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探索和研究
時間:2022-03-25 10:32:13
導語:高等數學教學方法探索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對“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數學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和研究,將課程思政融入高等數學教學,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利用線上教學實現有數學特色的翻轉課堂,采用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通過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改革;高等數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
多年來,高等數學一直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基本上是教師對學生單方面的信息輸送,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十分有限。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是能夠系統快速地教授課程,授課不受學生人數的限制,在課時緊張、大班授課的情況下,這種教學方式適用于高等數學授課。此外,這種教學方式還有重視演繹證明、運算技巧的優點[1]。但是,由于參與度低,學生往往是依照教師的講授被動地學習,很少主動思考,從而出現了教師精心備課但授課效果卻不理想的矛盾現象,導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薄弱。本文認為,其原因在于教師忽視了授課過程中的學生因素。一個完整的課堂,是由教師、學生兩個因素共同組成的,只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輔相成,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凸顯課堂中學生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教學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良好學風,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2]。而傳統的教學方式由于模式限制,不能完成這一任務。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張,提倡讓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索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上學習的主體,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但由于課時、生師比等客觀原因,這種教學模式不能生硬地搬到現階段我國高等數學的課堂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網絡資源的豐富,學生在課外也可以獲得高等數學的學習資源。同時,各種網絡互動平臺使師生之間可以不限時間、地點地進行互動交流,為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提供了保障。這些線上資源和平臺作為線下課堂的補充,為教學節省了時間,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引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其與傳統教學模式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本文以筆者在高等數學教學中開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實踐為例。在教學過程中,以“以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新三中心”模式[3]作為理論基礎,從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建設有數學特色的翻轉課堂和符合心理規律的教學方法四個維度,實現有課程特色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1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四個措施
1.1將課程思政融入高等數學的教學模式。《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理科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4]。數學學科歷史悠久,其知識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數學大師,為課程思政儲備了豐富的資源。在高等數學課堂上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可以引入數學史、數學大師的故事,普及科學知識,講授最新科技動態。例如,教師可以從函數作圖講到圖像模擬,再講到雷達和隱形戰斗機,講到我國自主研發的偵察和反偵察算法,鼓勵學生好好學習,勇攀高峰,成為時代擔當。這樣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1.2明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大多數大一新生對于學習的認識還處于應試教育階段,對高等數學的學習目標僅限于能考個好成績。因此,在開課伊始,教師須向學生明確高等數學學習的三個目標:一是掌握知識并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二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分析、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嚴謹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有三者兼備,才能為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要想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實現上述三個目標,特別是后兩個目標,需要教師精心進行課堂設計。例如在講解二元函數積分的概念時,由引例計算曲頂柱體的體積引出二元函數重積分的定義,即為一個級數,讓剛學完級數的學生感到這個概念不再陌生。進一步講解積分計算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能否求出此級數的和。學生經過思考后表示,沒有辦法對任意的連續函數求出相應的級數和。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并討論,如果從一個角度入手不能解決問題,就要換一個角度。學生已經學習過用二元函數的重積分來求曲頂柱體的體積,在積分求法未知的情況下,可以逆向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已知曲頂柱體的體積,就可以求出非負連續函數的二重積分。下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曲頂柱體體積的求法,最后得出二元函數重積分的求法。整節課教師除了適當點撥,基本都是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答案。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有什么樣的思維突破,以及怎樣運用已學知識解決這一問題。整堂課實現了學習知識、運用知識、鍛煉思考能力和訓練邏輯思維方式的教學目標,實踐了“新三中心”的教學模式。1.3有數學特色的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的核心,是由美國兩位高中化學教師Bergmann和Sans于2008年首先提出的[5]。翻轉課堂大多是小班授課,教師須花費大量時間逐一聆聽學生的討論[5],而且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總結和歸納能力。與其他課程相比,數學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進程緩慢,這與數學課程內容抽象復雜、知識量較大和學生學習能力有限、授課生師比高等有關。此外,課前預習、課堂分組討論等翻轉課堂學習模式,容易造成學習碎片化,而數學學習對系統性、邏輯性要求很高,導致翻轉課堂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翻轉課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認知和創新能力。因此,不能將適用于其他課程的翻轉課堂生硬搬到高等數學課堂上,而是要體現高等數學自身的特色。首先,可以應用MOOC等線上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方式。以學生線上MOOC自學作為輔助教學方式,這樣在線下課堂,學生會有較多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教師也有時間對重點內容進行知識拓展,用問題推進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由已知向未知遷移,培養學生自發探索問題和尋找答案的能力,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其次,在課堂上引入實際案例,提煉出數學模型進而求解。如在講級數時,可以引入著名的龐氏騙局案例,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對此騙局進行判斷,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用所學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在高等數學課堂上,學生不僅要掌握數學知識,而且要建立思維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通過綜合題目、思維導圖和小論文等形式,讓學生完成思維能力的提升。1.4采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還體現在采用符合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上。學習知識有三個關鍵步驟:編碼、鞏固和檢索[6]。教師在課堂上可按這三個步驟來安排學習進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學習一個新知識時,先對其進行理解,大腦將其轉化為有意義的心理表征,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編碼[6]。編碼通常是對概念的第一感知,教師在講課時,應強調對概念的深入理解,使學生對概念產生原認知,這樣有利于后續知識的學習。在對新知識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后,將新知識與其他知識相關聯并應用,稱為鞏固[6]。這一過程分為兩步:一是將新舊知識進行關聯,搭建知識體系,這對于數學這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來說尤為重要,不僅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而且知識的關聯與許多考察題目相吻合,使學生在做題時有水到渠成的感覺。二是進行知識的應用,在課堂上配以不同類型的例題,讓學生進行多角度練習,有利于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編碼和鞏固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而檢索是在課下完成的。檢索是把短期認知轉化為長期認知的關鍵。教師除了布置作業外,還要求學生完成MOOC測驗,并通過QQ群隨時回答學生的問題,題目和案例,進行單元測驗,務求將這一步工作做扎實,使學生真正領悟、掌握所學知識并可以熟練應用。
2反思與展望
大班授課情況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措施必須更加細致深入,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對高等數學教學有著不同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應該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在網絡資源豐富的今天,學生自己就可以在課外找到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因此線下課堂應該為學生解決他們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更能夠培養素質和能力。
3結語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數學課堂教學,要在教學目標、手段、方式、方法、規律等各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特點,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設計教學,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高等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課程,能夠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曉蕓.高等數學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5):38-3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3]趙炬明.論新三中心:概念與歷史———美國SC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35-56.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EB/OL].
[5]于歆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7.
[6]彼得•C•布朗,亨利•L•羅迪格三世,馬克•A•麥克丹尼爾.認知天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79-83.
作者:常 洛 宋慧敏 孫 薇 單位:山東大學(威海)數學與統計學院
- 上一篇:初一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方案
- 下一篇:淺談高等數學課程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