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新授課應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12 10:03:00
導語:數學新授課應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新授課中,應用“參與探究型”課堂結構能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形成知識的過程中,以發現和發展學生思維為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對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參與探究型”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模式是:問題----探究----概括----答疑----練習。下面就結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教學,談談“參與探究型”教學的程序。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激疑誘趣。數學科系統性強,知識內在聯系密切,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引伸發展的。講授新課之前要緊扣與新知識學習最密切的舊知識加以回憶和復習整理,為新知識找準生長點。本節課從復習長(正)方形的特征和求積公式入手,先復習平行四邊形的主要特征,找出底和相對應的高,這樣能抓準本節課新知識的基本生長點,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正確的認知停靠點。
接著教師提出:我們已學過了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請同學們思考,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個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為主動參與探求新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環境。
師生共同參與探究。激發了學生求知欲望后,教師就應及時地將新課的內容有計劃、有層次,由淺入深地展示給學生,并讓學生參與新知識建立的過程,促使學生對新知識加以理解和掌握。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顯示“怎樣思考”的信息,提高思維能力。在引導學生觀察用數格子的方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說出是怎樣數的,并思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這些問題是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新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提出最近發展區之間的問題,以實現知識遷移。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去想問題。本階段,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加以分析解答,調動多種感官同時參與學習過程,參與探索知識的過程。
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在師生共同參與探究,初步完成新知“內化”過程后,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方法、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本質規律,從而將對新知識的感性的認識真正提高到理性認識。教師可結合新授的例題,引導學生根據割補后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間的關系,判斷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當于長方形的寬。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學生很快會說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樣學習新知識中的難點迎刃而解,實現了新知的遷移和內化。
質疑問難,答疑解惑。學貴知疑,要使學生多思善思,必須先會多問善問。
根據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把握大量的反饋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釋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尤其要鼓勵低差學生質疑,耐心地給予解答,及時表揚鼓勵,這樣有利于兼顧“兩頭”,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需要教師長期不厭其煩的指導、鼓勵,使學生養成提問題的習慣,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不斷提高思維水平。
分層練習、反饋矯正。學生理解了新知識后,還需要通過練習加深理解,使知識轉化成技能,并通過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練習設計要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意面向全體,及時反饋及時矯正,及時獎勵及時強化,加強指導,最后變式提高。
教的活動、學的活動和教學內容是教學的三個基本因素。課堂教學結構雖有其比較穩定的活動程序,但決不是固定的,要根據不同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調整,并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教學過程,就要全面考慮教學過程的各因素,使每節課安排的程序成為一個科學有序的組合,每一個環節都成為這個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后,達到在規定時間內使教學任務取得可能范圍內的最大效果,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教學目標。
- 上一篇:干部行政執行工作匯報
- 下一篇:數學教學總結經驗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