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小學數學的建模教學

時間:2022-09-25 02:50:37

導語:簡述小學數學的建模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簡述小學數學的建模教學

一、創建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形成

目前,新課改雖然已經普及,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能看見“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脫軌的痕跡,教師還是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自己的思維強加在學生身上,沒有完全將思維探究過程教給學生。然而,在運用數學建模思想教學之后,就可以彌補“知識技能”與“過程方法”脫軌方面的不足。針對新課標強調的數學建模觀念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引導學生認識建立數學模型和建模過程的重要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模型的形成并合理地使用數學模型。如在同分母數的加減法中,我在課件中呈現出這樣一組數據,24+34;56+36;……56999+24999等,學生都能很輕松地回答出計算結果。隨即我問道:“同學們都能這么快回答出計算結果,想必你們都有自己的小秘訣吧?”學生異口同聲:“只要分母不變,將分子相加在一起就可以了?!蔽以賳枺骸巴瑢W們知道為什么只要分母不變,分子就能相加嗎?”有的學生明白了,有的學生對知識點還有點模糊,隨后我用課件呈現一道由28+38=58引發出來的填空題:2個(%%)+3個(%%)等于5個(%%)。學生都很快地給出了答案18。那些不明白的學生也豁然開朗了。從這一個探究過程可以看出,讓學生從實際角度出發,對所看到的事物進行分析比較,在理解分子相加分母不變的同時也就完成了算法模型的建模過程。由此可見,從學習和發展角度出發,建立數學模型是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思維的有效方法,能讓學生通過建模的過程將知識技能同步,既解決了數學問題又提升了其數學素養。

二、在習題訓練中,讓學生孕育建模之花

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知識積累、解題思維以及數學思想抽象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有層次地設計基礎習題,讓練習起到孕育數學建模的目的。如在講“圓的面積與周長”時,我列舉了一道習題:如圖,正方形的面積是6cm2,圓的面積是多少?為此我還設置以下的解題判斷:同學們發現正方形與圓之間的關系了嗎?其中一位學生說:“圓的半徑就是正方形的邊長,可以假設正方形的邊長為A,A的平方等于6,圓的半徑就是3cm,再計算3.14X(3×3)=28.26cm2?!彪S后我問:“這位同學的算法對嗎(學生們開始自主探討)?”有個學生考慮了一下后,“老師,不對,R的平方等于兩個R相乘,不是兩個R相加,所以這道題不能這么做?!蔽以賳枺骸澳怯袥]有別的方式來計算圓的面積呢?”學生回答:“可以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直接將R的平方代入公式,也就是3.14×6=18.84cm2?!边@位學生的回答我十分滿意,“同學們,能不能將它作為一種規律性嘗試使用呢?”學生回答:“以正方形的定點為圓心,變長為半徑,圓的面積就等于R乘以正方形的面積?!睆纳鲜龅牧曨}不難看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僅滿足于學生算出答案,而要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去深度地探究問題。讓學生找出正方形與圓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在深度探究的過程中建立了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模型,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歸納意識和提煉問題的能力。數學的探究過程就是提煉和探究的過程,只有經歷這個過程,數學知識才能得到積累沉淀,從而讓學生擁有更大的智慧。因此在教學中要適時地引導學生對所學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且建立一個簡單易懂的數學模型。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從建模的角度去研讀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解決數學問題。同時,要利用切合實際的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究親自操作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接替方法。

本文作者:周明新工作單位:江蘇省南通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