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10 02:58:00
導語:數學課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準》在內容標準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教學
在學校和教研處的安排下,我有幸參加了北京師范大學海威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的“全國初中數學落實新課標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在這里首先對學校領導的認可、教研處的信任表示感謝。短短的三天,培訓班共組織專題報告三個共9個課時;作公開課8節;評課四次8課時。這一次學習經歷,給了我很多啟示,也有了很多的收獲,深感受益菲淺。
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最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的是課堂教學。今天,我就以北京十一學校周志英老師所作的“讓數據說話”一課為例,給各位老師匯報一下在培訓中得到的一些信息。
一、新教材的使用
為了體現數學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標準》在內容標準中僅規定了學生在相應學段應該達到的基本水平,教材編者及各地區、學校,特別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愿望及其發展的可能性,實施因材施教。同時,《標準》并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教材可以有多種編排方式。簡單的說:教材是老師課堂教學的素材,是教學的談資。
“讓數據說話”這一課是周老師對華師大版七年級(上)第5章“數據的收集與表示”中的第一節“數據的收集”和第二節“數據的表示”進行重新整合,進而設計所得。
從這節課的整體設計,我們應當發現:課程并不完全是教科書與參考書。學生的知識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教師必須有足夠的駕馭教材的能力,要把自己放到學生的地位去教學,要把握學生的認知習慣,開發教材,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讓學生輕松地走進課堂,走進數學世界。
二、課堂教學的環節
在培訓中,中科院心理學研究所的張梅玲教授提出了“主動、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她按時間將其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大塊兒,并指三個階段分別以“體驗性教育”、“探究性教育”、“實踐性教育”為主,這是一種廣義上的解釋。在聽公開課活動中,我感覺作課的老師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可以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問題”四個部分。下面我們就“讓數據說話”這一課來進行探討。
1、提出問題
在本課中,教師首先給學生出示了“5月份的非典新增病例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去觀察圖表,去猜測折線走向趨勢。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非典”對北京來說是現在最敏感的,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了“抗擊非典”的非常時期,這一問題的提出,必然引起學生強烈的關注,在進一步研究折線圖后,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生活中很多問題離不開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有助于我們的合理決策,為本課的后續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創設教學情境的關鍵,它使學生躍躍欲試:數據從哪兒來?折線圖是怎樣畫出來的?具體該怎么辦?
這時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了一個小游戲,使每個學生都自覺自愿地投入到統計活動中去了。(教師依次呈現20個單字,每個字出現約3至5秒,呈現過程中學生按游戲規則不得動筆,呈現后學生盡可能把記住的字寫出來,不計順序。)這樣,我們順利進入課堂教學的下一個環節。
2、分析問題
新課標在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要求中,新增加了“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刻畫數學活動水平的過程性目標動詞。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參與一些特定的數學活動,而周老師的這個游戲恰恰讓學生主動地進入了特定的數學活動中。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整理、描述數據,并且通過分析共同完成了這份“單字記憶折線統計圖”。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合作交流”這種思想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課堂教學中必須強調合作,但合作是在個體勞動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合作的前提是明確的分工。在收集、整理數據時,教師提示學生:要有負責檢查的人員、負責記錄數據的人員、還要有人核對防止出錯。每個小組有7到8人,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兒,他們每個人的記憶結果又成為小組整個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所有的人都積極參與著這個活動。
每個小組的數據整理完成后,教師將所有數據交給兩個學生去做全班的數據整理和統計,并利用這個時間空檔讓每個組派代表介紹本組收集、整理數據的方法,“交流”各自在活動過程中的心得,小組成員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課堂氣氛異?;钴S。
所有數據的統計結果出來之后,教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去做折線統計圖,而是先讓學生們直接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所得到的數據。學生的語言很豐富。比如:數據一會兒大一會兒小,說明有的字記住的人多,有的字記住的人少;數據好像是先大再小,然后又變大,沒有規律性;按照這組數據畫出的折線圖一定是波浪形的;等等。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收集、整理數據中,主動參與了教學活動,并且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經過觀察,產生了自己的想法,逐步進入到渴望揭示這組數據中所蘊含的更多的信息的境界,自主探索的條件已經成熟。
