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7-27 08:21:00

導語:獨家原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摘要]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對當今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它對學生思想轉變,培養其思維靈活起著很大的作用,是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心理品質的重要源泉。所以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要求也逐漸提高。

[關鍵詞]課堂教學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新的課改實驗教材綜合性增強,實踐、操作性的內容增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新教材,如何引導學生去學成為關鍵。這就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所改進,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討論多參與,讓學生有機會講述自己的見解,教師有“度”的進行課堂管理。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師由過去單一的指導者變成了學習者、參與者、組織者、合作者,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打好學習基礎的同時,又培養了自身的能力,發展了自身的特長。

一、賞識學生可以無限地激發學生的內動力。

賞識教育就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表揚、肯定學生的某些閃光點,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教育,是在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看到學生每一點點的進步,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學生的可貴之處,使學生看到自己人的閃光點,使學生每天都在進步和成長。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渴望獲得尊重、肯定、信任、和關懷。老師希望學生具有哪些品質,那么,你就說他已經具備哪些品質,不斷地被賞識和被肯定,學生就會越來越優秀。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小鎮貧窮落后,鎮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教師,以前來過幾位老師都沒有留下來。這時又來了一位男教師,當他來到學校,看到的情景是學生又臟又亂,不懂得文明禮貌,有門不走,進進出出都跳窗戶,個個都好像沒有教養。上了幾天課后,老師正在教室里備課,“嗖”地一下從窗戶跳進來一位學生,那位老師連忙把他叫到身邊,拉著他的手來看,還說著“我給你看看手相”。說著像模像樣地看著,“喲,小伙子,你的手相相當好了,如果我沒說錯的話,你將來會是這個州的州長。”那位學生還有些不相信,便問“真能嗎?”“能,我不會看錯的。小伙子,你現在就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啊!”從那以后,那個學生果真就像老師所期望的那樣,一言一行都嚴格要求自己,就連走路的樣子都變了。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一次州長競選中,選出的州長竟是那個當年被預測為州長的小伙子,當各屆人士和一些知名記者問其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話筒說:“我先給你們講一個故事……”他的那位老師并不是真會算命,而是為他設定了一個非常美好的目標,給他以極大的期待和信任。老師給以學生什么樣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行進方向。

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有一次經歷讓我終生難忘: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教學時,猛然發現我的一個學生在桌上趴著睡覺,我腦門一熱當場真想“收拾”他一頓,可是我冷靜地一想,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說:“你是那么聰明,老師一直對你有很高地期望,充滿信心,一定要努力呀!不要令我失望!”然后,不動聲色地回到講臺,那個學生聽了我的話馬上坐好,積極地加入到我們的課堂中。記得第一次平時章節測試他打了68分,其它好同學有好幾個打滿分120分,他就一直覺得很不好受,根據我平時的觀察該學生確實很聰明,只是基礎差了一點,這一次綜合考試考差一點也是正常的,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放學后找到我,哭著要求我批評他,說他辜負老師。我心靈受到大的沖動,我沒有想到他會有這么強的上進心,我沒有批評他,相反就他的卷子找到不足的地方,鼓勵他以后的學習中要仔細,嚴謹,好鉆研,讓他從中找到信心:尤其是老師沒有放棄他。從此,他的數學成績名列前茅。其實說真的,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的學生,我連他叫什么都不知道!可見,賞識學生不僅誘發和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向上的激情,并且對學生的智力,品德和個性的發展產生直影響。

二、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2)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4)用數學實驗和游戲吸引學生。

(5)用生動有趣的語言、事例吸引學生。

隨著課改實驗的不斷深入,有幸成為第一批實施新教材的一員的我越來越感覺到:轉變評價觀念,就是要清楚評價的最終目的改變的重要性,它不在于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以便給學生貼上標簽;而是教師應真心、真誠地賞識學生和理解、鉆研教材,去探索采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珍惜學生取得的每一分努力,欣賞學生的每一個創造,肯定學生的每一分努力;通過評價和鼓勵,使學生能夠認識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促進和指引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同時還要不斷的改變自己,充實自身的教師素養,才能更好的參與到課改實驗中去,培養新時代的合格人才。

