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11 08:54: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導入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利用微格教學理論,闡述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導入的作用,并根據實際的教學經驗,通過實例詳細介紹了各種不同的導入方法,內容豐富精彩、生動形象,同時以理論聯系實際,歸納得出了如何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所應遵循的原則。
前言
“萬事開頭難”。高爾基談到創作體會時說:“開頭第一句是最難的,好像音樂里的定調一樣,往往要費好長時間才能找到它。”列夫.托爾斯基也說過:“開頭總是最難下筆的。”因此,托翁十分重視作品的開頭。《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他用了幾十種不同的寫法,經過反復比較、篩選,最后才確定下來。
教學其實也是如此。課若一開始就沒有上好,學生就會感到興味索然,下面的課就難以正常進行。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心理準備難免不充分,師生之間難免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這時,教師就一定要講究導課的藝術,來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智力情緒。有經驗的教師,都很重視導課的藝術,千方百計地讓學生迅速進入特定的教學活動軌跡。“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穎別致的高超導課藝術,必然會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使學生欲罷不能、不得不聽,整個教學氣氛立即活躍起來,教學也就容易進入最佳境界。可以說,高超的導課藝術是一種創造,是教師智慧的結晶,它為一堂課奠定了成功的基礎。以下,通過本人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一談導入技能的研究。
一、導入的作用
導入技能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各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喚起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系的一類教學行為方式。這一意圖性行為廣泛地運用于上課的開始,或運用于開設新學科、進入新單元和新段落的教學過程。導入過程即“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有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任務。精心設計的導入,能觸動學生心弦,立疑激趣,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緒高漲、精神振奮地投入學習,可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導入的方法
教學沒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課如何開頭,也沒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不同,每堂課的開頭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十分重視一堂課的開端和知識之間的轉折與銜接。他們總是精心設計導入,講究導入的藝術性。教師要敢于想象,敢于創新,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導入新課。通過導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學任務和程序之中。
在數學教學實踐上,我對課堂教學導入技能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除了常規的“溫故而知新”的復習導入方法之外,我進行了如下幾種導入方法的探索:
1、情景創設
數學知識的獲得,常常是通過實踐得到的。數學知識的探求過程為我們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知識背景。依據教材中的有關知識,選取具體的背景,可以強化視覺形象,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物。
在講授“面面垂直判定定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語:“建筑工地上,泥水匠正在砌墻(構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為了保證墻面與地面的垂直,用一根吊著鉛錘的繩來看看細繩與墻面是否吻合(敘述事實,學生點頭稱是)。如此,能保證墻面與地面垂直嗎?泥水匠或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但你們能不能找到理論依據呢(提出問題,使學生思考)?”
從生活情景入手,提出在熟視無睹、習以為常情況下的新問題,可激發學生興趣,進入良好學習狀態。
2、故事敘述
數學知識往往與人物有關,講述與教材內容有關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學生的好學精神。
我講授“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時,就以大數學家高斯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入題。由于這個故事學生都很熟悉,就請了一位同學來講:有一次,高斯的小學老師想難難學生,就讓學生算“1+2+3+……+100”。不料,幾分鐘后,高斯就舉手回答:“5050”。教師大吃一驚,詳細問之。原來高斯以首尾兩數相加為101,共有50對,結果自然是101×50=5050。在學生覺得很有味道的時候,我接上去:“這種思想方法充分體現了等差數列求和的思想方法。今天,我們就來推導公式,用理論來說明問題,比高斯進一步,怎么樣?”學生馬上進入思維的積極狀態,躍躍欲試,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3、矛盾利用
