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誘災害防御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30 04:34:00

導語:洪誘災害防御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洪誘災害防御分析論文

婁底市地處湘中腹地,轄兩縣兩市一區,人口399萬,地理座標為東經110°45′40″~112°31′05″,北緯27°12′28″~28°14′27″,東西橫跨160公里,南北縱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83%;是一個山、丘、崗、平地貌俱全的地區。

一、基本情況

(一)地貌形態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東低,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輪廓,湘資兩大水系在境內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地貌類型呈山地成片,崗丘交錯成串,平地綿展的組合特點。

(二)氣候特征及洪澇災害情況

我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區呈現較明顯的區位性和季節性分布。

年降水量由西東向東遞減,西部山區多于東部丘陵平地,新化的雙林、大熊山在1800毫米左右,新化縣城、冷水江市城區1400毫米,漣源市城、婁星區城區在1350毫米左右,雙峰的永豐、荷葉1300毫米左右。新化的大熊山和古臺山以西地區、田坪以北地區,漣源白馬水庫地區是市區三個多雨區,婁星區的小碧和雙峰的花門為市內兩個少雨區。

由于受季風氣候的影響,婁底市的降水量各季分布很不均勻,4~6月降水高度集中,是我市的主汛期亦是山洪災害易發期。這三個月的降水量平均為550~600毫米,占全年的42~44%。7~9月是我市旱季,降水在250~300毫米之間,但又多大到暴雨降水過程,形成洪澇。

自16世紀以來的500年中,共發生洪澇災害148次,其中16世紀25年、17世紀32年、18世紀24年、19世紀24年、20世紀45年,其中以1912年、1924年、1926年、1931年、1949年、1954年、1969年、1973年、1988年、1990年、1996年、1998年的洪澇災害最為嚴重。從洪澇災害發生的地域分布來看,由于受市內地形地貌的影響,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資江、漣水、測水、湄水等中部沿岸低洼處,即沿河分布的中間“S”型帶狀盆地,包括以圳上、油溪、瑯瑭、西河、上梅、洋溪、槎溪等為主要地區的中部新化丘崗平原區、以三甲、石馬山、六畝塘、渡頭塘、茅塘、白馬、楊市為主要地區的漣源丘崗平原區,以洪山、走馬、永豐、梓門等主要地區的雙峰丘崗平原區,及漣源北部伏口、七星、安平、湄江等主要地區的北部中低山區和雙峰荷葉、井字等地區的東部低丘陵區。歷年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的3年特大洪澇災害(1990年、1996年、1998年),絕大部份就發生在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人口密集、且工農業、交通運輸、財貿商業較為發達,一旦發生洪澇,災情十分慘重。

1990年6月11日至16日,我市普降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市內168個鄉(撤區并鄉后)2525個村74.5萬畝農田受災,估計減產糧食4500萬公斤,沖毀水庫2座,塘壩7752處,累計死亡49人,沖垮渠道2429公里,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

1996年是我市遭災最為嚴重的一年。6月1日和7月中旬的特大暴雨,全市有70%的鄉鎮和50%的人口受災,40%的作物受災,20%左右絕收,直接損失達25.5億元。

1998年,我市的暴雨山洪亦是連續不斷,異常頻繁,我市先后于4月30日、5月8日、5月21~22日、6月12~16日、6月22~23日、6月27日和7月30日8次普遍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以5月~6月間的幾次暴雨山洪損失尤為嚴重,漣源市連續三次遭受大暴雨山洪襲擊。全年8次暴雨山洪,全市有77個鄉鎮2532個村遭受山洪災害,共倒塌房屋1.8萬間,死亡38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7萬畝,成災面積50萬畝,絕收1.6萬畝,共毀壞中型水庫1座,小I型水庫1座,小II型水庫35座,有609個工礦企業全部停產,中斷鐵路2條達52小時,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8億元。

二、婁底市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

根據省防指的工作安排,針對近年來我市山洪災害的特點,市防指幾年來一直把對山洪災害的防御列為防汛工作的重點,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對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標準及如何有效防御減少損失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討。

對我市的山洪災害可以劃分為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誘發災害區。山洪災害易發區是指直接受暴雨山洪影響沖淹,損毀的地區。山洪誘發災害區是指因受暴雨影響形成山體滑坡崩塌、地面沉陷開裂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財產損失的地區。

