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27 09:26:00
導語: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活在海河流域中不同區域的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危機,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比如京城百姓,危機似乎是個與之無關的告誡。除了不斷上調的水費與愈演愈烈的沙塵暴之外,人們并未感受到危機的來臨。他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缺水的艱難;也不必操心每日的污水排向何處。近年來,北京市河湖整治大有起色,水邊環境與景觀得以改善,湖上又見飛回的水鳥,河里重開歡樂的游船,都成了市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生活質量,綠色食品雖貴,卻也漸受青睞。但是,面對世上少有的這座人口千萬、地位特殊、不依傍大江大河卻仍在膨脹之中的超級城市,保障供水安全的巨大壓力以及由此與周邊地區構成的尖銳沖突,就不大被關注得到了。
要說天津市民,危機早就不是聳人聽聞的傳言。1981年密云水庫改為專供北京城市用水,天津市飲水陷入困境。直到1983年引灤入津工程通水,才結束了天津人民喝苦咸水的歷史。但是,工農業發展仍靠超采地下水在維持。目前,天津地下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到了105m,引起的地面沉降達1—3米不等,暴雨之后,澇水難排。城市水環境雖經治理有所改善,但是周邊仍在惡化之中。2000年,因大旱連年,灤河上的潘家口水庫幾近枯竭,國務院第6次決定引黃濟津,投巨資從千里之外的黃河緊急調水4億m3,才解了天津渴水之急。而今,市民對生態環境危機的體會,除了水少、水臟之外,又添了對食品安全的擔憂——市場上農產品、水產品雖然豐富,但是誰知道是不是要命的污水灌養的呢?
至于流域中的其它地區,半個世紀以來,生態環境的急劇演變,則是經歷了令人由喜轉憂,由憂生畏的過程。五十年代大修水庫,流域中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從平原洼淀遷移到了山區;六十年展機井,地下水位開始下降,平原區大片鹽堿地變成了良田,為流域中灌溉農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50年來,海河流域中的人口翻了一番,糧食產量卻增長了近6倍。海河流域面積只有全國總面積的3.3%,人均水資源量305m3,只有全國平均值的1/7,但是人口達到1.22億,占全國人口總數近1/10,而生產的糧食占全國1/10,人均糧食還高出了全國的平均水平[1];同時,還要支撐起北京、天津這樣急劇擴展的超級城市。流域固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必不可免,也是無所顧忌地被打破了。
就在人們為發展的成就而歡欣鼓舞,為鞏固與擴大發展而不遺余力時,流域中生態環境惡化的危機不期而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湖泊干涸、濕地萎縮,水土流失、沙塵暴肆虐,地下水過度超采,幾近枯竭,并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嚴重問題,對流域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尤其是對于流域中、東部與濱海平原區中生活的居民來說,生態環境的危機,已是威脅生存,而單憑自身又無力擺脫的困境。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危機與流域內人類活動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人看到了日本與亞洲四小龍先后趕超發達國家的歷程。他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同樣產生了嚴重的水問題。但是,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的水平之后,就為生態環境的治理提供了較強的實力。但是,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已經處于危機的狀態,而人均GDP尚不足1千美元,這就迫使我們要因地制宜地探究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環境改善之路。
目前,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危機仍然處于激化的過程中,局部有所改善而總體繼續惡化,且區域間的沖突加劇。本文從深入探討危機的成因入手,提出流域治水方略調整的階段性目標,與生態環境恢復的若干模式,建議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研究課題。
二、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癥狀
據有關資料的統計分析,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癥狀主要表現為:
(1)有河皆干。根據對流域中下游5787km河道的調查統計,常年有水的河段僅占16%;常年斷流(斷流時間超過300天)的河段高達45%;有河皆干,不僅使平原地區失去地表水源與地下水的補給源,而且干涸的河床成了風沙的源頭,積留在河道內的垃圾與污染物也成了地下水的污染源;
(2)有水皆污。流域中87%的污水未經處理就排入了河流與水庫。全流域9951km的水質評價河長中,受到污染的河長(水質劣于Ⅲ類)達75%,其中嚴重污染(V類和超V類)的河長高達65%;水庫、湖泊甚至地下水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水灌溉、養殖已達到了威脅人體健康的地步;污水排海已對渤海灣的漁業資源帶來了滅絕性的打擊。
(3)湖泊干涸、濕地萎縮。20世紀50年代流域中濕地面積9000km2,世紀末濕地面積與水庫面積總和只有3852km2,濕地面積減少了57%。
