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論文
時間:2022-02-28 08:25:37
導語:教育公平與和諧社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越來越大,因而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正義和平等理念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因而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當前,教育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教育發展中的公平缺失,主要體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差別上。在農村,經濟基礎薄弱,教育投入不足,中小學生輟學現象比較嚴重。在城市,優質教育、高等教育的資源仍顯不充足,無法滿足人民群眾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隨著社會的利益分化和貧富差距的加大,出身于貧困家庭的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得不到保證。此外,教育投入的不均也導致了不同地區、城鄉、階層之間在享有教育資源方面的巨大失衡。
二、推進教育公平的思路和對策
當下存在的種種教育不公,主要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實現教育公平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只能通過經濟社會發展來逐步加以解決。同時,對于由制度性因素所導致的公平缺失,必須通過對教育政策、教育制度進行調整與創新,從而盡量減少和消除教育不公。
1.增加教育有效投入,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教育有效投入的相對不足與教育成本的高昂,使許多農村貧困地區的學校處于艱難維持的境地,部分地區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中小學生輟學現象。政府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財政支持力度,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為推進教育公平奠定可靠的物質基礎。要按照《教育法》和有關規定保證教育經費持續增長,確保實現每年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增幅高于財政性開支增幅。要積極探索教育投資體制改革的新渠道,在政府增加教育經費的基礎上,拓展吸引民資、利用外資、企業出資的新路子,改變過去由政府包攬的辦學體制,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協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優勢互補的辦學新體制,群策群力共同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從而保證讓每個人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和機會。
2.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非常大,而且在改革發展進程中,這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從教育者所獲報酬來看,農村教師的收入比當地城市的同行要低,這也直接造成了落后地區許多優秀教師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當地的教育質量。因此,縮小地區教育資源差異,是當下實現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實現教育公平,就是要求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應該對教育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形成相對均衡穩定的規劃布局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確保不同地區、階層的受教育對象都能獲得相對公平的受教育權利。要進一步調整政府教育投入的支出結構,針對地區和城鄉差距,重點保障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的需要,對貧困落后地區教育發展實行扶持和傾斜。省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制定出臺義務教育最低財政標準,對達不到財政標準的縣(市)鄉,由省財政通過建立規范的轉移支付或專項補助制度給予財政支持。
3.科學制定教育政策,實現教育機會均等。體現教育公平,是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首要價值取向。近年來,教育機會的分配卻越來越呈現出有利于家境良好的學生的趨勢,愈演愈烈的擇校風,由高等教育階段下延到義務教育階段,使全體公民本應大致公平享受的義務教育權利,很大程度上淪為家長之間權力和金錢的競爭。“賣考分”泛濫使公平競爭的升學考試制度遭到破壞,“錢學交易”“權學交易”現象屢禁不止。如果不能矯正日趨嚴重的教育不公,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資源的優化并不能使最大多數的群體普遍受益,這顯然有悖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義。因此,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門要加強政策引導,為實現教育公平奠定扎實基礎,逐步加快調整步伐,統一辦學標準。對各地中小學評估應采取以達標制為主、星級制為輔,制定辦學的基本標準。對于辦學條件差、不符合最低標準的學校應嚴令其進行整改,促其達到最低辦學標準。要努力消除地區、城鄉間錄取分數的差距,在全省范圍內實行相對平等的分數線。要嚴格執行考試和招生過程管理,在錄取工作中實現操作公平。當前教育政策調整與創新的重點應放到實現義務教育的底線公平上來,從制度上充分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機會均等,對于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教育也應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不能將他們的義務教育責任完全推向市場。這是當下減少和消除教育不公的最佳也是最為可行的路徑選擇。
三、結語
總之,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體力量,各級政府有責任維護公眾的教育基本權利,提供均衡化的教育服務,實行公平的教育政策,并在教育資源配置上盡力向弱勢群體傾斜。只有積極倡導一種趨向公正的全民教育,才能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
作者:張玉生單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 上一篇:經濟轉型國際金融論文
- 下一篇:社區文化構建和諧社會論文