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8-28 05:01:00

導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分析論文

關鍵詞:海水淡化,海水資源,淡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水安全

一、全球性淡水資源短缺,水安全形勢嚴峻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21世紀,淡水資源危機必將成為僅次于全球氣候變暖的世界第二大環境問題。

聯合國有關文件指出:淡水資源短缺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目前全球有10億人未能用上潔凈的水,24億人缺乏充足的用水衛生設施,每年有500多萬人死于同水有關的疾病。到2025年,全球將有35億人面臨水資源短缺,占全球人口的50%。

鑒于全球性淡水資源短缺和水安全保障的嚴峻形勢,1993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確定每年的3月22日為"世界水日",今年第11屆的主題是"水棗人類的未來"。2002年12月聯合國宣布啟動"國際淡水年"計劃,目的在于呼吁各國政府及民眾,提高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以及水短缺問題的嚴重性的認識,制定新的戰略與開發新的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

我國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大國,被聯合國列為13個最貧水國之一。由于水資源不足,且時空、人口地域密度分布不均,沿海大部分城市年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立方米,處于極度缺水境況。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相當于南水北調總水量的兩倍還要多,缺水狀況日益嚴峻。目前,全國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超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同時,因水源不足,沿海地區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質惡化、耕地鹽漬化,對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三、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日趨完善,具備規模示范和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截止2001年底,蒸餾和反滲透海水淡化日產淡水3250萬立方米,供應著1億多人口的用水,十幾年的運行實踐證明了海水淡化技術的成熟及其作為供水手段的高度安全可靠性。在科技部、國家計委等有關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的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八五""九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十五"期間已經進入工程示范階段。在海水淡化技術方面,我國已全面掌握國際上已經商業化的蒸餾法和反滲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術。目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000立方米/d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已在青島開始建設;已在遼寧、山東、浙江、河北、甘肅等地建成規模在500立方米~18000立方米/d海水和苦咸水反滲透淡化裝置。在海水直接利用和化學資源技術方面也初步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套技術和相關產品。四、問題和建議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發達國家的成功實踐表明,政府的倡導和支持對于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至關重要。盡管國家領導、國家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對海水資源利用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重視與支持,但從整體上講,在沒有行業依托、產業尚未形成的情況下,相對于產業發展,仍存在政策引導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統籌規劃等諸多問題。為加快我國海水資源開發利用事業的發展,建議:

(一)制定鼓勵海水資源開發利用國家政策國家給予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政策支持和扶植是培育產業發展的關鍵。為了鼓勵社會有關方面支持和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建議在即將出臺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的原則框架下,進行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扶植政策研究的基礎上,出臺相關政策。如:對從事海水淡化及生產設備的企業給予各種政策優惠;推動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二)制定國家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規劃建議立足于水資源安全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通過科學論證,制定國家海水資源利用發展規劃,明確海水淡化及資源開發利用在我國水資源戰略中的地位,統籌規劃和指導我國海水資源利用產業的發展.在制定發展規劃時,要充分重視海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實現海水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三)設立"海水開源"專項資金,引導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產業建議設立專項基金,啟動"海水開源計劃",加大海水資源開發利用科技和相關工程的投入力度,構筑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壁壘,建立相關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保證海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持續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引導培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