(一)山洪災害發生區劃分原則和警戒級別劃分標準

劃分的原則是:以村為最小統計單位,以各村歷年來實際發生的山洪災害的頻率和損失為基本依據,以山洪災害損失達20%作為減災條件,再進一步劃分警戒級別的標準。

劃分的標準是:我們把山洪災害易發區分成三個等級,特級、I級、II級。一日降雨量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50萬元以上,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為特級;山洪災害易發區,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25~49萬元,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為I級山洪災害易發區;一日降雨50~100毫米,每平方公里損失達10~24萬元,且平均兩年發生一次以上的定II級山洪災害易發生區。對直接影響鐵路、重要公路、重點工礦企業及重要國防設施的地區,一律定為特級。

(二)山洪誘發災害區的警戒級別劃分標準

山洪誘發災害在我市主要表現為山體滑坡、地表大面積沉陷、地裂縫和礦渣堆積沖刷等幾種災害類型。按照預測規模和范圍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為三個警戒等級:特級、I級、II級。

具體劃分標準是:山體滑坡或預測規模在10萬立方米以上或1平方公里以上且可能對人員及財產設施造成巨大的隱患點定為特級,預測規模在1~10×104立方米或0.1~1平方公里之間且可能對人員及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的隱患點定為I級,預測規模在0.1~1×104立方米且可能地人員及財產設施造成較大損失的隱患點定為II級,其余視為一般災害,不再定級。

(三)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誘發災害區劃分

全市85個鄉鎮,明確為山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35個計168個村和大熊山林場,分別是新化縣南部天龍山暴雨區的維山鄉、槎溪鎮、洋溪鎮,新化縣西部奉家山暴雨區的水車鎮、奉家鎮、西河鎮、孟公鎮、金鳳鄉、瑯瑭鎮,北部大熊山暴雨區的七星街鎮、伏口鎮、湄江鎮、安平鎮,紅日暴雨區的三甲鄉、六畝塘鎮、石馬山鎮,龍山暴雨區的白馬鎮、茅塘鎮;冷水江市的三尖鄉、禾青鎮、礦山鄉、中連鄉、毛易鄉;婁星區的雙江鄉、大科鄉、小碧鄉、萬寶鎮;雙峰縣的荷葉鎮、井字鎮、杏子鋪鎮、石牛鄉、沙塘鄉、永豐鎮。以村為單位劃分警戒級別劃分55個村為特級警戒區,89個村為I級警戒區,24個村為II級警戒區??赡芪<?.95萬人,2萬棟房屋的安全。

全市大小山洪隱患點諸多,共確定特級隱患共20處,分別為水車鎮的金龍村滑坡、老莊村滑坡、龍湘村滑坡、白水村滑坡、油溪鄉的白蘆村滑坡、游家金塘灣滑坡、奉家花崗巖滑坡群;漣源市三甲鄉的東山村滑坡、白溪村滑坡、謝家村滑坡、六畝塘鎮的利民村滑坡、芙蓉村滑坡;冷水江市的浪石灘地裂縫、潘橋鄉銅鐘滑坡、陡巖水庫山體滑坡、礦山鄉的船山村滑坡、樟木村滑坡。婁星區大科鄉的大新村泥石流滑坡、思樂村滑坡、小碧鄉的日巖村滑坡。劃分I級隱患警戒區10處,II級隱患警戒區25處??赡芪<叭丝?1.2萬,房屋6122棟,耕地2.0萬畝,其中主要是冷水江市浪石灘地裂縫的影響,僅此一處可能危及整個冷水江市城區10萬人,3000棟房屋的安全。

針對潰壩水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此次山洪災害調查將全市所有標準洪水可能漫頂或病險嚴重水庫(堤防)工程做了全面調查統計。全市共計95處,其中中型水庫4座,小I型水庫14座,小II型水庫69座,堤防工程8處。這些病險工程使下游31.7萬人、8.04萬棟房屋、24.5萬畝農田直接受到洪水的威脅。

綜上的三項(山洪災害易發區、山洪誘發災害隱患區、潰(壩)堤工程影響區),直接影響50.9萬人口,10.65萬棟房屋及許多水利、交通、電力、工礦等設施的安全。同時從調查統計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對受災人口和各類設施的操作,影響最大的還是潰壩洪水造成的損失,其次是山洪易發區的災害損失,再其次是山洪誘發災害隱患區。

三、山洪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特殊的地貌地形條件,決定了我市是一個山洪災害易發區。我市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傾斜,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洼呈“S”型帶狀盆地綿展,資湘兩大水系在市內分流,地表切割強烈,且水系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當發生暴雨或連續性大雨時,山洪便迅速向中部平丘崗區匯集形成洪災。