(4)地下水幾近枯竭。目前,地下水年開采量達243億m3,超采65億m3,其中淺層超采24億m3,深層超采41億m3。從50年代以來,已經累計超采地下水近900億,形成了9萬km的超采區,和10多個大面積的地下水漏斗區。90年代末,深層地下水已形成整體聯片的地下水位下降區,面積達5.6萬km2。目前開采的含水層(組),將在10—15年內疏干,有3000萬人生活的地區將面臨地下水資源枯竭的危險。超采地下水還引起了地面沉陷、海水入侵等嚴重的問題。
(5)水土流失。海河流域山區面積約占流域面積得60%,地形起伏大,土層淺薄,植被稀少,森林覆蓋率僅有10.4%,水土流失面積為10.6萬km2,約占流域面積的1/3。水土流失成為海河流域土地退化、土壤沙質化、山地石質化的主要根源,可使原本人多地少的海河流域,進一步喪失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還加速河床、水庫的淤積,加劇沙塵暴的肆虐。
以上介紹表明,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各種癥狀都是以水為主體,或者說,水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核心要素。正因為如此,這場危機又被稱之為海河流域的“水生態危機”。
自然界中,不同區域所形成的不同的生態系統,是由當地占優勢的地理氣候環境所決定的,并僅能適應環境要素一定幅度的變化。受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區域的環境要素處于不同程度的變化狀態,因此,生態系統也總是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當環境中某個或某些不穩定因素的變幅或變速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會因受到強烈的沖擊而紊亂,甚至發展到局部或整體的崩潰并威脅到系統自身的安全,即系統處于了危機的狀態。要恢復生態系統的平衡態或重構系統新的平衡,就必須要準確把握系統危機的成因。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成因分析需要從自然與人為兩方面進行探討。
三、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自然成因
一般而言,在惡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適應性較強,但是生產力較低;反之,生產力較高的生態系統對環境平穩性的要求較高,對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較弱,或者說,是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
歷史上黃河北流的自然作用與京杭運河修建的人為影響,形成了海河流域諸多河流匯聚天津入海的局面。平原上大量的湖泊洼淀,是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這種環境下形成的生態系統,對海河流域的氣候環境有較強的適應性與自我恢復能力。但是,這一生態系統的產出較低。歷史上,海河流域的人口比今天要少得多,但是一直需要依賴南糧北運,才能保證京京畿重地的供給。
海河流域生態系統的災難性威脅,首先是來自于不穩定的氣候環境。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具有時空分布不均、年際變幅很大的特點。而海河流域處于半濕潤的過度地帶,大旱大澇、連旱連澇、旱澇交替伴生的現象更為顯著。歷史文獻中常用“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和“一片,滅頂之災”一類的詞語來描繪大旱、大澇后的情景。例如明崇禎十年至十五年(1637—1642),連年大旱,“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淀竭、河涸現象遍及各地,人相食的現象頻頻發生”。遭受一次嚴重的水旱災害,數以萬計的災民會失去基本的生存條件,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災區往往需要多年時間才能恢復到災前的水平,同時水生、陸生的動植物種群也會瀕臨絕境。
可見,大旱大澇、連旱連澇的自然災害一旦發生,不僅對人類生命財產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發展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于僅能適應氣候環境一定變幅的自然生態系統,亦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海河流域持續大旱,白洋淀干涸7年,若不是依靠古人所不具有的筑庫攔洪、機井抽水的能力,歷史上華北平原赤地千里的慘景必定重演,社會經濟與生態系統整體上會受到更為災難性的打擊。
除了年內年際間的旱澇變化之外,較長時間尺度的地球溫暖化趨向也對海河流域產生了影響。地球氣候在我國隋唐年間有過一個偏暖期,隨后長期偏冷,直到19世紀后半葉,再次出現增暖的趨勢,并在地球上部分地區帶來降雨量總體趨減的干旱化問題。在總體轉暖的過程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氣溫一度下降,在全球曾引起小冰期來臨的恐慌;到七十年代后期,氣溫再度轉升,全球溫暖化受到日益普遍的關注。我國東部地區近百年來也呈干旱化的趨勢,“這種干旱化趨勢與全球增暖有一定的聯系。東部干旱最突出的是華北地區”。20世紀60年代以來,海河流域呈現用水量增加而降水量總體上下降的趨勢,加之人口翻番,人均水資源量從700多m3降到305m3。為支撐社會經濟發展而持續增加的用水量,主要是不斷擠占流域中生態環境用水的結果,使得保障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顯然,資源型缺水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自然原因。這一認識表明,①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海河流域固有生態系統的平衡必然要被打破。由于流域固有的“自然環境”,既無力支撐當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能保障流域生態系統的安全,因此,生態環境的恢復,決不能以回歸從前的“平衡態”為目標,而需要發揮人類的能動力量重構新的平衡;②在重構平衡的過程中,應注重考慮增強生態系的自調節與自恢復能力,以適應多變的環境。
