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房深基坑工程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8:28:00

導語:泵房深基坑工程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泵房深基坑工程管理論文

鋼板樁結構具有重量輕,強度高,鎖口緊密,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等優點,雖然其用鋼量大,造價較高(鋼板樁不再回收利用時),在港口板樁碼頭或作深基坑的支護時,鋼板樁的使用還是較為普遍的,但在泵站深基坑開挖中使用還比較少見。

1998年,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電力排水站進行重建時,由于受到泵站工程地質條件的制約,在采取輕型井點排水、木樁護坡等辦法不能根本解決基坑開挖出現的土坡塌方問題時,采用鋼板樁支護截滲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而確保了泵站工程的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

一、工程概況

白坭鎮位于佛山市三水區的最南端,西面緊鄰西江。該鎮80%的排澇任務均由原有的兩座排澇站(里電站和大崗電排站)承擔,然而,這兩座泵站均為二級排水站,其中的里電排站始建于1958年,幾十年來雖然經過了幾次技術改造,但限于種種原因,設計標準偏低,排澇系統規劃欠妥等一些根本性問題一直沒能解決。特別是泵站運行要受到下游的官山大泵站制約,因此出現澇漬時不能正常排水。為了適應白坭鎮工農業生產的穩步持續發展,決定把里站遷址重建,將原有的兩個二級泵站合建成一個一級排澇站,將澇水直接排入西江。重建的泵站定名為白坭電排站,其受益面積有2800hm2,其中魚塘為860hm2,它將是三水區目前裝機容量最大的泵站工程。

重建的白坭電排站位于樵桑聯圍19+200樁號處。泵站轄集雨面積93km2,按10年一遇24h暴雨量(206.4mm)3天排干的標準設計,總排水流量為35.42m3/s,裝置1600ZLQ9.5-8型立式軸流泵4臺,配TL1000-20/2150型10kV立式同步電動機,總裝機容量4×1000kW。

泵站工程等別為三等,主要水工建筑物為3級。泵房為塊基型結構,四周有邊墩,基礎為聯合底板,其底部高程為珠基-5.35m,下部采用預制管樁基礎,設計打樁平臺高程為-3m。

二、水文地質條件

白坭鎮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且大部分雨量集中在4~9月之間,其余月份雨量較少。年最大雨量1720.9mm,最小933.8mm,平均1475.6mm。

白坭電排站位于西江干流左岸岸邊,所處河段地形單一,主要受西江和北江洪水的控制,潮汐的影響甚少,基本上屬于非潮感區。泵站所在地段原屬河相沖積平原,地形呈階梯狀,堤外為河灘臺地,堤內為魚塘、稻田和蔬菜地。根據地質勘察報告,地質構造從上至下分別是:人工填土層(防洪堤)、第四系河流相松散沉積物層、第三系灰砂基巖層。各巖土層的特性自上而下為:

(1)回填粉質黏土,厚3.8~12.4m,為筑堤填土,填筑較堅實,硬且可塑。泵站的出水涵管全部埋設在本層,防洪堤身經長期沉實后,填土已穩定、密實,承載力也較高。

(2)粉土,厚8.0~20.3m,土層穩定,全場分布,是泵房基礎的持力層,土質硬,可塑,承載力較高。

(3)細砂,厚17.3~31.3m,全場分布,土質松散至稍密。

(4)粉砂,厚8.4~8.6m,僅見于部分地層,飽和松散。

(5)淤泥質粉砂黏土,厚3.2~9.6m,分布較廣,飽和,流塑至軟塑。

(6)中微風化灰砂巖,巖面不平,高差較大,致密,堅硬,強度高,但埋深大,一般在地表以下38~45m處。

場內地貌單元簡單,土層變化不大,多為粉土和粉質黏土、粉砂、砂但強度不均且較低,地下水埋深較淺,水量較豐富,地下水位高,場地屬二類及其他地基條件。

三、基坑施工

白坭電排站重建工程于1998年12月破土動工,開挖基坑,填筑圍堰。主泵房的基坑經過10多天的施工基本挖出雛形。接下來采取的工程措施包括有:打樁平臺、輕型井點排水、木樁護坡、鋼板樁支護、基坑深井降水和基面處理六個環節。

1.打樁平臺

按設計要求,打樁基面高程為-3.0m,但當基坑開挖至設計高程以后,由于地下水位較高,水量較多,采用常規的邊溝排水方法均未能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

由于地基土呈現飽和狀態,此時如有擾動極有可能變成淤泥質粉細砂,降低承載力,樁機就無法進入工作面操作。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發生,決定采用回填1m厚比較干燥的黏土,經過整平碾壓后作為打樁平臺基面,從而保證了打樁施工隊的順利進場施工。

