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我國社會誠信建設路徑
時間:2022-04-19 09:07:00
導語:小議我國社會誠信建設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加強我國社會誠信的建設,是時代的呼喚和要求。在我國社會誠信建設過程中,要重視探索并遵循自己的文化路徑,注意消除社會生活中拉關系、走后門諸多“潛規則”的消極影響,著力構建社會誠信建設的社會路徑和個體路徑,著力構建社會體制、群體契約、個體道德修養等方面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誠信;社會誠信;誠信建設;路徑
一、社會誠信建設的時代背景
首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呼喚社會誠信建設。我國已經到了只有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才能夠使市場經濟得到快速和順利推進的經濟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包括商品的生產、經營、流通和交換,本質上都必須以社會誠信作為基礎和保障,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誠信的問題就必然日益凸顯出來。
其次,在改革開放的國策和全球化的雙重推動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正在快速融入國際社會,這對我國社會誠信建設提出了嚴峻的要求和挑戰。中國的發展面對的是激烈的國際競爭。國際競爭的基礎或前提就是信用或誠信。在開放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質量是競爭的根本,而誠信則是競爭的基礎。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目標要求加強社會誠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強調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全面發展,而且強調精神的豐富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精神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說,所謂的發展,不是單一的發展、片面的發展、畸形的發展,而應該是和諧的發展、全面的發展、健康的發展。因此社會誠信和誠信社會就成為了社會發展的根本性目標。
二、社會誠信建設的文化路徑
社會誠信的建設應該有自己的文化基礎或文化資源。其實,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起飛,并不是憑空的過程,而是在現有的文化基礎之上進行的。中國有自己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和演變,有自己厚重和深遠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源流。
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表達中國的文化傳統。例如,在做事與做人關系上,中國的文化傳統強調做人是做事的依據和基礎。所謂做人,就是做有道德的人,做有良心的人,做有誠信的人,做正人君子。又如,在物與人的關系上,中國的文化傳統輕物而重人。再如,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文化傳統輕個人而重社會。總的來說,中國的文化傳統體現了如下基本原則,這些原則被貫徹到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推己及人的原則。中國的文化傳統強調內圣外王。內圣是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具有道德操守的圣人。外王是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行大道于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就是儒家所強調的內圣外王。所以,推己及人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所謂忠恕之道,就是推己及人?!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的方面,稱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推己及人的否定的方面,稱為恕。中國的文化強調道不遠人,道就在人的心中,所以求道就不是外求于物,而應該是內求于心。因此無論是求道還是循道,都是從自己或自身去擴及,去推展。二是關系為本的原則。中國的文化傳統強調或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謂的以人為本,就不是以個人為本,而是以關系為本。儒家就講仁者愛人。當然,所謂的仁者愛人并不是說一視同仁,而是強調親疏有別。這是由推己及人的原則決定的。因此,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對人際關系的處理總是關系有遠近,感情講親疏。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中國人對人際關系的重視和強調體現為“差序格局”。
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誠與信有其特定的含義和意義。中國文化傳統的核心思想是對“道”的強調。但是,道并不是在人心之外,而是在人心之內。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則和思想。當然,人心中的道是潛在的,人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而迷失自己內心的道。所以,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都強調所謂“返身而誠”,也就是要回到“道”的本身。違背了道,離棄了道,迷失了道,那就是誠的反面,也就是“偽”。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誠信的含義和功用也有其沿革。歷史上中國長期處于在封建的等級社會之中,人與人并不是平等的,所謂的誠信就成為處于社會下層的人對皇帝、對官員的效忠和服從。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開始強調社會的平等,人與人之間并沒有高下和等級之分。因此誠信就不再是效忠和服從,而是平等和公平。