然而,在資源型缺水的地區,人類重構平衡的力量何在,如何把握力的作用方向與力度,如何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良性互動的關系,則需要從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人為成因作進一步的探討。
四、海河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人為成因
海河流域自古就是我國人類活動強度較大的地區。流域內的生態系統,早已不是單純的自然生態系統,而是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的混合系統。在該系統中,隨著人工生態系比重的不斷加大,系統總體上對環境平穩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脆弱性也隨之加大。
因此,海河流域的發展,對水利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從歷史上開運河、筑堤防,到現代建水庫、挖減河、打機井,直至跨流域引水,人類需要不斷規劃、建造出規模更為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增強對水的時空分布的調控能力。對于人類來說,水利工程是將水害轉化為水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旦疏于治水,水旱災害就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近50年來,山區水庫的大量興建,使得流域中調蓄洪水的主要場所,由下游平原搬到了上游山區。據統計,歷史上淀泊總容積最大時243億m3,幾乎相當于今天海河流域1900多座水庫的總庫容。但是,今天,濕地與水庫面積的總和只有3852km2,僅為20世紀50年代9000km2濕地面積的2/5。水面減少,可以降低流域水資源的蒸發損失,增加大量耕地面積,滿足了當時以糧為綱的發展需要。其間,地下水開發能力的不斷提高,為保證大旱之年奪豐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加上跨流域引水的措施,也支撐起了大城市的發展與擴張。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海河流域的水問題日益突出,并逐步演變為生態環境的危機。
①由于連年干旱與需水量增加,水庫成為重要的供水水源。水庫過度攔截基流,導致河道相繼斷流,河流生態系統幾近毀滅,并大大減少了下游平原地下水的補給源。
②流域中大規模打井,無節制地超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急速下降,部分地區幾近枯竭。一旦無水可抽,當前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的經濟必將遭受沉重的打擊。
③在流域中污水排放量成倍增長的情況下,水污染防治不力,有河皆污,更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大量有毒有害物質沉積于流域之中,導致土壤與地下水的污染,華北平原將長期受到“尿毒癥”的折磨。
④山地開發,保護治理措施不力,加劇水土流失與石質化,最終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條件。由于人與自然之間陷入了惡性互動的狀態,人類為了謀求生存與發展的行為,反過來威脅到了自身的福利與可持續的發展。顯然,人類活動失度、失當、失控是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人為原因。
從深層次上進一步探究,生態環境危機的發生,表明我們長期缺少對生態系統價值的基本認同與保護意識,缺少能夠有效促進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流域水管理體制,缺少把握適度、激勵自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運作機制,缺少公正、廣泛的社會監督體系。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中,用水浪費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污水的處理率與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也都很低,許多轉變觀念、健全管理、利用成熟技術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依然嚴重存在。有法不依、執法犯法,社會腐敗的風氣更是庇護了部分人貪得無厭、急功近利、掠奪資源、犧牲環境的行為。而這些問題,恰恰是人類活動失度、失當、失控,卻難以適時糾正的根源。
上個世紀中,一些起點較低、而人均GDP陸續超過了10000美元的國家(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階段,雖然也付出了犧牲環境的代價,但是同時積累起了相對雄厚的資本,為隨后大規模的環境治理奠定了經濟基礎。然而,在海河流域的發展模式下,生態環境已經進入了危機狀態,人均GDP依然不過1000美元。這種發展模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卻無力為環境的治理積累起資本。傳統的水利工程體系,只是為了保障這種發展模式而規劃、建設與運用,以至于會被一些人誤判為造成流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元兇”。
以上探討表明,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中,生態環境危機的克服,不是現行水的管理體系與管理手段可以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大背景下,流域中的水利發展必須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海河水利自身面臨著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的重大課題。