[如何加強初中數學教學]

在數學教育逐步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過程中,擺在我們教師面前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是:更新觀念,開拓創新,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一、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興趣

當前,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離教現象”較為嚴重。所謂“離教現象”,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偏離和違背教師正確的教學活動和要求,形成教與學兩方面的不協調,這種現象直接影響著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離教現象”主要表現在課內不專心聽講,課外不做作業,不復習功課,不復習鞏固。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學生因為“不聽、不做”到“聽不懂、不會做”,從而形成積重難返的局面。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怎樣消除沉重的“偏離現象”呢?很多教師的體會是:必須根據教材的不同內容采用多種教法,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幾何第二冊四邊形章,各四邊形的性質判定很難掌握、區分,于是給同學們布置了這樣一個復習題目,由一個特殊四邊形怎樣逐步過渡到另一個特殊四邊形,看誰想得既全面又符合邏輯。于是大家都積極參與,認真看書總結。教師把一個一個的題目寫成小紙條,以抽簽的形式搞一次競賽,教師列出題目分別是“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一步過渡到菱形?”“已知四邊形是菱形,怎樣過渡到正方形?”“已知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怎樣過渡到矩形?”于是同學們勇于抽簽搶答。教師一條一條小結在黑板上,作為結論性的東西讓同學記住:“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于是教師給同學們總結出了一個結論:在判定四邊形性質時,應在已知圖形的基礎上,看是否符合“加邊”這個已知條件。比如平行四邊形開拓轉化成矩形,就不符合。此時就應看其是否符合“加角”這個已知條件,例如“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這樣學生學習特殊的四邊形的性質就不難了。再例如,在講解“有理數”一章的小結時,同學們以為是復習課,心理上產生了一種輕視的意識。鑒于此,教師把這一章的內容分成三類,即:“概念類”、“法則類”、“運算類”,在限定時間內通過講座的方式,找出了每個“關口”知識點及每個“關口應注意的地方”。如“概念關”里的正、負數、相反數、數軸、絕對值意義,“法則關”里的結合律、分配律,以及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在“運算關”中強調一步算錯全題皆錯等。討論完畢,選出學生代表,在全班進行講解,最后教師總結。通過這一活動,不僅使舊知識得以鞏固,而且能使學生聽得懂、做得來。

二、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閱讀開始,初一學生閱讀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必須從示范做起,對課文內容逐詞逐句地范讀,對重要的數學名詞、術語、關鍵的語句,重要的字眼要反復讀,并指出記憶的方法,同時還要標上自己約定的符號。對于例題,讓學生讀題,引導學生審題,確定最佳解題方法。在初步形成撲克書習慣之后,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再從難點、易錯處閱讀提綱,設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縱向深入和橫向拓展地閱讀數學課外材料,還可利用課外活動小組,組織交流、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促進學生再次閱讀尋找答案。平時,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時,采取提前布置作業的形式,然后在學生交來的作業中尋找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普遍有疑難的地方,然后再講新課,這樣授課就有針對性,并且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導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能力的培養,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主要方面。思維能力的內在實質是分析、綜合推理、應用能力,外在表現是思維的速度和質量。

(1)思維速度的訓練。

就初中而言,思維速度的訓練主要依靠課堂,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途徑。如講解新課后,教師可以出部分選擇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也可以出綜合性較強的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在規定時間內看有多少同學能夠做出來,或讓每一個同學在規定時間出一份試卷,看誰的試卷質量高。

(2)課本的同一性與發展需要的層次性的關系。

現在學生都學同一數學課本(相對一定范圍而言),但今后運用數學的層次又不同,這就要以學生發展的需要來確定數學要求。因此,有專家指出:“人人學不同的數學。”因為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發展潛能,所以,數學教學應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機會接觸、了解乃至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數學需要。如組織學生參加數學興趣小組,發展其數學特長。

