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信息化數學課堂

時間:2022-04-20 03:42:00

導語:創建信息化數學課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建信息化數學課堂

摘要: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和信息技術在農村中學的普及,農村中學的課堂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面和抉擇對將直接影響農村孩子的未來。作為奮斗在教育第一線的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將用我們的肩膀扛起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整合的大旗,用我們工作的實踐經驗為新的課程改革提供第一手資料,用我們工作的點滴進步和收獲澆鑄我國偉大的教育事業,最終實現信息技術與農村課堂教學的無痕化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打造出我們的信息化有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有效課堂信息技術整合點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推進和信息技術在農村中學的普及,我們的課堂教學面臨著挑戰,更迎來了機遇。作為一名奮斗的第一線的工作者,我們努力尋求著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的最佳結合點,在工作實踐中探索著突破的方向。真正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課堂的方向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打造信息化有效數學課堂。結合我們在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驗與探索,談我們的點認識。

一、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學流程的優化和教學手段的優化。而保證這兩項工作順利落實的關鍵是教師思想及理念的優化。打造信息化有效課堂,我們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實施思想及理念優化、更新工程。

做為一個團隊,要想實現大的轉變,必須要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團隊的風氣,激發這個團隊的斗志和活力。另外,再先進的技術及理念,沒有實施者它都沒有效用。所以我們首先要更新教師觀念,要堅信:先進的技術及手段一定會在我的課堂上發揮效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隨著新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許多教師正致力于改變學生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教師刻板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此時,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不再是一成不變,按預先設定的“教案劇”進行的了。如何更新教師觀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對現代教育理念的正確解讀、應用。

每一種教育理念都是經過專家及教育實踐驗證的正確理論,都具有指導意義和推廣價值。但同時它又受地域、學校特色等條件約束有他的局限性,所以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借鑒,學會與我們的現有實際想融合,取長補短才能真正發揮他的作用。用齊白石老先生的一句話來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只有去學習,去吸收,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符合教育規律,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在我們的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

在充分認識并選擇了適合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后,我們更重要是堅持。只有堅持,新的理念才會與課堂充分融合,堅持我們才會發現問題,堅持也會讓我們找到突破這些的問題方法,堅持才會建立適合于自己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階段,我們要相信“堅持數年,必有所成!”

2、對新軟件的認識及應用態度。

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軟件的有效應用是提高我們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每一種教學軟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不能為我們課堂所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未真正了解它,沒發現它的優勢,沒找到它與我們課堂教學的“交集”。一種軟件只有如粉筆一樣被老師應用自如,才算與課堂教學真正融合,而現在的軟件更新速度又過于迅速,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積極學習、主動探索,特別在將它引入課堂之前更是要做大量的準備和研究工作。

3、確立合適的學習起點

“以人為本”是教師處理教材的基本原則,但不少教師在教材處理、組織課堂教學中過分的迷信課本和權威。如今已是信息瞬變的時代,教育目標、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變革,使得一部分教材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所以教師要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出發,對教材重新處理,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的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善于應用?!笨梢姡滩闹皇菫榻處熖峁┝俗罨镜慕虒W內容,教師在實際操作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的處理教材,使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在學生身上綻放出絢麗的生命火花。

4、讓學生體驗開放的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的學習迫切需要一種能展現自我個性、發展自我個性的體驗式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體驗樂趣、體驗生活、體驗自主、體驗過程、體驗創新、體驗成功……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要永于向課前、課中、課外開放,把數學和現實緊密地聯系起來。

有人曾說過:聽了,一會兒就忘了;看了,就記住了;動手操作了,就理解了?,F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數學。因此,教學要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教學中,學生能自己發現的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生能自己操作的就絕不以教師的演示操作來代替。新的教學理念還提倡把課堂向課外開放,把問題帶向課外、帶向生活、帶向家庭、帶向社會、帶向終身。

5、數學觀要突破單一

以往的數學課就是“就數學論數學”,而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和其他學科密切聯系起來,使數學課不再是單一的數學課,在數學課中滲透各種思想、理念、情感、道德等等,成為與其他學科相通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實有時候數學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重要的不是看結果,而是要培養學生一定的的數學意識。