接著,教師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根據所得數據自己設計一個統計圖,畫在事先發下的坐標紙上,小組間可以交流。學生完成后,教師每組選擇了一幅進行展示。由于前面“非典”折線圖的鋪墊,所有學生都以折線圖的形式表現數據,并且都很不錯。這里其實說明教師引導工作做得很到位,體現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的重要理念。
最后,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從統計圖中的數據你能發現什么信息?圖中數據表現出什么變化趨勢?為什么會這樣?從這些數據中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從這些結論中你得到什么啟發?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小組之間交流思想、統一思想,形成小組意見后進行全班性的交流,再一次把“交流與合作”推向了高潮。學生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一致:記憶是有規律的,在學習中,難記難學的放在前面去做,容易的放在中間,這樣效果會好。這個結果本身對本課來說沒有太大的聯系,但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卻有很重要的意義。新課標強調“人的發展”,終身學習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學生們在這里獲得了一種學習方法,必然對其未來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
3、解決問題
“數據從哪兒來?折線圖是怎樣畫出來的?具體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學生們應該已經能夠處理,但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完成了,教師要求學生結合本課的活動談談如何“讓數據說話”?在共同總結之后,
基本方法——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浮出水面,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從實踐走到了理論。
4、提出新問題
數學新課標的總目標之一是: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體會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我覺得,這就是要讓學生把課堂所學得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生活中去,也就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周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她給學生留下了這樣的問題:中、美、日三國的動畫片中,我們班的同學最喜歡哪國的動畫片?請以小組為單位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并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描述、分析,交流一下各自的結論。
課堂上的知識學完了,問題解決了,但教師卻不能放松,留給學生新的問題,而且是學生一定會主動自覺地去運用本課所學去解決的問題。新問題的提出不是要難住學生,而是讓學生進一步去體會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去使用數學,把課堂學習延伸到了課外學習。在解決新問題的同時,知識得到鞏固,技能得到強化,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值得借鑒。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從“讓數據說話”這堂課來看,教師所擔當的任務就是組織活動、引導發現數據中所隱含的規律與信息、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學活動。教師精心設計出的問題情景使學生較快地進行學習狀態,她苦心營造了一個激勵探索和理解的氣氛;“讓學生說話”,引導學生對不同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最終達成共識、走到一起;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在合作中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新知識;與學生平等相處,不排斥相左意見而是與學生在探討過程中處理學生發生的錯誤。教師把自己放在了與學生平等的地位,整個教學過程充溢著的是民主、和諧、團結、積極進取的學習氣氛。教師沒有架子,學生沒有拘束,在學生的眼里,講臺上的老師只是他們學習上的一個伙伴,一個讓他們愿意信任的朋友,一個帶著他們向前的領路人。
這堂課雖然不是本次培訓當中講得最好的,但它還是有很強的代表性。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分析、解決,再到引出新的問題,可以說是一氣呵成,沒有一點讓人感到生硬的地方。
在這次培訓中,可以聽到頻率最高的詞就是“問題”?!白寣W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毙抡n標對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一個要求是:(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把找出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盡可能留給學生。學生能說的,老師不說;學生能做的,老師不做。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提供一種環境、一種氣氛,所需要說的就是適當的點撥和必要的解釋。我們應當給學生足夠的發揮余地,讓他們在課堂上感到“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是快樂的。”
最后,留下一些問題供大家參考:如何看待新舊兩種課標以及由此產生的課堂教學形式?課本知識是純理論的,我們在教學中怎樣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知識鞏固與技能提高,需要練習,我們怎樣把它延伸到現實中去?課堂教學中,對學生該放的時候要放,放多大?怎么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師生關系究竟該如何定位?面對“讓所有的學生得到全面發展”與現行的中考選拔制度的矛盾,我們該如何處理教學與應試之間的關系?
以上是我對新課標下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點粗淺的看法,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請各位老師諒解、斧正。謝謝!
- 上一篇:數學研究分析論文
- 下一篇:煙草局局長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