(3)數學難學與數學必學的關系。

數學難學這是大多數學生的體會。數學現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刻,它是人們必備的知識。人的發展離不開數學作支撐。所以,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化難為易、化深奧為通俗,使更多的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為未來的發展打好數學基礎。只要我們教師創造性地教,就能喚起學生創造性地學,教與學就能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我們的學生就能萌發創新意識,就會富有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就能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創新人才。

四、激發學生潛能,鼓勵探索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采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學,我先復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然后提問:我們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識來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得出:(1)想辦法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2)具體轉化方法采用添線來分割多邊形,使之成為若干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1)你們有哪些具體的分割方法(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從一邊上任一點出發連不相鄰的頂點、從多邊形內任一點出發連各頂點等)呢?(2)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可以有多少條?那么一個多邊形一共應有多少條對角線?(3)根據對角線的條數你能確定是幾邊形嗎?(4)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通過學生思考探索,他們總結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還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五、轉變教育觀念,發揚教學民主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全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學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師不能代勞。教師的主要任務應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在恰當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例如在學習同類項概念時,我針對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找同類項朋友”的游戲。具體做法是這樣的:把事先準備好的配組同類項卡片發給每個學生,一個同學找到自己的同類項朋友后,被“擠”出座位的另一個學生再去找自己的同類項朋友,比一比誰找得既快又準。這種生動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學生充分活動,學習興趣大增,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掌握了確定同類項的方法和合并同類項的法則。

六、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某些學生不想學習或討厭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認為學習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我們身邊的數學事例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好教材列舉的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素材和形象的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尊重學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經常給予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習上要及時總結表彰,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樂學、愿學、想學,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為學習而勤奮,不會有一點苦的感覺。

例如在學習“實踐與探索”中的儲蓄問題時,我提前一周布置學生到本鎮的幾家銀行去調查有關不同種類儲蓄的利率問題。教學中,讓每個學生先展示自己所到銀行收集到的各種各樣有關儲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組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編寫有關儲蓄的應用題,教師可以有選擇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全班學生相互討論、合作攻關,最后選派一些小組的代表作總結發言,老師點評,對做得較好的同學進行表揚。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在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何轉化學困生]

一、攏其心。

每個人都渴望的到同情,為真實或者想象的不幸而自憐。這實際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現象。學困生的心里其實比誰都知道自己的不幸:老師的冷漠,家長的訓斥,同學的諷刺。雖然他們不查找造成這種想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事實,但他們同樣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理解、關愛。他們也希望向好學生那樣,有老師的表揚、家長的欣慰、同學的羨慕,他們渴望得到同情。

(一)分析現狀給與同情。

學困生大都成績較差,行為散漫,心理壓力大,但從不說出苦惱,以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得以解脫。為他們現實表示同情,這是老師首當其沖要做的。

(二)容忍過失,保持沉默。

學困生都有較強的抵觸心理,犯錯誤時,他們時刻準備者接受老師的批評,并且也想好了充足的理由來為自己辯解。因為沒有人喜歡別人職責自己的缺點。當學生有錯時,為什么不容忍一下,保持沉默呢?你不說他,他心里也在嘀咕老師為什么沒有找我?這樣在心里上征服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深不可測。

(三)學生傾訴,老師傾聽。

造成學困生是多方面的。社會的、家庭的、師生的、個人的……學困生都有一肚子委屈,但他們從來不說。因為沒有人準許他們說,家長、老師不信任、同學的嘲諷,他們只能深深的埋在心里。其實他們想說,想一吐為快。在適當的環境下,老師只要適當的引導他們,他們就會毫無保留的把心里話說出來。此時老師作為一名忠實的聽眾,不要評價,去尊重他們,得到他們的信任。

(四)不計前嫌,激發欲望。

在老師和學生有了溝通,取得了信任的基礎上,老師可以和學生開誠布公的談話。以前的事情就把他忘掉吧,人不能活在痛苦的記憶中,要看到未來的光明。你們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張白紙,以后要看你們怎樣畫了。用你的希望,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