可見,誠信有著重要的文化內涵,社會誠信建設有其應該遵循的文化路徑。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不是要放棄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也不是要全盤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怎樣去獲取誠信建設的資源,并把這種資源轉化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社會品質,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的課題。
三、社會誠信建設的社會路徑
社會誠信是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建立起來的。中國傳統社會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社會,或者說是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在中國的傳統生活中,所謂社會誠信其實是血緣維系的誠信。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有遠近,有親疏。具體來講,中國人把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分為親人關系、朋友關系、生人關系。對待親人,是講親情、講責任,在分配上是講按需分配。對待朋友,是講友情、講人情,在分配上是講按勞分配。對待生人,是講利害、講公平,在分配上是講平均分配。正是因為關系有遠近、感情有親疏,而對待方式和分配原則等都有重要的區別,所以,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就盛行拉關系、走后門。所謂的拉關系,就是怎么樣使一開始的生人關系轉變成朋友關系,使朋友關系轉變成親人關系;就是怎么樣使沒有相互依賴的關系轉變成有條件的相互依賴,使有條件的相互依賴轉變成無條件的相互依賴。所謂的走后門,就是怎么樣按照關系的性質來確定處事的方式和方法:對生人不能辦的,對熟人就可以辦;對熟人不能辦的,對家人就可以辦;對家人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對朋友就可以用;對朋友不能用的不良方式,對生人就可以用,等等。盡管這種處事方式并不是明文規定的,但卻成為制約和支配人的日常行為的“潛規范”或者“潛規則”。顯然,在我國社會誠信建設過程中,必須注意消除這些社會生活中拉關系、走后門諸多“潛規則”的消極影響。
除了血緣維系的誠信,社會生活中的誠信還涉及到人際溝通的誠信和人際交換的誠信,涉及到群體生活的誠信和社會發展的誠信。人的社會生活是由社會互動和人際關系構成的。社會誠信決定了人際溝通的效率和人際交換的效果,也決定了社會互動的方式和人際關系的性質。顯然,在缺乏社會誠信的情況下,會大大增加人際溝通的成本,大大降低人際交換的效果,也會大大增加社會互動的負擔,大大降低人際關系的促進作用。
四、社會誠信建設的個體路徑
社會誠信的建設是與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體直接有關的。首先,社會誠信可以體現為個體的道德品性。人的品德決定了人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也體現著人的生活品性和活動方式。因此,對于社會誠信的建設來說,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把社會誠信轉變成個體的道德品性和道德品行。這不僅取決于個體成長中的道德養成,而且取決于社會培育中的道德強化。因此在人的社會生活中,重要的是使社會誠信成為個體的立命之本。個體的生存、個體的生活、個體的生存方式、個體的生活方式,都應該與誠信建立起緊密的關系。一方面,個體的社會誠信狀況,應該成為直接決定其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社會誠信應該成為個體的生活追求。個體應該把社會誠信看作是自己最為重要的人生追求目標,看作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實現途徑。
不同的社會個體構成了社會群體。在群體生活中,無論是群體目標的達成,還是群體關系的維系,也都直接與社會誠信的建設有著重要的聯系。在群體的交往活動中,存在著競爭與合作。群體成員之間的競爭有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的區分。良性的競爭會提高群體的活動效率,而惡性的競爭則會降低群體的活動效率。社會誠信的建設會促進良性的競爭,減少惡性的競爭。在群體成員的交往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是達成群體成員的互惠與互利,也就是使群體中個體利益的滿足導致和帶來其他個體和整個群體的利益的滿足。群體的活動效率體現為群體目標的達成情況。群體中的誠信會使群體成員之間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合,從而提高群體的活動效率。群體成員的誠信也會極大地提高群體的凝聚力。
五、社會誠信建設的保障路徑
一方面,社會誠信的建設會對政黨形象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政府行政形成重要的約束,對市場經濟形成巨大的推動,對社會和諧產生重要的促進,對生活質量產生重要的提升。另一方面,政黨的形象、政府的行政、市場化的經濟、社會的和諧、生活的質量也會反過來保障和促進社會誠信的建設。
在社會誠信的建設中,社會體制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國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建構中,必須把對社會誠信的強調和建設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在社會誠信的建設中,群體契約的保障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我國的社會生活中,正在弱化的是身份的管理,而正在強化的是角色的管理。在角色的管理中,契約或群體契約成為契約雙方的重要的責任和義務的約束。因此在群體契約中,就應該包含著對社會誠信的要求和約定,并使之成為契約雙方的共同守則和基本的追求。另外,個體的精神境界對社會誠信建設的重要保障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加強個體的道德修養,提高個體的道德水平,也是提倡社會誠信、推進社會誠信、保障社會誠信的最終的落實。
- 上一篇:透析科學研究規則對自然觀的依賴性
- 下一篇:社會的現代化與國民人格現狀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