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失敗的課引發的思索

時間:2022-04-20 11:03:00

導語:一堂失敗的課引發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堂失敗的課引發的思索

【內容摘要】新的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不但要求教師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還要有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實際教學行為的能力。教師不但要有預設課堂把握生成的能力,而且還要有積極反思改進教學的能力,以及認真學習提高數學素養的精神。

【關鍵詞】示范課教學細節生活經驗教學素養

從教多年,也聽過好多優秀教師的經典課,完美的設計、精美的制作都讓我雀躍不已,這些課在提供給我們欣賞、研究的同時,還可供我們模仿、學習,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起到參考的作用。某日在市里聽了一節“可能性”的教學后,課堂上學生的投入、教師的完美教學,都讓我不勝歡喜,想著不久我要開一節片內教研課,不是正好把這經典的課給照搬來嗎?于是我使勁回憶著這節課的前因后果,點點滴滴.......

序曲(準備階段)

上好一節課,認真鉆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盡管已熟悉了這節課的各個環節,為了把這些環節轉變成自己的思想,我還是得仔細鉆研教材。根據教材所要求的目標,確定了重難點后,我結合自己的想法確定了教學過程,共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拋硬幣”的情境,猜測硬幣落地后會朝哪面。在先猜測后實踐的過程中,初步感知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第二個環節是“摸球”,讓學生在摸一摸的過程中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第三個環節是練習,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整堂課的設計以學生為本,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動手實踐、猜測交流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示范課的精彩以及自己課前的充分準備,我信心十足能上好這節課。

進行曲(實踐階段)

(一)創設情境——拋硬幣

師:今天我們就來玩拋硬幣的游戲。(板書:拋硬幣)

寫有1元字樣的是正面,畫著菊花的是反面,我把它往上一拋,你們猜一猜,硬幣落地后哪面朝上?

生:正面朝上。

生:反面朝上。

師:到底哪面朝上,我們來拋幾下試試。(找兩個學生拋硬幣)

生:一元。

生:菊花。

拋硬幣的兩個學生和前面幾排的學生熱鬧著他們的熱鬧,嘴里一直喊著一元、菊花,而后面的學生因為看不到,有的站起來,有的說看不見……

后來在我的師嚴控制下,場面總算安靜下來,由于教案的設計和教學時間的限制,我必須趕緊收場……

(二)探究新知——摸球

師:剛才,我們通過猜一猜、摸一摸,知道了盒子里只有黃球的時候,摸出的一定是黃球,不可能是白球;反之當盒子里只有白球的時候,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是黃球。如果老師要求摸出的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黃球的,那么盒子里應該怎樣放球呢?

生:老師,可以在盒子里放可以放5個黃球和5個白球。

師:那我們來試試看。

第一個學生上來摸了個黃球,第二個學生上來摸了個黃球,第三個、第四個……正如我所擔心的那樣,一連十來個學生摸出的全部都是黃球,底下學生就犯糊涂了,不是說有可能摸出白球的嗎?怎么摸了那么多個都沒有呢?

學生:老師他們運氣好,所以摸的都是黃球。

學生:我們繼續摸很多次說不定能摸出白球來呢。

有些學生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了,但是我卻因為事情的發展與我的設計有些不一樣了,害怕自己控制不了場面、也害怕真的就摸不出白球來,所以我只好匆匆收場,緊張的進入了下一個環節。

(三)鞏固練習

師: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會用可能性的的規律來解決問題。兒童商場想在兒童節時搞一個促銷活動。請你在這個圓形的轉盤上設計紅、黃兩種顏色。小朋友轉動這個轉盤,要是指針指向紅色,就能得到商場送出的禮物。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準備怎么設計?說說你的想法。我以為自己詳盡的解說,底下肯定是小手林立,沒想到卻是一片寂靜。看著這情況,我想既然說不出來,那就動手畫一畫吧。這會開始熱鬧了,畫的倒是積極,可惜沒幾個學生畫的是讓人滿意的。

尾聲(反思階段)

這節課上下來,我的心情只能用“無奈、失落”來概括,同樣的教材,幾近相似的教案,別的老師可以上的那么成功,到我這里就漏洞百出。為什么我會在不該緊張的時候緊張了,該精彩的時候錯過了?我想關鍵的原因有如下幾點吧:

一、示范課給我帶來的煩惱。

其他老師之所以能上好這節課,那是他們因為有扎實的基本功、精湛的教學技術、爐火純青的教學藝術,不是我等一般教師所能及的。再說他們所教的對象是城關學生,而我面對的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農村孩子,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情感取向等都不同,教學效果也自然就不同了。所以像這些只能讓人“看看激動,想想感動,回去想動動不了的課”,我怎么就可以不考慮自己的教學功底、學生的學習起點,堂而黃之的就照搬了別人的精華呢?失敗—理所當然!

二、教學細節的把握不當。

每個教學細節都可以生成一次精彩,每個細節也可以毀滅一次精彩。作為一名教師就要用眼睛去發現細節,用耳朵去聆聽細節。可我卻對這些細節視而不見,讓精彩一次次悄悄溜走了。例如,拋硬幣環節,學生已經被這情景調動了學習的興趣,只要老師提示:我們都來拋拋吧!分小組試著拋硬幣,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讓學生從別人的發言和交流中得到啟發,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我卻在關鍵時刻慌了手腳,代替學生匆匆做了小結。玩,是兒童學習的平臺,是兒童的天性。如果我能在學生玩性大起的時候,抓住這一細節,寓教于樂,引入下個環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我卻在這樣難得的機會中錯失良機,讓本該精彩的活動成了走過場。失敗—是無條件的!

三、對學生的了解不夠。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經驗中創設學習背景。對于城市孩子來說,商場抽獎活動已經司空見慣了,對于怎樣設計他們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而農村孩子平常連上一次大商場的機會都沒有,更何況抽獎活動,很多學生更是聞所未聞,在這樣沒有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當設計師,學生根本就無從下手,還能激起學生的探索活動的熱情嗎?在這環節,如果我能充分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選擇合適的教學起點,創設有效的學習背景,選擇學生熟悉的事、關注度較高的事情,那么也就不會出現冷場現象了。所以,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應注意課堂中所創設的情景是否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課堂中創設的活動是否具有可實踐性。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真正上好每一堂課!

四、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

教學應變能力的不足是導致我這次教學失敗的原因所在,當課堂教學出現意外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把尷尬的生成變為意外的精彩呢?當學生都摸出黃球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怎么摸了那么多次只摸到黃球?使學生感悟:在摸之前我們是無法確定摸球的結果的,黃球的個數和白球同樣多,同學們連續摸到黃球也是有可能的。繼續討論:如果再摸下去,難道真的就不能摸出白球嗎?使學生認識,前面摸球的結果并不會對后面產生影響,雖然現在大家都摸到了黃球,但只要繼續摸下去,是一定能摸到白球的。如果我能這樣循循善誘、環環緊扣地進行講解,那么這節課也不至于這樣凌亂不達目標。

這堂課讓我真正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不可預見性,也發現自己教學上的不足與欠缺。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我們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才能在教學中能正確把握教學目標,合理地組織教學活動,靈活地處理教學中的各種生成。相信,實踐加反思一定會讓我們茁壯成長的!

參考文獻:新課程標準解讀

教學教學參考

中小學數學2006年第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