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流域生態水利建設規劃研究
時間:2022-05-11 03:52:25
導語:西河流域生態水利建設規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為推進郴州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和實施西河綜合治理,確保西河水生態環境改善、流域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實現西河流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營造“青山為屏、河湖為脈、山環水繞、城水相依、水綠相應”的城市山水格局,打造國際化、現代化宜居利居樂居山水名城,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重大舉措。
關鍵詞:西河;生態;水環境;水景觀;河道治理
1西河流域基本概況
西河發源于北湖區與桂陽縣交界處的仰天湖,為湘江耒水中游一級支流。流域呈狹長柳葉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植被良好。西河流域面積1618km2,呈長條形,干流全長136km,流經桂陽縣、北湖區、蘇仙區、永興縣兩縣兩區后于永興縣塘門口鎮西河口匯入耒水,各級支流40余條,系枝狀河系。西河主要支流有11條,最大支流九山河集雨面積474km2。
2規劃范圍
西河生態水利建設規劃范圍分全流域、重點區、核心區三個層次進行規劃,涉及防洪保安、河道整治、水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水生態系統建設規劃等。全流域規劃:包括桂陽縣、北湖區、蘇仙區、永興縣兩縣兩區20個鄉鎮,人口約40萬人,面積1618km2。重點是統籌考慮全流域水生態系統建設和水環境保護。重點區規劃:包括西河干流136km,下寨河、魯塘河、土坡河、太和河、橋頭河、九山河等6條主要支流147km。重點是統籌考慮流域防洪與興利的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核心區規劃:為《郴州市西河生態休閑風光帶總體規劃》的河道范圍,即桂陽縣太和鎮大溪村至永興縣塘門口鎮西河村,長約110km。重點是考慮該河段的岸線防護、河道疏浚、水景觀、水文化和水工程建設與改造。
3總體布局
西河生態水利建設總體布局為:“一廊、二連、三湖、三庫、四濕地”。一廊:指在核心區規劃河段進行緩沖帶建設、河岸防護、河道疏浚、水工程改造,形成生態廊道。二連:指修建三合(西河-支流全義河)、湘陰渡—龍山湖(西河—耒水)2處水系連通工程。三湖:指對核心區河段規劃修建桂馨、三合、油塘3座湖泊。三庫:指在干流上修建石陂水庫,在支流太和河上修建水邊水庫,在九山河上擴建黃口堰水庫。四濕地:指對核心區規劃河段的新寨、三合、吳山、蘭王廟4處濕地進行保護并適當進行景觀建設。
4規劃任務
1)防洪治澇:修建石陂水庫、水邊水庫、擴建黃口堰水庫等3座中型水庫,對城鎮和重要淹沒對象河段實施堤防工程建設,新建堤防15.0km,在圩區修建21km撇洪、排水渠等排澇設施。以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提高沿岸防洪標準,流域農業灌溉、城鎮供水及農村安全飲水得到改善。2)河道整治:對當沖河段、易崩岸線段和主要支流匯入口進行生態護岸,保護保留原生態自然河岸,對于岸坡穩定、植被稀疏的河段進行河岸植被修復,已建砌石河岸生態修復。結合風光帶建設進行水域、濕地和緩沖帶建設。改造現有水利設施,對河道進行疏浚、清障,確保河勢穩定,水流暢通。新建生態護岸13.5km,恢復生態自然河岸168.6km,改造砌石河岸6.4km,建設緩沖帶長150km,面積120hm2,疏浚河道30km,約75萬m3,清除電站、橋壩、采砂場14處,改建閘壩21處。3)水環境保護:對流域全面實施水土保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和流域內主要污染源治理,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體系和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網絡。使西河流域內的水污染得到根本治理,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水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4)水景觀:建設桂馨、三合、油塘3座湖泊,保護建設新寨、三合、吳山、蘭王廟4處濕地,修建三合、湘陰渡—龍山湖2處連通工程,美化已建涉水工程20余處,新建壅水閘壩3座,枯水期抬高河道水位總長度6.0km。
5規劃內容
5.1防洪規劃
西河中下游河段地勢低洼,兩岸大部分耕地易淹,特別是湘陰渡、棲鳳渡、南香、太和、荷葉坪、同和、火田、大溪等河段淹沒特別嚴重。統籌考慮西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相結合,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洪與治澇相結合、防洪與興利相結合,提出西河防洪治理方針為“蓄泄兼籌,綜合治理”。1)工程措施:結合西河自然條件和兩岸實際,規劃西河防洪工程措施為:水庫+堤防+固定壩改造+河道整治+山洪溝治理+水土保持。水庫工程:水庫是郴州市防洪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重點是在有條件的河段新建水庫,對已建水庫擴大防洪庫容。規劃在西河干流北湖區魯塘鎮修建石陂水庫,在西河支流太和河桂陽縣太和鎮修建水邊水庫,在西河支流九山河擴建永興縣黃口堰水庫。規劃石陂、水邊水庫以防洪為主,黃口堰水庫在原功能基礎上增加防洪功能,規模均為中型。堤防工程:在城鎮和重要淹沒對象河段適當修建堤防。堤防建設一般采用土堤輔以生態護岸,當沖或建筑物密集、鄰近有重要道路河段、跨河穿河建筑物上下游局部河段,可適當采用生態型硬質防洪墻。固定壩改造工程:將沿河16座固定壩改建為活動壩,降低汛期洪水位。河道整治、山洪溝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對河道進行疏浚、擴卡、清障、護岸,對河流主要支流進行治理,結合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實施綜合整治。2)非工程措施:以洪水風險管理、流域洪水調度、水文預警預報、防洪應急預案等為重點的防洪非工程措施進行建設。3)治澇措施:堅持排、滯、蓄、截相結合。對較大面積澇區,采取撇洪渠+溝塘湖治澇措施,修建撇洪渠,將進入圩區的山水進行高水高排,修建溝塘湖調蓄圩區積水;對較小面積澇區,可利用整合原有排水系統或沿堤修建排水渠引至下游排出,局部可采用電排。
5.2河道整治規劃
西河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沿岸緩沖帶建設,河道護岸、疏浚、擴卡、清障。在河口線或堤內坡腳至河岸外緣控制線范圍結合風光帶建設沿岸緩沖帶,對當沖河段、易崩岸線段和主要支流匯入口進行生態護岸。在緩沖區內保護恢復原生態自然河岸,保護原有自然生態河岸,不準砍伐移植原有樹木,對于岸坡穩定、植被稀疏的河段加以補植護岸,對砌石河岸進行生態修復。對淤積嚴重的河段和壩前河段進行疏浚,對卡水嚴重河段進行擴卡,逐步取締沿河采砂場,拆除或改建阻卡水嚴重的橋壩和水電站。通過疏浚、擴卡、清障,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5.3水環境保護規劃
