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2 04:44:00

導語: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分析論文

摘要在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研究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應當保持目前外匯儲備水平,不宜繼續大幅增加的觀點。

關鍵詞國際儲備外匯儲備適度規模

1引言

國際儲備是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備用于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國際間可接受的一切資產。當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會員國的國際儲備包括貨幣性黃金、特別提款權(SDRS)、在IMF的儲備頭寸和外匯儲備。從各國的實際情況看,一般在各國的國際儲備中外匯占有較大的比重。目前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保持一定量的外匯儲備。

1994年1月1日,我國成功地實行了外匯體制改革,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匯率并軌,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度,對人民幣匯率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國際收支狀況大為改善,外匯儲備大幅度增加,截至2003年底,我國國家外匯儲備已高達4032.51億美元,較上年末增長40.78%,創我國外匯儲備水平增幅新高。一國擁有雄厚的外匯儲備,不僅有利于防范外部金融風險和政治風險,還能增強國外投資者對本幣的信心,有利于吸引外資,同時還是本國對外投資的物質保障。但是外匯儲備規模過大,又會增加國內貨幣供給量,在一定程度造成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過大,造成資金資源浪費,并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從金融安全以及更好地發揮國家外匯儲備的有效性出發,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外匯儲備水平適度性的研究。

2外匯儲備規模理論概述及簡析

外匯儲備的持有和積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價。因此,一國的外匯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所以,確定一國外匯儲備的適度水平就有著重要的意義。適度水平的確定取決于一國的外匯儲備需求,而外匯需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進口商品的對外支付,利潤匯回,外債的還本付息需要,以及抵御風險,干預外匯市場的需要等等。關于如何確定外匯儲備合理規模的理論眾說紛紜,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2.1儲備/進口比例法

該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R·特里芬(R·Triffin)教授在《黃金和美元危機》中提出的。他認為:若排除一些短期或隨機因素的影響,一國的外匯儲備與它的貿易進口額之比,應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這個比例以40%為標準,以20%為低限。

然而,該計量方法存在諸多不足之處:①單一指標缺乏可靠性。這種分析方法最大的優點是簡單易行,但無法全面反映整個國際經濟交易收支情況對外匯儲備需求的影響,而且它本身又是根據經驗數值推算出來的。在影響外匯儲備需求的因素中,進口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以單向進口貿易流量來確定外匯儲備需求,理由是不充分的。而且,各國的國情存在較大的差異,對外匯儲備規模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單一指標很難適應各國的具體情況。②忽視對外債務償還的需要。外匯儲備除應付進口支付需要外,還有對外債務償還的需要。該理論是分析20世紀60年代在國際資本流動規模較小的情況下各國儲備狀況提出來的,忽略了日益活躍的國際資本流動的因素,這顯然是不全面的。

2.2機會成本分析法

該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J·阿格沃爾(J·Agaraual)等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就是國內投資的收益率。一國持有的儲備超過國家的需要,就意味著一部分投資和消費的犧牲。因此,一國的儲備需求是由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來決定。適度儲備需求應是其持有儲備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達到均衡時的儲備要求。

盡管從理論上來看,該分析方法可以從全球的角度或從一國的角度來評價外匯儲備的合理規模,但在操作中卻是困難重重,因為要在全球范圍內對外匯儲備的邊際收益進行精確量化分析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特定國家的資本邊際社會收益也難以精確計量,只能以估計資源的社會收益法代用。顯然,機會成本分析法實際上只是一種高度概括的理論模型,難以進行具體的操作與實施。此外,該方法未考慮正常進口支付用匯和償債付匯要求以及外匯儲備在維持人們對一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的信心上所起的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地也存在極大的局限性。

2.3定性分析法

該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R·J·卡包爾(R·J·Carbaugh)和C·D范(C·D·Fan)等經濟學家提出的。他們認為,影響一國外匯儲備需求量因素有6個方面:一是一國儲備資產質量;二是各國經濟政策的合作態度;三是一國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效力;四是一國政府采取調節措施的謹慎態度;五是一國所依賴的國際清償力的來源及穩定程度;六是一國國際收支的動向以及一國經濟狀況等。盡管這一方法考慮的因素較為全面、且切合實際,但是其分析方法較為繁雜,而且缺乏較為精確的量化模型,從而使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大為降低。2.4其他的幾種理論