矛盾的事物引入思辯。引入矛盾,就如引水擊石,激波蕩瀾,能刺激學生在積極思維狀態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識。
在講授“曲線的參數方程”一節時,設計了物理學中物體的平拋運動,要求學生求其運動曲線的方程。當學生用求曲線普通方程的方法去思考時,竟找不到列方程的幾何條件。老師點撥:如果不能直接尋找關系式,能否間接去找呢?一石擊起千層浪,暫時陷入矛盾中的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并展開了熱烈討論,結果發現:借助時間參數,利用物理力學原理可以寫出物體運動依賴時間變化的方程組,從而間接地得到了運動曲線方程。如此,學生對“參數方程”的學習感受很深。
4、懸念設置
導出教材中最緊要、最精彩的地方,再調轉話鋒,誘導學生探尋答案。如橢圓一節的講授,剛巧天在下雪,學生的注意力都在窗外,我靈機一動,構設懸念:“窗外白雪飄飄,在如此美妙的時刻,再講枯燥單調的東西實在太剎風景了。(學生覺得有趣,啞然失笑,欲聽下文。)今天,我來畫一個漂亮的圖形。”借用一根細繩和兩枚圖釘,畫了一個橢圓(構設懸念:老師畫一條曲線是想做什么呢?)。“怎么樣?”我望學生,“一條優美的曲線!”學生驚訝不已之余,心生疑惑:什么道理啊?我順水推舟,提出挑戰:“如此優美的曲線,我們能否依據數學知識,給它建立一個優美的方程呢?”如此,通過構設懸念,安定了學生情緒,轉移了學生注意力,巧妙地導入了新教材講授。
5、“名言”引用
精煉的語言(古代詩詞、名人名言等等)能增強表現力,體現出數學的美感。初學立體幾何,第一節課講“平面”。我在上課時,先在黑板上寫了大詩人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詩句;“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學生都學過,低聲默念。我講:“‘水面初平’中隱舍了‘平面’的概念,古人尚且知曉,我們難道連古人亦不如嗎?”利用學生“好勝”的性格,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講授新課作了很好的鋪墊。同樣,可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講授“線面垂直”、“直線與圓相切”等。
6、“道具”布置
學習立體幾何,需要空間想象能力。柱、錐、臺、球等道具的使用能使學生有直觀、形象的認識,而橡皮泥、游戲棒的使用更讓學生倍感興趣,把教室作為一個“道具”(抽象成一個長方體,教室中的有關物體可抽象成點、線、面),學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能立足于新的觀察點有新的認識,有利于新知識的領悟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在講授兩直線位置關系時,發動學生在教室一長方體中找兩條直線,并判斷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自然,一般找到的都是相交直線和平行直線,但有一部分學生發現了另外一種情況: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兩條直線。“異面直線”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三、導入技能的應用
從上述實例所見,導入技能是極富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它是各種課堂交流基本技能(口語、板書、體會、媒體等)的綜合運用。但是,透過靈活多變的導入形式,也不難發現導入技能有著大體相似的結構。掌握導入技能的基本構成就能抓住重要的因素實施訓練,但必須從教學目標出發,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和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各種不同的導入方法,在設計和實施中,應盡量符合下列要求,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原則
導入采用什么方式和類型,要服從于教學任務和目的,要圍繞教學和訓練的重點,不能喧賓奪主,只顧追求形式新穎而不顧內容。導入的目的性與針對性要強,要有助于學生初步明白將學什么?怎樣學?為什么要學?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不搞千篇一律,不追求形式上的“花俏”。
2、啟發性原則
導入要有利于引起注意、激發動機、啟迪智慧,盡量做到“導而弗牽,開而弗達”、“引而不發”。盡量以生動、具體的事例和實驗為依托,引入新知識、新概念。設問與講述要求能做到激其情,引其疑,發人深思。用例應“當其時”、“適其時”。
3、關聯性原則
導入要具有關聯性。要善于以舊拓新、溫故知新。導入的內容要與新課的重點緊密相關,能揭示新舊知識聯系。方法服從于內容,導入語要與新課內容相匹配,盡量避免大而無當,海闊天空。
4、藝術性原則
導入要有情趣、有新意。有一定藝術魅力,能引人入勝,讓人傾心向往,產生探究的欲望和認識的興趣。導入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熾烈的感情。要注意錘煉“開口語”,精心設計課堂開始時的教學活動,重視涵蓄感情,一走上課堂就能進入“角色”。
5、機智性原則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充滿變化的環境,教學技能也是一種開放性技能。因此,要善于根據課堂的心理氣氛、學生的即時狀態以及教學任務和內容的改變,運用教學機智,調整教學的行為方式。
總之,導入方法的運用要因人而宜,要因教學內容而宜。靈活掌握導入技能就象要靈活運用寫作手段一樣,引人入勝是最基本目的。只要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導入方式,都將不失為一個好的教學方法。新穎有特色的導入方法常能營造最佳教學心理環境,常能改變學生上課的狀態,使更多的學生進入積極的心理狀態,提高上課效率,能使學生樂在其中,把數學學習看成是一種樂趣,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了充分保證。
- 上一篇:數學估算教學策略論文
- 下一篇:婦聯群眾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