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方法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1 09:18:00

導語:數學教學方法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教學方法分析論文

現在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評論,無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都在質疑我國的傳統數學教學方法。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常常做為被動的接受者很少為自己作任何辯解。在這里我想結合本人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我對傳統數學教學的看法。首先“我們”并非頑固的守舊者,“我們”也希望通過改變自己使自己更適合時展的需要。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為了使“我們”能更快地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下面僅對傳統數學教學方法做一些分析與反思。

1、對傳統數學教學方法的分析

我國學生與其它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有著較好的學習效果。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不是國外的評價標準比較適合我國的學生,而是我國傳統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成份,從而導致了較好的學習效果。下面就傳統教學的合理成份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1.1、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空間。

我國傳統數學教學方式在進行概念教學之前有一個新課引入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并非馬上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因為這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我國的數學教學實際。一般來說我們先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或者復習舊知識為引入新課做好知識上的準備,或者介紹生活實例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在進行新課引入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測定“認知起點”,搭起“認知橋梁”,為學生認知結構中能夠提取適當觀念起固定作用,這個過程也可以說是APOS理論的活動(Action)階段。現代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與反應的簡單聯結,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思維活動、理解或頓悟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習者己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認為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過程。傳統數學教學方法非常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特別重視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如普通高中數學教材第一章第一節“集合”中以鮮明的實例“我班的全體同學構成一個集合”引入,既自然又生動。

1.2、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能使最主要的數學內容呈現出來,避免學生走太多的彎路,教師在師生互動環節上多采取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教師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由學生得出答案。在數學概念教學中傳統教學方式還特別強調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和理解概念的外延。如在“函數的概念”教學中教師這樣引入:(1)先給出實例:設火車以80千米/時的速度行駛,行駛的路程、(千米)與行駛的時間(時)有怎樣的關系?(2)問:其中哪些量數值保持不變,哪些量可以取不同數值?由此引出常量和變量的概念。(3)通過幾個例子說明常量和變量是相對的。(4)創設情境引入函數的概念①。可以看出傳統數學教學并不象有人分析的那樣是“機械記憶”“被動接受”的典范,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它不僅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向學生展現“活生生”的數學研究工作,而不是死的數學知識,而且是指教師通過自己的“理性重建”使之真正成為“可以理解的”,并通過提出內在的思想方法使之成為“可以學到手的”和“可加以推廣應用的”。

1.3、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通過反復練習使學生思維得到強化

在傳統數學概念教學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環節就是課堂練習,也就是應用概念解決問題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完成教師精心準備的配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練習。這些練習要么是為了突出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要么是為了建立所學概念與其它概念間的聯系;要么是為了深化概念的內涵,從而對概念進行再創造。在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中特別強調“精講多練”、“變式練習”。如教師在介紹“求函數y=(x2-x+2)/(x+1)(-1<x<0)的最小值”的解法之前通常會先讓學生訓練以下練習:(1)求函數y=x+4/x(x>0)的最小值;;(2)求函數y=(x2-3x+4)/x(x>0)的最小值;(3)求函數y=(x2-x+2)/(x+1)(x>-1)的最小值。容易看出這些練習循序漸進,它們雖然解法相同,但卻能起到深化概念內涵的作用。“然而所謂有價值的活動應能夠在較高水平上完成內化過程的活動,即應使外部實踐活動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漸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經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所以,我認為我國傳統數學教學中的課堂練習以及課后練習并非沒有價值的活動,它能使學生在外部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的概括化、言語化、簡縮化而逐漸向思維的抽象化轉化,從而達成學生認識和思維水平的深化,真正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它絕不是“機械練習(drillandexercise)”,“死記硬背(rotelearning)”,“灌輸式教學”等的教學方式的典型,它能夠以活動促進學生發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強化。

2、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思

雖然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沒有幫助,甚至有抑制作用。此外,教師還是個弱勢群體,受社會各界所制約,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效果的評價都由別人說了算,教師缺乏自主權。于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的應試教育產生了,為了完成高考應試教育的全部內容,“爭課時”、“滿堂灌”等現象應運而生。下面就傳統教學的不合理成份提幾點個人的看法。

2.1、傳統數學教學以教師的教學思路為指導,不提倡學生無方向性的自主思維。

傳統數學課堂上數學教師以其明確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在教學中步步為營,為學生鋪設問題情境,但不鼓勵也不允許學生有其它不遵循教學目標的行為和思想,在教學內容上也只是注重問題的解決方法,不重視問題的提出,造成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都很低下,與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不能同步。

2.2、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單一化,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

傳統數學教學模式單一化表現在數學課堂上大多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

2.3、由主動變被動,失去自由發展空間。

教師在完成為“教”而教的課堂中,學生的“學”難以體現,致使學生從主動的“學”變成了被動的接受,學生的思維失去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2.4、為謀求短期效益,忽視長遠利益。

教師為了謀求高考升學率的提高,采取如“滿堂灌”、“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等投機取巧的方法,因為這些方法能產生立竿見影的短期效益。而且這些方法因為我國現行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而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2.5、為謀求眼前利益,忽視學生整體發展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在現行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評價體制的管理下(即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評價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標準),許多教師為謀求眼前利益,忽視學生的整體發展,特別是只關心個別優等生的發展,甚至出現過教師主動放棄學生的現象。也許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人人都該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奮斗,何況還可以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但是這畢竟是違背良心、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行為。

2.6、教師缺乏有針對性的再教育,對于探究性、合作性、創造性等新的課堂教學活動模式難以展開。

大多數教師都知道除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有探究性、合作性等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但是對于如何開展、怎樣開展、如何掌握活動度、如何評價活動效果等問題許多教師都感到一片茫然。

2.7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缺乏科學的評估,甚至有盲目自信的情況。

有的教師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盲目自信,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效果缺乏科學的評估。如在一所農村小學的數學課堂中,一位教師在給三年級的學生上關于重量單位換算的數學復習課,這位教師和同學們共同做了約30分鐘的練習(每節課是40分鐘),練習的內容非常單一,類似于1噸是大于、等于還是小于1250千克的問題,練習的形式就是老師問學生答。課后這位老師的自我評價是她認為學生掌握得比較好,她對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較滿意。但當被問及她是如何知道學生掌握得好時,她卻不知如何說才好。而當令家隨機地對其班級的6名學生問了幾個與本堂內容相關的問題后,發現學生們并沒有真正理解重量單位及其之間的換算關系。

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曾經說過:社會在不斷進步,人們就必須不斷學習,因此,教育中更重要的一個問題,并不是教的內容,而是如何掌握與操縱這些內容。所以,對于中學數學教育改革來說,教師的掌握與操縱水平是改革成敗的關鍵。總之,我認為傳統數學教學方式中有其可讓后人繼承并發揚的精華,但傳統教學方式又確實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如何做到既要繼承傳統,又要勇于創新是我國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心。我希望所有有識之士都能清醒地面對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真正找到我國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奚定華。數學教學設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

[2]陳華忠。實施新課程的困惑與反思。

[3]楊九俊。新課程教學評價方法與設計。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