①儲備債務分析法。該理論認為外債規模與儲備之間應保持一定的正比例關系,即一國應把外匯儲備維持在其外債總額的40%左右。該分析法忽略了外匯儲備對外貿的支付功能,在對資本項目的分析中忽略了外國直接投資對外匯儲備需求的影響,所以有失偏頗;②貨幣學派分析法。該理論是從貨幣供應角度來分析外匯儲備規模適度問題的。該理論認為,國際收支不平衡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當國內貨幣供應量超過國內需求時,多余的貨幣就會流向國外,從而引起現金余額的減少。所以,外匯儲備的需求主要由國內貨幣供應量增減來決定。這種分析方法在解釋長期外匯儲備的行為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于現實外匯儲備水平則無法作出正確的解釋;③標志分析法,該理論的核心在于運用所執行的政策或某些關鍵性經濟變量,這就要求必須將這些指標進行量化,這又是一個難題,而且外匯儲備規模的合理與否難以通過嚴格的理論模型驗定,從而使該分析法的準確性難以確定。

確定外匯儲備合理規模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而以上各種理論都有其優點和缺陷,可見要尋求一種較為科學、完善的確定外匯儲備合理規模的方法仍然是任重道遠??紤]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較弱,金融體制不健全、大多采用釘住匯率制度和債務水平較高等實際情況,為有效防范金融風險和支付危機,可將上述理論中提出的一些指標作為預警指標來使用。從維護金融安全的角度出發,發展中國家一般需要保持高于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

3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研究現狀及評析

結合上述理論,國內許多學者對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總得來說,對我國目前外匯儲備規模問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是充足的、甚至某種程度上是過量的。時建人、王國林運用國際上通常采用的3個客觀指標(外匯儲備與進口額的比例、外匯儲備占本國當年外債余額的比重、外匯儲備占本國當年GDP的比重)來計算所謂的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結果表明我國的外匯儲備大大高于國際公認的合理儲備水準。然而,作者也認為,關于我國外匯儲備的規模,難以根據某種模式給出一個精確的定量結論,這不僅是因為我國有特殊的國情,更在于未來的5~10年內我國的經濟發展充滿著變數。此外,中國學者吳麗華運用阿格沃爾模型,對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和成本進行了對比分析,測算出我國的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從而得出結論:我國當前的外匯儲備量過多,應對外匯儲備資產進行有效管理,將超量的外匯儲備按一定的比例投資于外國政府債券、存入外匯銀行、投資國外房地產與股票、進口一部分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與設備。

另一種觀點卻認為: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嚴重不足,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很難提高到適度的水平,例如劉斌以貨幣供應量決定論為理論基礎,對影響中國經濟主體外匯需求的諸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通過與亞洲金融危機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比較,提出了衡量我國外匯儲備適度性的指標和安全界限值,認為我國目前外匯儲備嚴重不足,并且在短期內也很難提高到較高的水平。但我們認為,作者的結論較為偏頗,因為各國,即使在同一個地區,其政治、經濟體制、發展階段、現實國情,甚至文化信仰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不加區別地進行橫向比較所得出的結論,我們認為其可信度很值得懷疑。

另一方面,盡管從理論上講,一國外匯儲備應該有一個最適度規模值,但是在現實中情況瞬息萬變,這一最適度規模值往往難以確定。因此,許多學者認為一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在現實生活中并不是一個確定的值,而應是一個區域范圍,這個區域范圍有其上限與下限。具體來說,邱波等人認為,其下限應以滿足該國經濟發展和對外交往所需為準,實際測算中,作者提出由進口、外債還本付息、外商直接投資利潤返還,以及風險防范基金來決定的外匯需求函數。但在這一研究中,各比率的設定采用的是國際經驗值,是固定不變的,不能反映出外匯儲備規模的動態變化。

筆者看來,上述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不同評價,是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的結果,有其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對我國外匯合理規模的確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上述的研究結果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對“外匯儲備適度規模”的概念沒有非常明確的界定,部分模型計量中的某些數字是根據經驗估算,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的等等。因此,對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適度性問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4結論

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發展階段、金融體制、外匯制度、對外依存度、外債的規模和結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及其相應的供需彈性等方面差別的存在,我們很難從理論上確定一個合理的適合各個國家的外匯儲備規模水平。因此,我們應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確定我國的外匯儲備水平。筆者認為,那種認為我國外匯儲備水平嚴重不足或嚴重過量的觀點都是缺乏理論和實踐依據的。我國外匯儲備水平已經達到相當規模,外匯儲備的各項指標均高于國際警戒線(盡管這些指標不具備絕對的可靠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表明已具備維護金融安全的能力。與此同時,我國外匯儲備的來源的可靠性也正在逐步加強。再者,如果我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仍然繼續按超過30%的年均增長速度遞增,我國將無法承受如此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應大概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允許特殊情況下在一定范圍內幅動,但不宜再繼續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