2.輕型井點排水

由于基坑開挖面下近10m深處范圍內的土質均含有淤泥質,透水性差,極容易產生流沙管涌,加上在管樁施打過程中產生的震動,邊坡塌方更為嚴重,對基坑邊坡的穩定是極為不利的。

為了保持打樁平臺填土不受水浸,確保管樁施工的順利進行,經有關專家詳細勘察后,在使用水泵明排水方法未能奏效的情況下,決定采取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即采用輕型井點排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用鋼管和硬塑管成孔成井,沿基坑四周每隔3m布置一個6m深的井點,總共布置了40個井點。井點采用挖掘機沉壓150鋼管成孔,然后將帶孔眼的100硬塑管用過濾布包扎后插入150鋼管孔內成井,并且在硬塑管周邊灌入碎米石。這樣,就可用水泵先將井水抽到泵房基坑兩側的集水溝內,再用水泵將漬水排出基坑之外。

事實表明,采用輕型井點排水(井底高程約為-8m),確實在降低基坑地下水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該站管樁施工的進行。

3.木樁護坡

管樁施工完畢后,對主泵房基坑做繼續挖深工作,但由于地下水位未能控制在有效高度以下,結果基坑涌水較多。施工中因為基坑在靠前池和泵房左右三側的開挖空間比較大,開挖比較順利,但在靠出水涵管即西江一側,卻出現了邊坡塌方,致使基坑開挖不能繼續進行。

為保持邊坡穩定,我們在基坑靠出水涵管一側的-2.0m和-3.0m高程的坡腳處各打入了一排6m長的木樁,間距0.5m,并在木樁頂碼砂包護腳。但在繼續進行基坑開挖時,仍然出現邊坡開裂及下滑的趨勢,并有危及出水涵管地基安全的可能。這就說明光靠井點排水和木樁護坡仍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4.鋼板樁支護

由于泵站工程開工時間較遲,在工程開工一個多月且基礎管樁已完工近10天后,主泵房基坑仍未能開挖至建基面-5.35m。為了保證工期,工程指揮部召集設計、監理、施工單位等部門有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采用鋼板樁支護截水的方案,其結果是既起到了支護作用,又起到了截滲的作用。具體做法是在靠近出水涵管一側的基坑邊坡處,即原來布置雙排木樁附近布置了一排鋼板樁,樁位距主泵房底板邊線約3m,沿主泵房底板長邊方向兩端各延伸5m布置,總長為32m。鋼板樁為LSⅢ型,每根長9m,樁頂高程為-1.5m,樁底高程為-10.5m,在鋼板樁頂部用10mm鋼絲繩拉錨加固,錨向外江出水涵管一側,并在該側邊坡進行削坡減載,以減少鋼板樁的壓力。

5.基坑深井降水

采用鋼板樁后,解決了基坑支護和水平截滲的問題,但仍未能降低地下水位及解決鋼板樁兩側的繞滲問題。為把泵房基坑開挖至-5.35m高程以下,必須將基坑水位至少降到-6.0m高程,才能使基坑保持干燥,故需截斷地下水主要補給源的滲水以及鋼板樁兩側的滲水流。

為此,除采用鋼板樁外,我們還在主泵房基坑左右兩側各均勻布置了4口降水井,口徑為127mm,成井深度為12.0m,井底高程在-14.0m左右,井壁采用127mm套管,井下部的濾水管也用127mm套管加工,外包6層過濾布,用鉆機成146mm的孔,孔內放置套管,四周回填碎米石,底部密封,用揚程為40m的小型水泵從套管內抽水,先將水抽到基坑兩側的集水溝,然后再用水泵排出基坑外。

6.基面處理

采用鋼板樁支護截滲和深井降水,能夠很好地維持邊坡穩定,并有效地降低了基坑的地下水位,使基坑挖深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但在挖至建基面時,基坑仍有少量管涌。為此,施工中我們將基底超挖0.3m,然后回填0.3m厚的碎石,并在基坑縱橫方向均設置排水暗溝,用碎石回填,間距約為4~5m,深約0.5m,以疏通管涌水流;在基坑中間及靠進水前池一側基坑外兩邊均設口徑為1m的排水井,井內套鋼筋籠,外包過濾布,四周回填中砂,主要用于收集基坑內的管涌水流,再排出基坑外,以保持基坑無積水。超挖回填的碎石經壓實整平后,也可增加基底地基強度。

四、工程效果

實踐證明,采用鋼板樁支護截滲和基坑深井降低地下水位后,使基坑繼續挖深能迅速挖至預定高程,經基面處理后的次日即可澆筑主泵房底板的混凝土墊層,從而為下一階段的施工創造了有利條件。不難看出,我們在基坑開挖后期采用的鋼板樁支護和深井降水這一施工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搶回了工程進度,保障了整個工程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