(二)暴雨強度大,是暴雨山洪災害嚴重的重要原因。我市降雨總體分布表現為從西向東遞減,但在北西南三面中低山區形成六大暴雨中心,受這些暴雨中心的直接影響,在強降雨的情況下,短時間內迅速匯集成大暴雨山洪。1996年6月1日地處龍山暴雨區的白馬、茅塘等地日降水250.7米,地處梅城、天龍山暴雨區的新化縣縣城、車田江庫區、半山水庫庫區等日降水達300毫米,7月15日,西河鎮、孟公鎮、瑯瑭鎮降水量211.4毫米,其中2個小時降水98毫米。1998年5月8日,地處梅城暴雨區的漣源市伏口鎮日降水280毫米,5月22日,地處龍山暴雨區的白馬、三甲降水319.4毫米,其中7個小時降水180毫米。因這些地區本屬地勢低洼的中部平丘崗區,又位于暴雨區內,極易形成暴雨山洪,造成山洪災害。

(三)山體地質條件差,坡度陡,導致山體滑坡和崩塌。我市地貌類型組合集中,巖情聚類集中分布,花崗巖集中分布于天龍山、水車、荷葉三地,這三處花崗巖體在溫度變化下極易發生粒狀的崩潰、變散,在植被被解體時,容易造成并有大規模的崩體存在。全市變質巖地區一般呈現出侵蝕強烈,溝谷深切深度達500~800米,且節理十分發育。地貌多懸崖峭壁、基巖裸露、風化殼厚、巖溶發育。因三類巖體地區存在的密集節理和厚風化殼,致使市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質隱患普遍存在。新化縣水車、奉家花崗巖就發育了上百個不同規模的滑坡體,預測規模30平方公里。新化縣游家鎮金塘滑坡,預測規模達100萬立方米,油溪鄉白節村滑坡、規模約為170萬立方米,漣源市六畝塘利民村滑坡,預測規模100萬立方米,婁星區小碧鄉日巖村滑坡,預測規模在10萬立方米以上,這些大規模的滑坡隱患,一旦誘發,將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四)采煤與工礦企業的密集分布,決定了我市山洪地質災害易多發的特殊環境。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基地,上千家采煤、采礦等工礦企業在市內密集分布,由于采礦加上近年來的亂采濫挖在全市造成了大范圍地裂縫、采挖區地面沉陷等地質災害。特別是在暴雨的直接誘發下,一是加劇了地裂縫的開展,地表大面積沉陷,使地表房屋倒塌,水庫、山塘被毀;二是形成滑坡、崩塌,山洪誘發災害;三是大量的采礦廢渣堆積或沖入河道,增加了泥石流等山洪災害的誘發因素,同時對河道的淤積造成了洪水泛濫。比如:冷水江市浪石灘地裂縫及危巖體,預測規模達650萬立方米,直接危及整個城區的生命財產安全。雙峰縣坳頭山磺礦的大規模廢渣堆積,成為一個巨大的廢渣泥石流隱患。

(五)河道淤塞嚴重,泄洪能力嚴重不足。我市16度以上的坡度面積為700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57.3%,25°坡以上的面積為390萬畝,占全市面積的32.2%,主要呈現為山地地貌,花崗巖和灰巖山地,又多為暴雨區,雨水沖刷強,水土流失嚴重。到1998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2392平方公里,雖然局部地區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治理跟不上流失,大部分地區因未能治理已開始轉向中度和強度流失,估計每年流失地表土約700萬噸以上,全市195條5公里以上河流計3311公里河道比50年代普遍抬升1~2米,致使行洪能力大為減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長,普遍存在侵占河道和行洪灘地的行為,對河道的行洪影響較大;加上對河道的治理開發缺乏統一的規劃,河道上阻水建筑物較多,人為地抬高了河床水位。冷水江市球溪河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球溪河系資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新邵縣田心鄉,從冷水江市三尖鄉石槽入口,流經三尖、禾青2個鄉鎮16村,境內全長16公里,由于所處山高坡降,兩岸山坡均在25°以上,暴雨一來,在極短時間內便可迅速匯集形成山洪。加上沿河兩岸幾十家采礦企業廢渣淤積河道十分嚴重,目前,上游仍有采礦廢渣20余萬立方米,在境內16公里長的河道上建有12處固定式引水河壩,跨河大小橋梁21座,嚴重阻礙行洪。由于泥沙、礦渣淤積和各類阻水建筑物的影響,河床不斷變窄,局部地區斷面已不足20米,河床不斷抬高,現已普遍淤塞1.0~1.5米,致使球溪河發生山洪澇災害的頻率越來越高,損失越來越大。目前,在日降水30毫米的情況下便可形成山洪災害,是我市最為典型的山洪災害特級易發區。