五、海河水利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的階段性目標
海河流域目前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階段。生態環境危機的發生,既是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又是產業結構大調整的動因。在這一轉變中,新的平衡尚難達到,但是人與自然之間惡性互動的關系必須扭轉。水利是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環節,必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實現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向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轉變。
現代水利在其成熟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社會發展不斷提出的更高的需求,必須不斷增添新的功能,突破傳統觀念,調整管理體制,改進技術手段,擴大投資規模。表1說明,隨著城市化的進程,用水量與用水保證率大為提高,傳統工程體系無力解決區域與城鄉之間水資源合理配置等問題,需發展資源水利;接著,水體污染與其它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水質、水量統一管理等問題,形成了環境水利;其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建立安全、舒適、秀美、親水的生活環境,誕生了景觀水利。至此,現代水利的發展,還只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求。隨著人們對生態系統價值觀念的改變,人類認識到水利不僅要考慮人的需求,也要考慮生態系統的需求,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又發展起生態水利。
資源水利、環境水利、景觀水利與生態水利,不是治水階段的更替,而是現代水利內涵的逐步擴展與提高。每上一個臺階,都意味著在觀念意識、管理體制、技術手段、投資規模等方面的突破性進展;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而不是對原有基礎的否定?,F代水利,如果不能在各層面上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就無力解決相應各層次的問題。
對比表1可知,我國現代水利的發展,欠賬太多,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流域過去的水利建設,無疑為今日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如今愈演愈烈的生態環境危機,又暴露了現有水利系統應付新問題的能力不足。水利系統如果要勝任生態環境恢復的重任,必須在觀念、管理、技術、資金等幾方面逐步謀求實質性的突破。
海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在水利發展戰略與治水方略調整目標的選擇上,不宜簡單劃線。景觀水利與生態水利的層次目前只有局部地區有能力追求,大多數地區近期有可能解決的問題仍屬于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范疇。
六、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若干模式
在過去短短的50年中,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態環境的危機在一些區域已經達到了威脅可持續發展的嚴重程度。生態環境的恢復,成為海河水利的重要使命。
在人類活動密集、資源型缺水的區域,生態環境危機的形成,往往意味著環境要素的變化超出了自然界自身能力可恢復的范疇。因此,生態環境的恢復,難以簡單地通過人類活動的退縮而回復到過去的狀態。根據林鎮洋等(2001)的綜述,生態環境的恢復有四種模式可以選擇,即復育、修復、改善與再造,其特征經整理,列于表2。
針對海河流域發展不平衡的特征與生態環境危機的不同表現,流域內生態環境的恢復,不可能僅僅依靠某一種形式,而是需要因地制宜選擇不同的形式,或者是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比如城市周邊保護與恢復部分天然濕地,可稱之為修復;而圍繞南水北調工程制定海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恢復計劃,就是一次重建新的平衡的再造過程。
無論是復育或修復原有的生態系統,還是改善或再造新的生態環境,首先都必須充分考慮到海河流域氣候環境波動起伏大、易大旱大澇的基本特點,將保障生態系統的安全作為基本的前提。海河流域中的生態系統是依賴水利系統維護的自然與人工的混合系統。系統安全性的保障,需要從兩方面考慮:①增強對生態環境的調控能力,將環境要素的變化控制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限度之內;②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整,增強系統自身對環境變化的承受能力與自調節能力。以下結合三個具體方案作初步的探討。
1、推行泛濫允許型的治水模式
海河流域各條河流在山區具有遠近交替分布的特征。對于局部暴雨形成的洪水,可以通過在平原上溝通河道間的橫向聯系,利用河網使得洪水在平原上盡可能得以分散,增加回補地下水的機會。流域山區大量水庫的興建,使得平原地區洪水的壓力有所減輕。除了重點保護區的堤防之外,一般河段的堤防,不宜再繼續加高。適當允許洪水泛濫,并在面上考慮進一步的減災措施,以控制洪水的淹沒范圍、最大淹沒深度與淹沒持續時間等,既可將災害損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內,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較多的回補,還可以產生滯水、沖淤、沖污、洗堿、淋鹽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綜合效益。1996年海河南系諸河發生了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在已有防洪工程的調控下,雖然造成了一定范圍的淹沒損失,但是,地下水得到了明顯的回升,為隨后兩年農業的豐收,奠定了基礎。由于流域中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方面的重大變化,使得我們已經有可能考慮泛濫允許型的治水模式。