二、指其錯。

通常在我們聽到別人對我們的某些優點贊揚之后,再去聽一些不愉快的批評總是好接受。

(一)鼓勵表揚,創造條件。

學困生身上固然有很多缺點,但每個人身上都有優點。老師要慷慨的毫不吝嗇的對其身上的優點表揚,稍有進步就給與鼓勵,這樣他們就有一種成就感。他們心里特別愉快,為指出錯誤創造條件,這時在對他們提出以后的奮斗你目標。

(二)自我批評找出差距。沒有人喜歡別人強迫他做什么,除非自己心甘情愿。開展自我批評讓學生說出自我所在的缺點,提出改掉措施,這樣做學生不會有心理負擔。

(三)由面到點,老師總結。

通過自我批評學生找到了差距,老師要對他們的勇敢、直率加以表揚,讓學生感到老師對這些缺點沒有嘲諷,沒有看不起,為其樹立自信心打下基礎。同時老師要補充,因為有的問題不一定全面。說出學生沒說出的,學生覺得老師很仔細的了解了他們,這樣一是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存在,引起老師的注意,另一方面也對個別心存僥幸的學生敲了一下警鐘:你們所做老師一清二楚。

三、樹其信。

自信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原動力,學困生都缺乏自信心,如果想要轉化學困生,樹立其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一)利用特長,樹立自信。

大部分學困生都有一定特長,從他們特長入手找到成功的經驗,是樹立自信心的最好切入點。老師應相信他們這方面的能力。“任之專用,信之必篤,然后盡其才,而后成其事。”他們這些特長就像星星之火完全可以在老師的教育引導下燒成燎原之勢。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潛在的價值,樹立了自信心。

(二)迎仞而上,鞏固自信。

建立自信心的最快、最確定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的體驗。有發展特長的基礎,有了一定的自信,要吧這種自信堅持下來必須做去做害怕的事。因人而易,選擇好所做的事,老師要予以指導,使選擇的對象有梯度,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通過鼓勵表揚、幫助,甚至獲得成功的經驗,方能鞏固自信心。

四、改其行。

我們都直到一個道理“太陽能必狂風更快讓你脫下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以及贊揚,必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林肯說過一句話“一滴蜂蜜必一加侖膽汁更能捕捉到更多的蒼蠅。”

(一)贊美進步。

在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有了自信之后,就有了改正缺點的前提。但怎樣讓他們改正自己的行為,這需要方法,需要時間。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心里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誠懇的認同和慷慨的贊美,贊美最細小的進步,而且是每一次進步是最有效的方法。

(二)寬容過錯。

寬容不是對學生思想行為的放縱和漠視。其前提是對學生嚴格的要求,目的在于給學生改正缺點的機會和時間。改正缺點過程復雜、時間漫長,學生心理脆弱,需慢慢改正,不經意地打擊都可能前功盡棄。學困生犯錯時,時間上寬限,上課出現問題盡可能課下解決,公開場合發生情況,盡可能個別場合處理;條件上要寬讓;同樣的錯誤有的要多批評,有的不需批評。同他本人比較,不要與別人比較,態度上要寬厚,堅持避免橫眉立目,冷嘲熱諷。

總之,轉變學困生需要的不是批評、處理、冷嘲熱諷,對他們的轉化需要耐心、方法、時間、合作,對他們多一些同情,少一些譏諷;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懷疑;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關懷,少一些冷漠,學困生會變好的。

[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原則。

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遵循啟發誘導原則。

在教學中貫切啟發誘導原則,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善于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用通俗形象,生動具體的事例,提出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對學生形成一種智力活動的刺激,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發現問題,獲取知識。

(二)遵循直觀性原則。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原則,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掌握知識能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書本知識。

(三)遵循及時反饋原則。

教學過程是信息雙向傳遞的過程,是在刺激反應和糾正反應中進行的,學生只有在不斷的錯誤——理解——糾正的循環認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設置疑惑情境,讓學生參與討論,在討論中辯明正誤,從而準確地掌握所學知識。