(六)小城鎮建設規劃不完善,缺乏防御山洪災害的措施。社會經濟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小城鎮建設的步伐,而在規劃建設時,一般都沒有防洪規劃,且不斷向河灘、河道保護范圍爭地。同時,農民在建房、耕種時侵占河道現象普遍、致使在洪水淹沒范圍沒有加大的情況下,淹沒損失的程度加劇,人為地加大了山洪災害的損失程度。

四、山洪災害的防御

山洪災害的防御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同時也是防汛救災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而且對山洪災害尚未專門的投資渠道,管理體制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系統綜合的防御。

(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強防御山洪災害的意識。山洪災害是我市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暴發突然、破壞力大,且無災發預感,要降低災害損失,首先要提高防御山洪災害的認識,牢固樹立防御山洪災害的思想,要在防汛宣傳時加大對山洪災害防御的宣傳力度,并廣泛利用廣播、報紙、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造成宣傳聲勢。同時要充分利用中央電視臺和省電視宣傳的權威性和大范圍宣傳效應,制作公益廣告和科技專題,持之以恒,注重實效,真正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戶曉。

(二)深入調查研究,劃定山洪災害范圍。對山洪災害的綜合防治是一個新的課題,必須組織力量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論證,尋找適合本地實際的優化防治方案。可以由防汛指揮部組織地礦、水利等部門對山洪災害易發區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研究,根據不同地域的氣象、水文、地理、地勢及居住人口數量等各種因素,分析其成災機率和遭災的可能程度,分級劃出警戒區域,并在明確的特級、I級、II級等警戒區要劃界立標,嚴格控制生產、居住和建設。

(三)統一規劃,部門協同,堅持依法防治山洪災害。山洪災害防御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部門,需要社會各部門通力協作。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山洪災害的綜合治理,水利部門要嚴格按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湖南省實施(防洪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嚴格實施項目建議書和涉河項目審批制度,加大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治理,做好河道的清障劃界等工作;國土部門要進一步嚴格單位和個人的建設用地審批、指導人們主動避險建房,避險修路采礦;城鎮部門要加強城市(鎮)尤其是小城鎮和農村建設的規劃,對工程建設要專門進行防洪論證,山洪災害的防御措施論證,并做好質量監督工作;林業部門要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工作。

(四)制定緊急避險預案,減少山洪災害損失。目前,在工程措施不足以抵擋特大山洪的情況下,要各地進一步抓緊做好和完善避災預案,對劃分的山洪災害易發區和山洪災害誘發隱患區以及病險水庫下游低洼地區,尤其是對所劃定的特級、I級警戒區均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避災方案,并在特級、I級警戒區要樹立永久性界碑,一旦進入警戒狀態,要按市~鄉~村~組~戶的次序,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發出緊急避災信號,并落實好轉移路線和人員安置方式。

(五)加大資金投入,開展山洪災害治理。由于暴雨山洪的突發性很強,而現有的氣象測報對小流域特大暴雨很難預測,提前避險轉移的時間很短。因此,從目前來看,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避結合”。但我們認為:治是根本,防是關鍵,避是重要手段。從現在開始,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全面展開對山洪災害的治理,從根本上減輕山洪災害的損失。一是要做好山洪的坡面治理,通過采取合理的農業耕作措施、坡面林草、禁止新開坡土梯田、封山固沙、護坡固腳等措施,由小流域向全流域展開。二是要進一步做好河道整治保護。要采取嚴厲手段堅決制止在沿河兩岸任意傾倒堆放廢渣廢料,防止工礦企業廢渣進入河道。同時要加強河道的疏通治理,河道治理時要有統一的防洪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實施。要嚴格涉河項目的項目同意書和工程建設審批制度,妥善處理好與小城鎮建設和農莊建設的關系,增強住房避洪意識。減少特大山洪、泥石流等沖毀房屋。對河道內作業行為要嚴加規范管理,防止采砂、淘金對河床河勢的破壞。

(六)依靠科技進步,建立預警預報監測系統。各級各部門尤其是氣象、地礦、水利等部門要根據各地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分布,加大對預警監測系統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山洪災害預警預報監測系統。要從努力提高天氣氣象預測預報精度入手,增強預見期。特級和I級警戒區要有監點和專門監測人員,并逐步延伸至所有易發區域,同時要實現群專結合、群防群測,盡快建立起防御山洪災害的綜合立體監測網絡。

(七)持之以恒地開展大壩除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