(二)優化課堂學習模式,設計理想教學程序,打造信息化有效數學課堂。

團隊觀念的轉變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打造信息化有效課堂搭好了橋鋪好了路,但僅有觀念的改變是不可能出現什么效益的,而沒有效益的改革必將是以失敗而告終,所以我們還要針對我們的課堂進行深入的探索,找到提升效益的最佳整合點,最終我們發現只有優化我們的課堂學習模式,設計出理想的教學程序,我們的工作才可能事半功倍,最近實現打造信息化有效數學課堂的目標。

有效課堂的實現,必須有有效的教學模式支撐。為此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我們對現在流行的各種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對比,并與我們的課堂實際進行綜合評價、實踐,經過探索我們初步形成了“情境--自主學習”的信息化主題教學主模式,并著力打造了數學學科的新授課、復習課、試卷講評課的固定子模式。

其實作為一種模式,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在改革的初期,我們只能先往里套,先讓制度和規矩成為一種習慣,然后才根據自己的特色進行有限的創新,以團隊的智慧解決我們改革中遇到的困難。以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為例,我們首先優化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環節,我們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基礎,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分析、論證,并借助市區級教研、網絡、專家點撥等形式,最終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固定的數學新授課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導入新知”--“自主預習,探索新知”--“展示反饋,點撥升華”--“課堂小結,提升新知”--“當堂檢測,及時反饋”五個環節。

1、“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創設情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的兩方面內容,是“情”和“境”的融合。我們的教學應該在和真實情境相似的環境中發生,在真實情境中的學習,可以在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促進其對所學內容意義構建的同時,減少知識與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對知識的興趣也是保證一節課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所以我們將創新情境,導入新知作為我們信息化有效課堂的第一環節。

2、“自主預習,探索新知”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是我們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數學課堂改革的最終目的。學生只有自主、自發的學習,讓知識與生活融為一體,才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宰者。只有通過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和學習的方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的學習。在這一環節,我們可以發揮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多個層次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讓他們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我們還可以借助于幾何畫板、Flash動畫等讓學生去經歷知識的呈現過程,在娛樂間收獲成功。利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學習任務,又使我們的三維目標輕松達成。

在此環節中,尤為重要的是教師的學法指導和及時調控,沒有合適的學法指導及調控就像船在海中失去了導航。有效的學法指導來自于我們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預習程度、興趣特點、知識難度等信息的綜合分析和應用。

3、“展示反饋,點撥升華”

自主學習就會出現一定的隨意性,需要我們及時發現問題并隨時調整,并利用展示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收獲,以便于我們進行查缺補漏。數學課堂中“全員展示”、“組內展示”、“一幫一展示”是我們采用的展示反饋方式。利用展示,我們在反饋學生自學效果的同時,也刺激學生象考試那樣緊張的學。通過展示,我們還會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和收獲,教師畫龍點睛的點撥,可以解決學生的困惑,可以讓知識、讓課堂升華,讓原本平常的一堂課變成經典之作。

4、“課堂小結,提升新知”

一堂課結束之后,學生的知識往往是松散的不系統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總攬、把握本節知識,也能將本節知識放到大的知識體系中,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小結,利用前后知識的聯系,構建、完善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讓學生感知新知識,為知識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5、“當堂檢測,及時反饋”

一節課的優劣我們不能僅僅從表面來評價,只有學生經歷后有所收獲并達成學習目標,才算一堂成功課,所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的檢測,必須要注意考標與學標的統一,只有這樣的檢測才是有效的。檢測之后的反饋是一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籠統的反饋會使一節課虎頭蛇尾,明確的反饋可以讓學生明確自己學習的效果,便于查漏補缺。

(三)抓整合點研究,提升數學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實效性。

信息技術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場景再現、仿真模擬等功能將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顛覆教師的無效勞動,解放教師,激發教師自覺成長的熱情,創造足以代表時代特征的新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的引入固然精彩、重要,但受于條件、時間等因素制約,并非所有的課堂應用信息技術都會起到理想的效果,要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的時效性,我們必須要做好整合點的研究工作。

什么是整合點?首先要分析每一個理想教學步驟是否能夠在常規教學手段支撐下完成,或者質量及效率方面存在問題,然后分析信息技術手段對每一步的支撐情況如何,是否能夠解決,或者比常規教學手段質量或效率高,如果確實能夠解決且質量或效率高的話,該步驟就可能診斷為整合點。我們認為我們的數學教學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整合點,下面結合“矩形”一課的教學談談數學教學中的整合點。

