儲備是反映一國經濟、金融實力的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變量,對宏觀經濟的調節能力日漸重要,但一國外匯儲備的持有并不是越多越好,適度的外匯儲備是一國經濟正常發展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外匯儲備高達18088億美元,對我國經濟發展存在一系列不利影響。
一、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對經濟的不利影響
1.高漲的外匯儲備影響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
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外匯儲備變動是貨幣供給的重要渠道。一國的貨幣供應量是由中央銀行發行,再通過各種渠道向市場投放的貨幣數量。外匯占款是中央銀行持有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貨幣投放。同時,外匯儲備占款具有高能貨幣的性質,通過乘數效應可以對貨幣供應產生成倍的放大作用。當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時,外匯市場上供過于求。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中央銀行必須投放基礎貨幣購入外匯以保持供求平衡,這會造成基礎貨幣的增加,在貨幣乘數作用下會進一步帶來貨幣總量的多倍擴張。外匯占款在基礎貨幣投放中的比例不斷攀升,2005年至2008年8月更是分別達到110%、127.3%、126.4%和135%。為了避免貨幣的過度投放,中央銀行不得不采取緊縮國內信貸的政策,2006年以來人民銀行15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不斷在公開市場上發行票據回籠基于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力圖使外匯儲備的增加對國內貨幣供給總量的影響完全或部分抵消,但收效甚微。巨額外匯儲備給貨幣政策自主性帶來壓力,導致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的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并成為當前流動性過剩的最主要根源。同時,人民銀行為了沖銷由于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量過大,人民銀行不斷發行央行票據回籠貨幣。
2.加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高漲的外匯儲備,進一步增加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近幾年,不僅美國、日本大力鼓吹人民幣升值,而且過去外逃的資金也在回流,甚至有大量投機熱錢“潛渡”我國。從2005年7月21日至2008年10月9日,人民幣匯率從1美元兌換8.11人民幣升至1美元兌換6.8310人民幣,人民幣升值幅度達18.7%。并隨著美國出現次貸危機不斷下調美元利率,人為地拉大與人民幣利率的差距,從而進一步擴大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使人民幣匯率繼續升值的壓力仍然很大,美國等國家仍在利用我國高外匯儲備的存在,繼續脅迫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升值,以便從中達到更多漁利的目的。
3.增加了持有外匯的成本
外匯儲備大量增加,需要付出高額成本。一方面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從國際金融市場籌措資金時要被強加風險溢價,從而必須支付高昂的利息;另一方面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外匯儲備一般不能用于國內消費和投資,不能利用這些資源取得相應收益;而只能用于國外投資,尤其是流動性較強的債券投資。我國外匯儲備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投資于回報率低的美國短期債券而不能用于國內建設的需要。我國外匯儲備70%以上是美元資產,只要美元貶值,外匯儲備就會縮水。而美元匯率自2002年至今已縮水40%以上,且市場預期,今后美元會持續貶值。而且,在發行人民幣國債購買美元債券的這一借貸過程中,潛在的利率損失不容忽視,最終的實際收益可能是負數。因此,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意味著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時我國將龐大的外匯資產集中存放于美國,可能要承擔某種程度的政治風險。4.加大了資產泡沫,增加了金融危機產生的風險
外匯儲備劇增,加大了人民幣升值預期,與此同時美聯儲加息邊際效益遞減從而降低了資本的吸引,導致國外熱錢大量涌入,巨額的熱錢通過混入外貿經常性賬戶、外資直接投資和QFII等渠道流入。這部分資金都屬于短期資金,具有極大的流動性、投機性,甚至一定程度上具有破壞性,因此并不會在中國進行長期產業投資,也不會乖乖存入到銀行獲取穩定的利息收益,更多的是投入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進行短期投機,2006、2007年房地產價格迅速上漲,股票指數飆升都與“熱錢”的流動有密切的關系。一旦人民幣升值預期不存在,大量“熱錢”會迅速從國內流出,迫使人民銀行為維持匯率穩定賣出美元回籠人民幣。這一方面會減少外匯儲備,同時引起股市暴跌,房地產價格下降,進而拖累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出現金融危機。
