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資源管理論文
時間:2022-01-08 08:19:00
導語:淮河水資源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狀分析
(一)水資源概況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句話說的是淮河流域曾經是中國十分富饒的地區。淮河流域地處我國中東部,介于長江和黃河之間,位于東經112°~121°、北緯31°~36°之間,西起桐柏山,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江淮丘陵、淮陽運河及泰運河南堤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與黃河流域、山東半島毗鄰。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5省40個地級市,全長1000km,總落差1000m,流域面積共26.9萬km2,是我國5大河流之一。夏熱多雨、東寒晴燥、秋旱少雨,冷暖和旱澇的轉變很突出。淮河流域水資源總量為828.47億m3,但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1.4%,世界的6.8%。
(二)水資源主要問題
1.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率低
淮河流域水資源開發率已達53%,已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加大,開發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間,水資源開發利用都是選擇資源條件較好,投資少,見效快的先行進行建設,目前較容易開發的水資源一大部分被開發利用,今后進行水資源開發配置不僅要受到較多自然條件的限制,而且開發利用單方水所需要的建設資金也愈來愈多。這些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加重了水旱災害。地下水嚴重超采也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淮河流域,水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斷流現象。
2.水資源供求矛盾加劇,資源性缺水形勢嚴峻
建國以來,我國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今后,人口持續增長以及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的不斷增加還將導致用水量的進一步增長。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為的矛盾十分突出,更加劇了水資源的供求矛盾。
3.水資源生態環境惡化,水質性缺水范圍擴大
近幾年,全國廢污水年排放量均超過600億噸,并呈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淮河流域已長期受到污染,水環境惡化和水質污染迅速發展,已到極為嚴重的程度。1986年安徽省政府辦法了《關于解決淮河污染問題的意見》,其中對重點污染源在必要時強制性限產,停產措施,對沿淮14家重點企業進行限期治理。2003年3月以來,企業超標排污現象有所抬頭。省環保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下發《關于開展遏制污染反彈專項治理的通知》。
淮河流域水資源短缺主要由資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兩方面造成。資源性短缺造成正常年份缺水約33.2億m3,枯水年份(75%年份)缺水104.8億m3,特枯年份(95%年份)缺水223.9億m3。
4.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逐漸增加
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節約用水,大力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三)水資源污染狀況
淮河流域每年因污染使100~300億m;的水喪失或降低其使用功能。流域各主要河流水質較差,淮河以北的支流水質劣于V類水,淮河南部水質為II類。在有關的水質綜合評價結果中顯示,在參加評價的流域內2936km的河段中,達11類水標準河段僅為50km,III類水的河段也僅為430km,屬污染的劣于N的河段總長達2482km,占83.8%。其中嚴重污染(超V類水)的河段達1476km,占50%,日前,許多超V類水的河段重要河段己喪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
淮河流域污染以有機污染為主,污染負荷主要來自紙漿生產和造紙業、釀造業(如酒精、味精和啤酒等生產廠家),這些工業生產的污染負荷占總量的70%生活廢水的負荷30%,污排COD,BOD平均濃度大大超過了國家《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除了工業污染外,城市生活污水、鄉鎮小企業排污和農業化肥、農藥等水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嚴重污染。
近年淮河水系的水質變化表現與河道流量密切相關。污染峰值總是出現在流量偏小的枯季。在淮河水系中,淮河干流水質要比其支流水質好得多,而這些支流污染程度往往比干流要高好幾倍。在眾多支流中,沙穎河污染最為嚴重,NH3-N值很高。
三、建議對策
(一)可持續發展涵義和要求
可持續發展在1980年左右被提出。在可持續發展中,水資源兼有資源與環境的雙重作用,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一切與水有關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都是為了使水資源在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具體的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
節約用水是水資源持續利用的長久之策,也是解決我國缺水貧水的當務之急。應推廣清潔生產,節水防污;應調整用水結構,大力普及現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應利用經濟杠桿,促進水源保護和節約用水;應按照流域水資源規劃,實施區域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解決區域性缺水問題。在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的方針上,必須把節水放在首位,堅持以保護、節約水資源為中心的水利發展戰略,保護水資源,愛惜水資源;抓農業節水,保城市供水;以節水保供水,以供水促節水,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供水城市化。科學保護和節約用水必須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從人類的利益和生存出發,依靠現代的科學技術保護和節約用水是保護、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和緩解水危機的最現實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節約水的同時,要發揮水的綜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資源發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廢水資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尋求水替代戰略,等等。
