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移民地區開發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8 09:19:00
導語:西部移民地區開發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大開發,是鄧小平理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他指出,加快東部發展,中西部要服從這個大局。當東部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支持中西部的發展,東部地區要服從這個大局。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世紀之交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這對促進東西部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縮小中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上的差距,實現本世紀中葉趕上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中央要求,要在繼續加快東部和中部地區發展的同時,西部地區大開發要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加快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要先行,適當超前。要把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根本點和切入點。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吸引和培養各類專門人才。要研究適應新形勢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機制,不能沿用傳統的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黨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決策,給我縣移民安置帶來了極好的機遇,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把農村移民安置與庫區農村移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在移民中發展,在發展中移民的雙重任務,談些膚淺的見解。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農村移民安置的基礎,從我縣庫區147個安置村的現狀看,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移民安置都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生活條件較差,突出反映在水利設施脆弱,難以抗御旱災對農業生產的威脅,一遇大旱災,勢必造成農業減產,農民減收,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農村道路通訊設施極差,多數村交通不暢,信息不靈,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村電網薄弱,供電質量可靠性低,網損大、電價高,農村用電水平低,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的和移民安置。從147個安置村的調查情況看,基本上屬傳統農業階段。突出表現為:農業經濟還沒有擺脫“豬糧型”的經濟結構,“趨同型”的生產布局,小規模“粗放型”的經濟方式,“短鏈型”的生產模式,其顯著特點是“兩低一弱”。即農產品優質率低,商品率低,市場競爭能力弱,農民普遍反映“家中存糧上萬斤,就是手頭無現金”;三是農業生態脆弱,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的壓力。據調查,這些安置村森林覆蓋率還不到20%。坡耕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地力下降,坡地改造任務十分繁重。耕地資源不足,土地后備資源有限,隨著人口的自然增長和各種開發,建設用地,特別是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耕地和和城鎮,企業搬遷占地,庫區人地矛盾將更加尖銳;四是地方財力薄弱,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十分有限。據有關部門的統計,1996~1999年四年中,國家給我縣的各類投入到位資金為5902.8萬元,而水利建設專項資金只占5%,坡改梯計劃1137.5萬元,一分錢也未到位,國家若不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面臨年復一年的緩慢爬行。
為加快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村移民安置質量,實現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戰略目標,筆者認為,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將給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機遇。為了不坐失良機,從現在起必須腳踏實地的邁開新步伐,走出新路子。
(一)堅持“一高舉”,做到“三堅持”。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始終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進一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堅持“強農富民”,加快和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第一推動力,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產和生活質量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為重點,狠抓扶貧攻堅和開發移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下大力氣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庫區農村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協調統一,把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為加快西部大開發做出艱苦的努力和積極支持。
(二)加快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根據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現狀以及庫區移民安置任務,在今后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內,要實施以下“六大戰略”:
一是生產者興農戰略。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生產者興農是21世紀我國農業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由產品農業向市場農業、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重大戰略。我縣庫區農業科技含量低,科技貢獻率小,農業高新技術差距大,農業教育水平低。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知識經濟的時代,必須把生產者興農作為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第一大戰略選擇,為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其主要措施是:加大移民智力培訓力度,集中進行實用技術和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力爭在三、五年內,為14300多移民戶,每戶培訓一個“明白人”,繼續實行在庫區招生優惠政策,為庫區培養更多的各類人才。
二是結構調整戰略。結構調整是21世紀初國民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是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運行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二、三產業滯后,農產品品種單一,質量不高,不能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優質和多樣化的需求,特別是不適應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世界范圍的結構調整,加入世貿組織后與國際市場的聯系更加密切這一客觀形勢的需要,農業區域性結構雷同,區域比較優勢未能發揮出來,影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農民(移民)收入的提高。實施結構調整戰略,我縣12個移民鄉鎮和其他非移民鄉鎮,已從1999年起,開始實施“施格蘭”項目計劃。到2004年,規模經營良種柑桔園6.5萬畝,年產柑桔18.5萬噸,年產值2416.5萬元,這個項目可以帶動9.3萬果農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可以有效安置農村移民7000人,約占庫區規模生產安置人口的17%左右,與之同時,還建立了兩萬畝良杏基地,在石寶新政、新陽、長江三個村建立起了畜牧、蔬菜高效生態農業移民示范區。這些高科技農業項目,雖然剛剛起步,但它對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是產業經營戰略。農業產業經營是我國億萬農民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又一個偉大創舉,是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一項重大變革,是引導廣大農民有序進入大市場的重要選擇和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推進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跨世紀發展的大戰略。隨著自給自足經濟向商品農業經濟的邁進和農村市場的發育,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跨世紀發展必須大力實施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兩個根本轉變。
四是農村工化業和農村城鎮化戰略。加速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程,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一大舉措,是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向,庫區淹沒場鎮的搬遷建設,為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創造了有利條件,開始變農村城鎮化滯后的局面。從現在起,淹沒和新發展的鄉鎮企業,要相對集中在庫區鄉鎮,使之更大規模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安置農村移民進鎮經商辦企業,以此推動農村社會進步,擴大內需,推動庫區國民經濟更快增長,提高農民素質,改善農民生活質量。
五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轉變,是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標志。這一發展戰略要求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人口之間相互協調發展。從目前我縣庫區的情況看,生態環境形勢嚴竣。土地的過度墾殖,加劇了水土流失;由于庫區人均耕地有限,25度以上坡耕還林、還牧、還草還有一定的阻力,不少塘庫泥沙淤積較為嚴重,森林覆蓋率低,氣候日益惡化。為此,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特別是在庫區移民搬遷安置的同時,要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把持續發展思想貫穿到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和良性循環。
六是扶貧攻堅戰略。由于各種原因,庫區還有少部分尚未解決溫飽的人口。據典型調查,移民中約有占2%左右的人口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有的需要搬遷移民,國家給予的房屋淹沒補償,無法進行搬遷。有的村民組,地多田少,自然條件差,水源缺乏,整體水平低,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由于制約多,發展十分緩慢,離小康生活目標相距甚遠。因此,在發展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特別是在移民搬遷安置中,必須堅持長期扶貧開發的方針,努力從根本上改變少部分貧困人口或貧困區域的落后面貌,使廣大農民盡快邁向小康,逐步過上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筆者深信,只有腳踏實地實施以上發展戰略,我縣庫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將很快有一個新的飛躍,農村移民安置質量將有顯著的提高,也將是為西部大開發的一大貢獻。
- 上一篇:辦公室主任競崗演說稿
- 下一篇:競聘部門經理的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