5.外匯儲備增加,匯率風險加大
國際市場上各種貨幣的匯率不斷變動,2005年美元對歐元的匯率就大幅降低。由于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的比重大,美元對歐元的匯率下降使我國遭受了很大損失。由于匯率變動頻繁,因而規避風險的難度很大。
二、應對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對策建議
1.調整外匯儲備積極管理的戰略目標
根據國際經驗,各國的外匯儲備積極管理是在滿足儲備資產必要流動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儲備單獨成立專門的投資機構,拓展儲備投資渠道,以提高外匯儲備投資收益水平,并滿足某種戰略目標。對于我國來說,外匯儲備增長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持續增加的巨額外匯儲備不僅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的局面,制約了了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大了宏觀經濟政策內外平衡的壓力,而且也對存量的管理和運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將外匯儲備的積極管理和國家的整體戰略目標結合起來,運用外匯儲備建立資源戰略儲備。
2.放松外匯管制,建立“雙藏機制”
在發達國家,國家的外匯儲備和企業、民間持有的外匯都非常多。而我國主要以國家外匯儲備為主,企業、民間持有外匯受到嚴格限制。2006年4月央行推出了放松外匯管制的新措施,放寬和簡化了國內機構和公眾購匯、投資的限制,并允許個人、企業以購買外匯的方式,通過金融機構對境外投資。2007年2月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并實施《個人外匯管理辦法》,個人年度購匯總額提高到5萬美元。這有利于建立“藏匯于企業”、“藏匯于民”的外匯“雙藏”機制,改變原有的“藏匯于國”的策略,鼓勵企業和居民持有外幣,讓企業、民眾與市場分擔匯率風險,改變國家被動吸納外匯導致儲備大幅增加的被動局面。進一步放寬居民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藏匯于民”,讓民間更多地持有外匯,以此降低官方儲備的增長速度、分散儲備管理風險、提高外匯儲備收益。
3.調整外匯儲備的結構,降低匯率變動風險
首先,在外匯儲備結構中可以考慮進行幣種結構的調整。在我國外匯儲備中,美元占絕大比重。但隨著美元匯率不斷走低,我國外匯儲備資產損失巨大,因此應減少美元的資產比例。同時適應人民幣匯率釘住“一籃子貨幣”的改革體制,適當增加歐元、日元等幣種在我國外匯儲備資產中的比重。其次,外匯儲備的結構調整還應考慮外匯儲備的資產調整。外匯儲備的資產調整是指持有外匯儲備的資產種類的變動。一般而言,外匯儲備的資產種類包括短期國債、長期國債、企業債券、股票、黃金等。不同種類資產的收益率和風險各不相同。持有外匯儲備的意義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別是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外匯儲備首先要考慮投資于高流動、低收益、低風險的資產(例如黃金和國債),但是隨著我國外匯儲備數量的大幅上升,在保證外匯儲備整體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外匯儲備的收益性。我國目前經營的原則應當由“零風險、低收益”向“低風險、中收益”轉移,拓寬投資領域,改革投資機制。在投資領域中,不止局限于存款、債券,還可以選取一部分資產,運用國際通行的投資基準、資產組合管理、風險管理模式進入房地產、股票市場,增加儲備資產的盈利能力。4.增加戰略物資進口和對外投資
增加戰略物資進口,充實戰略物資儲備,尤其是對石油、鐵礦石等進行戰略儲備是當前的迫切需要。我國是石油、鐵礦石的消費大國,其國際市場供給情況和價格變動對我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運用部分外匯儲備增加戰略物資儲備,把金融財富轉化為物質財富,是遏制外匯儲備高速增長、降低匯率風險的重要措施。同時也可以動用部分外匯儲備,收購國外一些油田、礦井,或者購置一些石油公司、礦業公司的股票。利用資本市場做到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
5.建立以專業化投資管理公司為主體的外匯儲備管理運作體系
針對不同的投資組合,確立適當的投資主體顯然是必要的,這樣做可以保證各個組合之間的相互獨立性,并且發揮不同管理主體的專業化優勢,同時還可以對不同的投資渠道進行競爭性的比較和約束。
參考文獻:
[1]者貴昌:中國國際儲備的分析與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5(5)
[2]巴曙松劉先豐:外匯儲備管理的多層次需求分析框架——挪威、新加坡的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借鑒[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1)
[3]韓駿韓繼云:我國外匯儲備高增長的影響及對策[J].青海金融,2006(10)
[4]劉傳哲周瑩瑩:我國外匯儲備結構的優化分析[J].海南金融,2008(2)
- 上一篇:油田職業道德建設個人事跡材料
- 下一篇:我國外匯儲備漫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