1、在知識體系構建上

數學上很多新知,是在舊知的基礎上生發成的,憑借信息技術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舊知識體系--新舊知識銜接點--新知識生成”上有序展開,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從而輕松地獲取新知識并建立準確的知識體系。

如“矩形”教學中,我們通過引導學生與原有知識“長方形”進行對比,明確其二者的關系。同時,我們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平行四邊形”到“矩形”的變化過程,從而讓學生明確了“矩形”的概念,并利用回顧“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學習過程,掌握了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對“矩形”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的對知識探索,不僅掌握了“矩形”的相關知識,還更進一步探索了特殊“矩形”--“正方形”的相關知識。

利用信息技術在知識體系構建上尋找整合點,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幫助學生良好探究習慣和意識的養成。

2、在情境創設上

數學課堂中充滿了數據和圖形,這些數據和圖形如果是學生非常感興趣或者迫切要掌握的知識,那么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就會非常好的調動起來,反之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那么一節學起來就會枯燥無效。利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將知識與生活或學生的關注點有機結合起來,將所學知識變成學生想學知識,從而提高學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矩形”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于概念及其相關性質及判定并不感興趣,為使本節課的知識變成學生想要掌握的知識,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動畫,在動畫中我們以小明給朋友做生日禮物“相框”為切入點,以小明在制作中遇到的問題為激趣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輕松的將我們本節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自發學習的動力,使一節課上的生動而高效。

借助于信息技術在情境創設上的優勢,我們數學課堂中的數字、圖形也可以變得親切、有趣,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從而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樂趣。

3、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

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這一整合點研究,是我們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無論采用什么教法,引用什么技術,離開了教學重難點,一節課上的再花哨、再有新意也是失敗的。

“矩形”一課的重點是矩形的定義、性質及判定的應用。概念性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枯燥無趣,且由于缺乏知識的探索過程,容易出現知識性的錯誤,所以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我們利用幾何畫板,給出一個可以自由變化的平行四邊行,讓學生在平行四邊形邊、角的自由變變過程中體驗矩形的概念、性質及判定。傳統枯燥的知識傳授模式轉變為在學生動手實踐的基礎上歸納、總結獲得。

利用信息技術對課堂重點進行整合,可以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習任務變為自發學習,不但學生學習興趣高、熱情足、學習效果高、知識掌握牢固,且通過實踐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養。

4、在學生思維困惑處

對于新知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由于缺乏經驗和思維能力,學生容易產生困惑,教者如能恰當的利用好信息技術,既有利于及時點撥和調控,也利于學生通過“直接體驗”,增加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

“矩形”一節的學習中,對于矩形的性質和判定等知識,由于學生缺乏直接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成與矩形有關的問題來解決,存在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個難題,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矩形的有關知識,并嘗試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與矩形有關知識,進行轉化。為此,我們在前面讓學生體驗知識的探究過程,增加知識理解掌握能力的基礎上,利用生活中的困惑提出問題,動畫演示解決方案等環節,讓學生體驗生活問題中知識提煉的過程,歸納知識提煉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利用信息技術在學生思維困惑處找整合點,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效率,更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壓力減少厭學情緒的產生,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信息化有效課堂帶給我們的變化

1、數學課堂的變化

信息技術的引入,從表現上豐富了課堂,彌補了傳統數學課堂生硬、呆板的弊端,從實質上它顛覆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是學習者,更是知識的生成者、主宰者,他們樂于參與知識的學習及生成過程,自始至終都以興趣和需要為指引,學習積極性和效率都大幅度的提升。

2、學生數學思維的變化

利用信息技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探究、生成及呈現過程,他們在獲得數學學科知識之外,更對他們的數學思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過信息化有效課堂的洗禮,他們學會了探究的方法,培養了探究的能力,他們更善于在學習的同時去探究知識的生成過程。

3、學習習慣的變化

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學生的知識面被拓寬,遇到的問題也明顯增多,探究過程已經不是一個人能力所及,此時的學習更傾向于社會化,通過信息化有效課堂的訓練,學生更習慣于宏觀把握,對比分析知識聯系,在探究中掌握知識,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及分工。

信息技術以其形象、直觀、生動、便捷的優點,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其獨特的魅力引領著我們不斷探究的步伐。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在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驗與探索中,信息化有效課堂建設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當然,我們開展這項工作的時間還很短,還有大量的問題要克服,但我們相信,隨著這項工作的推進,現在的問題會很快會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鋪路石。我們更愿與廣大同仁一起探索,共享經驗,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再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