1)水土保持:重點對西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源頭、肖家水庫、長青水庫、柳泉水庫、黃口堰水庫、魯塘礦區、馬田礦區以及荒山、崩崗地、坡耕地等區域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等措施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以擴大林草覆蓋面積,涵養水源,達到改善生態環境,減小山洪危害的目的。對西河主要支流的魯塘、太和、石山頭、悅來、高亭、油市等人口集中區域河段實施清潔小流域治理。把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控制、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新農村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為人們提供潔凈的水源、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閑、觀光、旅游場所。2)河道生態流量:西河建有19座水電站,其中引水式水電站10個,其他為河床式水電站,枯水期引水式水電站將絕大部分徑流引入發電,致使攔河壩下游河段水量極少甚至斷流,影響河道生態安全,必須加以控制。規劃河段內水電站攔河壩下游生態基流不小于其所在河段多年平均徑流量的10%,以改善河道水環境質量,維持河流水生生物生存空間。規劃拆除沙坪、官溪、小官溪、火田、西水、棲楓渡共6座引水式水電站,控制其他4座引水式水電站攔河壩下游生態流量。3)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完善城鄉生活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配套工程,實施農村面源污染防治。開展污染土壤修復、沃土工程建設,嚴格控制廢水、固體廢棄物、農業生產垃圾等,嚴禁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適當發展水產養殖,種植水生植物,豐富水體景觀,結合兩型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發展園區觀光、科普教育、農業體驗、特色餐飲和農業創意為特色的休閑農業,保持河道水質III類以上,實現“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能源”目標。塑造鄉村的景觀特色與文化內涵,彰顯社會主義新農村魅力。西河大部分河段污水為分散排放,上游段尤為嚴重,大的生產生活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太和、魯塘、桂陽縣城、火田煤礦、棲楓渡、湘陰渡等河段,共7個主要排污口。嚴格控制污水直接入河,重要鄉鎮要修建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鄉村生活污水要采取生化或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凈化后排放,控制家禽養殖規模,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完善排污控制、入河排污口登記和審批制度,推進水質監測系統建設。
5.4水景觀建設規劃
1)湖泊、濕地:西河水景觀建設以田野風光、鄉村村落為依托,以西河人文為載體,以“三湖、四濕地、兩連通”及沿河“八大公園”為主景,結合原生態河岸自然風貌和沿河建筑物穿衣帶帽及緩沖帶建設,促成河流、田園、村落、山體有機結合、相得益彰的水景觀。配合西河風光帶建設,利用河流低洼和水域寬廣水面地段修建湖泊,保留保護河流天然濕地,擴大水域面積,改善流域小氣候條件,增強河道滯洪能力,提高河流景觀效果和人居環境質量。規劃建設桂馨、三合、油塘湖泊,保留保護新寨、三合、吳山、蘭王廟等河段天然濕地,并可結合風光帶建設加以適度的水景觀營造。2)水系連通:湘陰渡-龍山湖連通工程起點為碧塘鄉龍山湖,向西經曹家灣、銅鑼山、江塘邊、元家塘、牌樓村、泥家下、大嶺上、神塘坪等地后,于湘陰渡江東岸接入西河;三合連通工程起點為西河三合古橋上游260m,向東北向開挖明渠和隧洞接入全義河,入口距全義河河口約600m。西河生態水利建設工程實施后,水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水污染得到控制,水環境得到保護,水土保持得到增強,旅游資源得到開發,休閑娛樂場多樣,必將有效推進郴州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其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明顯。
6效益分析
1)環境效益:通過封山育林、荒山綠化、崩崗治理、水源涵養林建設,將增加流域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河道淤積,提高防洪標準,促進生物多樣性,實現國民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通過清潔小流域建設、城鄉環境整治、礦山和污染源防治,將減輕水體和大氣污染,有效改善河道水質,使水質達到Ⅲ類標準。通過河道整治和風光帶建設,河流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道路交通便利,水生動植物繁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連續性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改善,水生態系統將步入良性發展循環軌道,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象將逐漸展現在人民面前。2)社會效益: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更加突出的地位。水生態文明建設是水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的必然選擇,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規劃項目的實施,防洪安全得到保障,用水效率得到提升。3)經濟效益:通過風光帶和水岸修復建設,河流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內涵豐富,道路交通便利,是市民和外來游客旅游休閑度假勝地,對發展旅游業,增加旅游收入具有積極作用。同時通過電站引水壩的改造,一方面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另一方面也可提高電站的利用效率,增加發電收入。
作者:鄒小紅 單位:郴州市水利水電勘察設計研究院
- 上一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問題及改善策略
- 下一篇:Photoshop平面設計規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