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師創造教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0 08:19:00

導語:數學教師創造教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師創造教材分析論文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時代的發展對數學的學習和教育已經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與新教材實驗的推廣,數學的學與教都發生了新的變革。

總的來說,新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生活,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體驗了人文主義關懷,體現了“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的思想,讓學生在解決一個個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學好數學、用好數學、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然而,各地區由于經濟水平、文化背景(尤其是民族地區)、地理環境的差異,任何一個版本的新教材都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地區,尤其是邊遠山區農村的學生和教師。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創造性地應用新教材,使得數學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生活,便成為每個中學數學教師都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為此,在三年來對數學新教材的教學中,本人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實效。也不妨在此拋磚引玉,求教于同仁。

目前,在農村初中學生中,由于受到“打工潮”和新一輪“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使得相當一部分(有的學校甚至是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心思學習。學生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不協調的現象比較普遍,其結果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學生課內不專心聽講、思想開小差;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鞏固。這導致不少學生因“從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惡性循環。

在整個數學過程中,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的做法是: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改變教學情境,使它與當地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一、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創設教學情境。

例(“中位數與眾數”中以這樣一幅情境引入新課。)

盡管教材中的這個情境圖文并茂、生動活潑,但對于我們這些邊遠山區的農村孩子來說,多數沒有到過大城市、社會知識較少,更談不上什么社會經驗,單就書上的情境還是難以吸引學生足夠的注意力。怎么辦?我的做法是將教材中的情境進行了適當調整,以講故事的方式講述:小明是我校初中畢業的學生,由于畢業后沒有考上高中,于是南下到廣東某市打工。當他路過一家公司門前時看到了這么一則招工廣告:“我公司由于業務擴展,急需向社會招聘員工一名,公司員工月平均工資2000元,有意者請速來面談。”看完這則廣告后,小明非常動心。于是他找到該公司負責人,經過簡短面談后與該公司簽定了為期一年的勞動合同。可一個月后,小明僅領到500元的工資。小明感到很吃驚,隨后他又了解周圍員工的工資情況,竟沒有一個人工資達到2000元的。他非常憤怒,認定該公司惡意虛假廣告。便以公司虛假廣告招聘員工為由將該公司告上了法庭。請問:小明能打贏這場官司嗎?

故事剛一講完,全班同學便議論紛紛,有的說:“小明肯定贏。”有的說:“不一定。”……

我問:“為什么呢?”出示教材中“公司本月員工工資表”,之后留出5分鐘時間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于是全班同學都主動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5分鐘后,各組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小明輸定了!因為通過計算,該公司員工月平均工資正好是2000元。

最后,讓他們把自己當作小明,認真分析一下小明因被“蒙騙”而決定打一場沒意義的官司的原因。

有人說:“小明考慮問題不周到,被誘惑人的高工資沖昏了頭腦。”

有人說:“小明缺少社會經驗,冒然行事。”

……

經過一翻討論后,我向他們揭示了小明“受騙”的本質原因:算術平均數容易受極端值的影響。進而向他們講解算術平均數的優點和缺點,他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讓他們帶著好奇的心情主動參與到數學問題的探討中來,并且通過合作解決了問題。這不僅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還使他們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根據學生生活經驗創設教學情境。

例(七年級上冊有理數中關于數軸的問題)

關于數軸的引入,我將情境調整為:

我校門前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鄉村公路,校門處記為0,向南(三道溝)走一米記為+1,向北(火車站)走一米記為-1,放學后,小明、小穎、小麗三位同學回家,小明向南走了3米,小穎向北走了5米,小麗要等她的哥哥,還站在校門前。請在數軸上標出他們三位同學現在的位置。

由于放學回家是同學們幾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學生很快理解了這個問題,都迅速標出了小明、小穎、小麗三個同學的位置。為進一步講解數軸的相關知識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針對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創設教學情境。

例(一元一次方程中關于打折銷售的問題)

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正好趕上縣城里幾乎所有的品牌服裝店都在搞打折銷售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應用好一元一次方程,本人便利用這個機會開展了一次活動。課前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分組到縣城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其中有一組同學的調查結果是:有一件“勁霸男裝”,標價498元,7折銷售,這件衣服的進價是238元。于是我便以此數據為依據出了一道應用題:

某件服裝標價498元,以7折銷售后仍然獲利110.6元,求該服裝的進價是多少元?

提示:利潤=銷售價-成本

由于課前各組同學都進行了社會調查,同學們很快找出了該題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關系。當然也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

然后我又讓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結果出一道關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題,自己解答后向全班同學展示并分析該題的目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關系,解題過程等。于是各組同學經過一翻激烈的討論后:設題、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花樣百出。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解題思路、開闊了視野,還讓他們認清了商店里所謂的“虧本處理”、“跳樓大甩賣”等現象的本質。

四、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創設教學情境

例(池塘里有多少條魚)

在上這節內容時,針對當地實際,我將教學情境改為:王華是我校初三畢業生,他畢業時正遇上我鄉“者干”有一個漁塘要承包出來,王華的父母有意承包。經過初步了解,漁塘主稱塘中有約5萬條魚。王華的父親表示懷疑,回家找王華商量,結果王華經過周密計劃,找到了估計漁塘中魚的質量的方案,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你知道他是怎樣做的嗎?

(學生思考片刻后)

有人說:“竭澤而魚”,抽干塘中水,派人下塘查點.”

經過一翻激烈的討論,大家一至認為,這樣做的后果是——“勞民傷魚”;

又有人說:先抓一網魚,假如有500條,這批魚做一個記號后放回,過一段時間后,再抓一網,假如共400條,其中有記號的20條:設池中有魚x條,有記號的魚占的比例為:500/x,從第二網看這個比例是:20/400,

于是有:

進一步思考:

假如以上數據是經過實際調查得到的準確數據,那么在商談中,漁場主問:如非10000條,賠10000元可否?

多數同學異口同聲地說:“可以!”

我問:“為什么?請同學們繼續討論。”

同學們經過討論認為,:這一萬元幾乎是非賠不可的,因為這是一個估計值,非實際值。

通過這次活動,不僅使學生感受到了統計推斷的合理性,還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概率與統計之間的聯系。初步掌握了用模擬實驗估計某些事件發生的概率。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深切體會到了數學與社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信心和能力。

其實,在數學教學中只要認真分析當地學生的特點,善于抓住教學內容的本質,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就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