2.明晰產權,制定合理和水價和排放標準
建立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將政府調控手段與經濟激勵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在市場運行的基礎上兼有政府有效介人與宏觀調控的農業水資源配置的準市場,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水價機制和管理機制,大力推進水資源價格合理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要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實行定額管理、分類水價和階梯式水價,加快水價體系相關問題的配套改革。明晰產權、設定排放標準、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控制過量的排污對于治理其污染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排放標準,要在衡量淮河自凈容量的基礎上制定限值和濃度的限值。排放標準對于所有的排污者都是一樣的,不能激勵排污者去開發更好的污染治理技術。對于排放標準制度,在繼續執行的同時要加強研究和完善。超標排放者應受到嚴厲的經濟或者刑事懲罰。
3.建立統一的流域水管理機構
淮河是由國家環保局、地方環保局和水利部門共同管理。各地政府、國務院也參與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2002年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確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結合的體制,而這種體制被證明并沒有改變各個部門共同管理流域的現狀,淮河流域的治理管理效果不佳。所以應成立一個產權屬于國家的,類似于美國密西西比河委員會的統一的流域管理機構。這個機構首先應該有足夠的權力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夠全權負責淮河流域水資源的利用。其次,應該擁有淮河流域水資源的產權,利用相關法律對違規行為進行制裁。最后,這個機構本身是統一性的綜合性的權威機構,它對水資源的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相關命令、決議的執行要得到保證。絕對要避免統一的機構成立后還出現各管各的不協調的局面。
4.筑構相適應的經濟體系
通過結構調整,構筑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經濟體系。調整和改變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布局,農業種植業布局結構,工業布局等等。
5.加強執法和宣傳教育
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通過法制建設,構建與建設節水型社會相適應的制度保障體系是必然的選擇。應修改和完善現有的《水法》、《節水法》,并適當地增加相關新的法律法規。
另外,有些地方存在環保執法不嚴的現象。排污者可持續發展意識也不強,在利益驅動下有違規排放現象,因為即使被執法部門發現而罰款,罰的款也不多。這些都導致淮河的污染依然嚴重,治理進展緩慢,不能實現治理目標。我國的排污收費政策實行時間比較長,但標準一直偏低,近年有所上調。給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征稅,迫使排污者在治理污染和繳納排放費之間做出選擇,這樣會激勵污染。政府無償或者有償的將污染許可證分配給排污者,允許其交易,排污者就在購買排污許可證和減少污染排放之間做出選擇。這個制度可以使排污者根據情況自主決定購買排污許可證還是投資污染治理設備,有利于排污者決策。排污許可證交易制度在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值得大力開展,需要深入研究并實行,也值得在淮河流域推廣。
同時,不論怎么治理淮河流域都離不開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對廣大人民群眾、企業主、普通職工、環保工作者應進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教育,宣傳國家環保方針、政策,使人們明白不珍惜、有效利用水資源的后果。這對于淮河流域水資源的管理工作有根本的促進作用。
四、后記
在歷史上,中國的興亡發展與水利興衰是分不開的。雖然,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路還有走很長很長。但我們要堅信,這場水的戰役一定會勝利,未來的中國將是一個水資源高效和永續利用的新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摘要】水資源和水生態環境是資源和環境系統中最活躍和最關鍵的因素,是人類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稀缺性和水需求擴張壓力使得水資源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我國政府最為迫切的問題。本文以淮河流域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淮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環保局.淮河水系環境質量公報:中國環境質量公報,1990-2008.
[2]馬中.環境與資源經濟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張岳.中國水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劉燕華,周宏春.中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12.
[5]夏軍,黃國和,龐進武,左其亭.可持續水資源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7.
[6]宋建軍,張慶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水資源保障[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8.
[7]李雪松.中國水資源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
[8]陳震.水環境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4.
[9]馬光.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7.
[10]王浩.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
[11]宋國君,譚炳卿.中國淮河流域水環境保護政策評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5.
[12]王科,茍克寧.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R].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6(2):165-168.
- 上一篇:山洪災害研究論文
- 下一篇:小海子墾區水利設施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