2、在蓄滯洪區部分恢復濕地
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一些蓄滯洪區,過去都是湖泊洼淀,具有調蓄洪水的功能。現在濕地大量消失,被改造成良田。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后分洪阻力與分洪風險增大,一旦分洪運用,國家補償的負擔很重。如果在蓄滯洪區中恢復部分濕地,不僅可以降低分洪阻力,減少分洪損失,減輕國家的補償負擔,而且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
海河流域中,只有大城市的排污河呈水量穩定增長的趨勢,但水質很差。污水用于灌溉,生產的糧食、蔬菜,已經威脅人體健康;排入渤海灣,導致了優良魚種的消亡。中小城鎮與非點源污染完全依靠污水處理,代價太高,超出現有的經濟實力。如果僅對污水作滿足濕地利用的低級處理,則成本較低,然后利用濕地可對污水作進一步的降解。據調查,許多城市地區的非點污染源(磷、氮、重金屬、懸浮固體、生化需氧量)可以在濕地內大量被去除(由于沉淀、植物吸收及分解),去除率可達50%—90%,有效地改進河流水質。在許多河流中,非點污染源所占的比例,高達50%以上,比點污染源還要重(郭振泰,1995)。因此,將洪水資源化與污水資源化結合起來,有望解決維持濕地的常年水源。
目前,蓄滯洪區中生活著數以萬計的群眾。單純限制經濟發展,蓄滯洪區群眾的生活無以改善,承災能力低下。有的靠直接引污水灌溉、養殖,長期下去必將導致蓄滯洪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而通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進,在蓄滯洪區中合理規劃、建設以水庫、葦地、水田、魚塘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濕地,增設水的內循環系統,使水庫存水在水庫與葦地間往返流動,死水變活,改進水質,再供給水田與魚塘,蓄滯洪區將不僅能夠維持調蓄超標準洪水的機能,而且能夠在平時增強抵御旱災的能力,發揮改善、恢復生態環境的作用。達到這一目標,蓄滯洪區就有條件重點發展綠色農業、濕地經濟、旅游經濟等,有望創造更好的價值。
3、發展河道灘地型污水治理工程
重現河水清流,是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基本要求。然而,流域中有水皆污的問題至今仍然愈演愈烈。2000年全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其中87%未經處理就排入了河流與水庫。今后,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廢污水的排放量會進一步增加。如果真想實現恢復河水清流的目標,單純寄希望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是絕對不夠的。
污水,一旦進入了河道,就相當于進入了水利部門的領地。利用水系之間的溝通,水利部門目前已經在努力通過合理的調水措施,對嚴重污染河段的水體進行稀釋、置換,控制水的污染程度。但是,在資源型缺水的海河流域,除了特殊重要的城市河段之外,這種措施無能為力。在干旱缺水的年份,即使是污水,也會被步步攔截,直接用于灌溉、養殖。為了恢復河水清流,水利部門必須突破現行觀念、管理體制、技術與資金投入渠道等方面的障礙,勇于承擔起污水治理的重任。
目前,海河流域中,即使排污河兩岸的灘地,也被用來種植莊稼,直接引污水澆灌。長此以往,后患無窮。如果利用河道灘地發展生物-生態污水修復技術(董哲仁,2001),以高水無礙行洪為原則,低水期間,抽污水上灘,經過沉淀、植物吸收及微生物的轉移、轉化及降解,較清的水回流河道,循環往復,是恢復河水清流、又成本較低的辦法。
七、海河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基礎課題
海河流域生態環境的恢復,是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海河水利的重任。治水思路的轉變、流域水管理體制的完善,治水對策、技術的發展,水利投資渠道的拓寬等等,是實現流域生態環境恢復的必要前提。傳統水利雖然極大地增強了流域中調控水多水少的能力,支撐了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難以勝任流域中協調配置水資源、恢復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為了擺脫困境,必須大力加強前期基礎研究,具體建議如下。
1、健全流域水管理體制。資源水利、環境水利與傳統水利的一個基本的差異,在于單靠局部地區的力量,已難以解決自身的問題。過去可以筑堤保一方平安,打井供一方水源;但是在水資源合理配置與水環境恢復的問題上,區域之間的矛盾尖銳化。這就需要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從全局出發,發揮統籌兼顧的作用。流域管理追求的是系統整體的協調發展,以實現系統整體的長遠的最大利益作為管理的目標,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局部地區當前的最大需求。流域管理機構的解決方案,可能是任何局部地區都不會自愿實施的方案。因此必須以立法的形式強化流域水行政管理機構的職權,大力加強流域機構自身的能力建設,使其切實能夠肩負起責任,并具備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與教育等手段協調解決水問題的能力。在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大形勢下,如何健全流域水管理體制,以非工程手段促使工程體系的建設與應用有利于全局與長遠的利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