(四)遵循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際,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實際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自覺地應用教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求。

適宜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不切實際,抽象空洞的問題情境只會使學生產生高深莫測的心理困惑,創設適宜的問題情境,應具備以下要素:

(一)具有最近發展情。

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過易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反之會使學生感到高不可攀。現代數學理論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識來積極探究,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從而實現學生的“現有水平”向“未來的發展水平”的遷移。因此,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依原有知識為基礎,以新知識為目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具有針對性。

問題情境必須針對教學目標來創設

(三)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創設的問題情境必須具有趣味性,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產生探究結論的興趣,調動學生為問題的解決形成一個合適的思維意向。

(四)具有連續性。

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連續性,能起到承前啟后,溫故知新的作用。問題情境可以具有單一的連續性,也可以具有層層遞進的梯度式的連續性。

三、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的關鍵是選準新知識的切入點,設計問題一定要有梯度,有連貫,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體念。

(一)通過設計概念的發生,擴展過程創設問題情境。

根據學習的認知理論,數學學習是數學認知結構的建立,擴大或重新組織的過程。無論是新知識的接受還是納入,都取決于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掌握到何種程度,然后再考慮數學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來提出問題,確保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的數學知識相互作用。

范例1: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問題情境創設。

對于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建立,如果僅按照教科書的敘述,直接給出什么叫平面直角坐標系,學生可能會疑慮重重,如產生這個數學模型是從那里來的呢等疑問,這種把概念作為“結果”直接拋給學生的教法,很難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有效的認知結構。數學教學不應是“結果”的教學,而是“過程”的教學,在概念的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將思維過程暴露給學生。

所以我們從復習制作折線統計圖開始,設計了問題1

問題1某地1997年每月的平均氣溫如下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氣溫(0C)371217243032332620136

1.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2.看圖回答下列問題:

(1)哪個月平均氣溫最高?是多少攝氏度?

(2)哪個月平均氣溫最低?是多少攝氏度?

(3)從哪個月到哪個月,平均氣溫逐漸上升?

(4)從哪個月到哪個月,平均氣溫逐漸下降?

通過問題1的復習,學生頭腦里有了“個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概念,于是我們又設計了問題2:

你能根據下表中的數據,制作折線圖?

某地1997年每月的平均氣溫如下表:

月份123456789101112

平均氣溫(0C)-20-15371224323023104-10

請看教學片斷:

師:你會做嗎?(指生1)

生:負數我不會做。噢,我知道啦,拉下來。

師:有道理,生,同學拉下來的意思就是將縱軸向下延長,延長后,縱軸就是我們熟悉的……

生:數軸

師:對!不過這條數軸是豎著的,請同學們畫出問題2的折線圖

通過問題2的學習,學生從“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擴展到“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在小學里,學生還學過了兩種相關聯的量,因此,我們根據兩種相關聯的量設計了問題3:

一種量-4-3-2-101234

另一種量-8-6-4-202468

通過問題3的學習,學生從“個平面直角坐標系”擴展到“整個平面直角坐標系”,當教師祝賀學

生發現了一個新的數學模型——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同學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從而激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以上教學,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設計了問題1,問題2,問題3的學習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思考的線索,他們或獨立思考或相互討論,自己動了腦筋,處于積極學習的狀態,在交流中內化了新知識,構造和改正了自身的認知結構,同時也消除過濾,在頭腦里牢固地建起了平面直角坐標系。

(二)通過設“疑”,置“錯”創設問題情境。

設“疑”、置“錯”,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有意識地將“疑”、“錯”設在學習新舊知識的矛盾沖突之中,使學生在“疑中生趣”,“錯中生奇”,這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最佳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曹桂榮,.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林區教學,2006,(10).

[2]應靜波,王立嘉,.初中數學自主探索課堂教學例析——從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探索談開去[J].湖南教育(數學教師),2007,(3).

[3]林銳平.學生自主: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著力點[J].中國科技信息,2005,(14).

[4]張愛軍.初中數學引導探索、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初探[J].上海中學數學,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