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

時間:2022-04-22 04:10:00

導語:透析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指人對周圍事物或現象進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現象的本來面目,研究和確定性質和關系的心理現象。數學教學活動中的觀察是有意識地對事物的數和形特點進行感知活動,如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是教師們關注的問題,下面談此體會。

1.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性:

①是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需要。而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思想的觸覺,離開觀察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可能具備完整的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數學教學的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

②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需要。觀察能力對于各種能力的培養都具有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作用。無論是圖形的識別、數據之間關系的把握,還是基本規律的發現、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認真、仔細的觀察。同時,數學活動中的觀察并不狹義地指直觀的考察,需要眼、腦并用,而觀察的對象并非都具有直觀的形象;

③是改革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之一,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落實觀察的方法,充分顯示這一教學觀,切實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

2.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的方法

小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觀察事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在掌握知識經驗的水平上缺乏觀察的能力和數學教學的特點,因此,只有注重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和培養,才能保證觀察的正確性。

①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把握合理的順序,養成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體的觀察習慣。發現不合理的觀察方法,應通過示范分析及時指出,加以指正。如:在幾何的起始教學中,對觀察材料:已知直線上依次的點A、B、C、D、E、F,圖中共有幾條線段?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觀察,得出觀察結論后,可進行提問:以A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以B、C、D、E為端點的線段有幾條?你的觀察順序與正確的觀察順序有何不同?借此引導學生認識有序觀察事物的合理性與重要性。

②要引導學生懂得觀察的漸進性,養成反復觀察、仔細觀察的習慣。要真正提示內在規律,需要從不同的數學角度出發,進行廣泛的觀察:既要觀察事物表面的、明顯的特點,還要觀察內在的、隱蔽的特征;既要觀察已知的材料,又要觀察未知的、隱含的關系。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學中,對于觀察材料:在△ABC中,AB=AC,P是BC上任意一點,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證CD=PE+PF。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按面積之和與大三角形面積相等的數量關系的角度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角度進行,以求得一題多解。

3.數學教學中培養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前提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和觀察的重要動力,觀察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

①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從而激發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

②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師應創造合適機會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觀察能力是有必要的;

③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和創造圖形美的欲望,從而產生創新興趣;

④根據學生喜歡聽趣人趣事的特點,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數學家的故事,增加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創新精神。

4.數學教學中選擇適合的內容讓其在觀察、操作中感知

根據適合的內容,有目的向學生提供適當的實物、學具,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動腦思考,會收到較好的效果。如:教學新教材第一冊“準備課”時,讓學生了解同樣多、多、少,初步領會一一對應關系,建立“同樣多、多、少”的概念。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引導學生形成概念表象。

讓學生準備三種顏色的跳棋子,制做一些大小圓片、長短小棒或利用學具盒里的學具,指導學生操作并觀察,逐一認識每個概念。認識“同樣多”,師設計若干組實物或圖形,每組都包含“同樣多、多些少些”的內容,讓學生觀察但不講解,使學生形成表象。接著指導操作,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學具,跟著師做:上面擺一個○、下面擺一個□、上面再擺一個○、下面又擺一個□……從而得出:像這樣○和□同樣多,然后操作實踐:用不同的學具,師擺出一個,讓其對應著擺,這樣在實踐中直觀建立“同樣多”的表象。師:生活中哪些事物同樣多?生:左右手、汽車左右的輪胎等。在此基礎上引導觀察其余的幾組圖形同樣多,從而引出多些少些的概念。評析:這樣引導觀察、操作并感知,學到的知識是扎扎實實的。

5.數學教學中培養觀察能力要深入到事物本質

在培養觀察力的過程中,引導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同時要透過現象觀察事物的本質。如: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認識,

①師出示長方體教具,讓學生觀察后說出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師將學生舉出的物體貼在黑板上,再引導觀察,讓學生只看到長方體的表象,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把課前準備的長方體物體拿出來,從面、棱、頂點觀察,長方體共有幾個面?幾條棱?相對棱的長度怎樣?幾個頂點?由各小組交流,師板書。然后師進一步請學生觀察長方體有什么特征?生1:有6個面,每個面是長方形,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生2:有12條棱,相對棱的長度相等;生3:有8個頂點。師生集體訂正后,把幾種長方體斜放在不同的位置辨別觀察。通過觀察認識到判斷長方體要看面、棱和頂點,與放置無關,這樣加深對長方體本質特征的認識。

②師出示正方體教具觀察,請說出這個形體與長方體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觀察后學生認識到:A、有6個面,相對面相等;12條棱,相對棱長度相等,8個頂點。B、長方體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而這個形體,每個面是正方形,引出正方體的概念。接著出示長方體活動教具:這是什么圖形?當學生肯定是長方體后,師把它切下一塊變成正方體問:這個圖形是長方體嗎?在仔細觀察后發現,現在6個面是正方形,并且符合正方體所有特征,是正方體。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有了進一步發展,能在變化中觀察出本質特征。點評:學生從觀察表面現象發展到觀察本質特征,同時比較牢固地形成長方體、正方體的概念。這種先用教具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形象,再通過語言的解釋,使學生在觀察、比較中建立形體的概念,學生易于接受,又發展了觀察事物的能力,教學效果較好。

6.數學教學中引導觀察并主動參與活動而體驗

學生在觀察、動手操作中,思維和想象最為活躍,能夠獲得直接經驗和親身體驗,能夠更好地促進對數學的理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輕松。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師先出示用同樣大小的磁磚鋪成的平行四邊形地和長方形地(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長方形的長、寬相等),王東與何順剛掃完地,正為誰掃的面積大,誰得的報酬多爭吵?你能幫幫他們嗎?然后讓其觀察、比較、猜測,為其解疑難。鼓勵觀察、動手操作,采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學生在觀察、操作中明白:長方形的長、寬、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的關系,十分順利的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評析:把抽象的知識學習設計成觀察、動手操作的具體活動,有趣易理解,獲得的數學體驗更是無比的深刻,比枯燥的講解效果好。

7.在觀察中聯系生活,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在解決問題教學中,師要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觀察并探索同一問題,解決疑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如:買4個籃球要100元錢,買8個籃球需要多少元錢?生:100÷4=25元,25×8=200元。師也可引導這樣想:8個是4個的2倍:8÷4=2,那么,既然買4個籃球要100元錢,買8個就需100×2=200元。師對學生列出的不同式子都要引導觀察分析,讓其了解解題過程。對個別差生,要提示性的把思路找準。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不僅可幫助提高分析、綜合、概括等能力,還可幫助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對智力的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總之,數學教學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運用多種手段,激發觀察興趣;通過訓練掌握觀察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觀察能力,逐步養成主動觀察、善于觀察的習慣,使數學教學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