2、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的治水模式。治水,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除害興利的活動,歷來就帶有與自然力相抗衡的特性。傳統水利,是以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求為導向的。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基于水的平衡不斷被打破。而人類的治水活動,總是試圖在新的層面上,重構滿足人類需求的平衡。但是,單純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動,難以避免人與自然之間陷入惡性互動的關系。當人與自然的交互式作用超過一定限度時,就可能轉為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或者僅滿足局部地區的短期利益,而損害其他地區以至整體的長遠利益。如何扭轉人與自然之間惡性互動的關系,是決定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成敗的關鍵問題。
3、增強生態系統的自調節與自適應能力。海河流域生態系統變化的總趨勢是系統中自然成分下降而人工成分上升,使得系統的脆弱性不斷增加。面對海河流域易旱易澇的特點,只有依靠更為強大的水利工程體系來保障生態系統的安全。如何通過產業結構與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調整,增強生態系統對異常氣候的自調節與自適應能力;水利建設如何有利于促進這種調整而非僅僅維系現行的發展模式,是關系到生態環境恢復的成效與代價的基本問題。
4、規范信息管理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發展。在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發展的過程中,以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是基本的需求。沒有可靠、實時、完備的信息來源與信息分析、預測技術,就難以實現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發展目標。但是信息工程與土木工程有許多特性上的不同,如硬件淘汰快,軟件需要不斷更新升級等。對于土木工程,我們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規范;對于信息工程,也必須盡快建立規范化的管理制度。流域機構如何在信息系統規范化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指導作用與管理功能,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
5、建立更為合理的投入機制。傳統水利的投入機制,無法滿足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發展需求,其效益評價的基本準則,與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的價值觀念相比,也已經顯得陳舊。傳統水利的投入機制不調整,資源水利與環境水利發展的必要投入就無法保證。如何為現代水利的發展建立起長期穩定、與經濟發展同步按比例增長的投入機制,是早就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之上,但是至今仍未得到解決,已經嚴重阻礙我國現代水利進程的瓶頸問題。
6、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眾參與制度。生態環境惡化,是在每一個局部地區都在爭取“以最小代價獲得自身最大利益”的發展中爆發的。只有“受害者”才是糾正“受益者”不良行為的根本力量。公眾參與,在國際上已經被公認,是解決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無論公眾參與引出了多少麻煩,這一環節只是不斷被健全、而不是被取消。如何從我國國情出發,逐步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對于現代水利的發展至關重要。
致謝:向立云、苑希民、梁志勇、吳玉成、李娜、王艷艷等多位專家對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寶貴的建議,謹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王志民主編:海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研究,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2].林鎮洋、鐘詩明:都市水環境與生態工程,2001年海峽兩岸城市環境規劃與管理研討會論文集,2001。
[3].郭振泰:都市發展與水患,水患何時了——水患與防洪排水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教基金會叢書⑦(ISBN957-13-1727-6),1995。
[4].董哲仁:受污染水體的生物—生態修復技術,中國水利科技網,2001年12月。
注:
1海河流域水生態恢復研究(初步報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2002年2月。
2中國水旱災害,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年,p.291
3同上,p.31
4海河流域水生態恢復研究(初步報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2002年2月,p5。
5海河流域水生態恢復研究(初步報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2002年2月,p11。
- 上一篇:水資源科學配置管理論文
- 下一篇:洪水風險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